如何看待杨立新批评学生观众观看《雷雨》时哄堂大笑?

如题所述


杨立新批评的“公益场”(即学生场)的大笑应该是代沟问题。

像杨立新说的,“原以为这样一个发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惨烈的悲剧,会打动这些生活在幸福中的今天的学子们。”《雷雨》这样一出兄妹乱伦、父债子偿的剧情,放到今天微博时代就是狗血剧、奇葩剧,周冲的天真无邪被当成白痴,周萍面对繁漪表现出来的软弱不争被当成怂比,悲剧当作喜剧看……

观众俨然是将自己心中认为的价值观套在雷雨的剧情上,按照自己想要的人物性格和情节来看剧,自然会觉得兄妹乱伦是搞笑的、狗血的,所涉及的人物自然也能引发观众本就期待喜剧出现的笑点。

作为一个参与过话剧制作和演出的人来说,观众的任何反应都应该是对演出的反馈,如果在不该笑的地方笑了,应该是演员的表演方式或导演的处理方式有问题。问题出在呈现环节和接受环节的偏差。通常,我们都会反思,并结合实际情况根据观众的反馈来对自己的演出进行调整,以便达到最合适的呈现方式。一味的批评观众是自欺欺人的做法,也是不符合我们的意愿。


但是,演员不能被观众裹挟,观众也不一定总是对的。艺术上价值观不能统一,个人总有个人的看法,如果对观众的反馈耳提面命,只会沦为低俗文化,成为别人利用的工具。


杨立新批评是因为“公益场”才导致笑声连连,因为公益场的主体观众是学生,年轻人对老旧经典没有敬畏崇拜之心,也不是说对经典就应该是敬畏崇拜,但是我觉得,既然选择来人艺来看戏,选择这个演员、舞美版本的戏剧,就应该给演出者最起码的尊重。你可以不喜欢这个版本的《雷雨》,不喜欢里面人物的表达方式,不喜欢里面的舞美,但是,也万不能用不严肃的观剧态度来对待正在台上演出的演员。如果是来看《雷雨》的笑话,那么可以远离人艺了。


观看话剧的观众不是普通观众,而观众是可以培养的,“公益场”就是来培养年轻观众的,培养年轻观众观看话剧的礼仪和欣赏水平。杨立新说“罢演”应该是一时气话,公益场还会是常态并且更多,但是老艺术家对公益场的“不满”应该也是由来已久的。在这种文化共融的社会,只有包容才能消磨矛盾。

演员和观众应相互尊重,艺术价值观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如果只是相互指摘对方应不应该存在的问题,就无法达成共识了。对此,我很赞同杨立新的态度,你可以不喜欢我演出,我也有权不演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