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赏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春江花月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只相似 一作: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 一作:落花)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荡漾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和天空变成了一种颜色没有一点微小的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悬挂。

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们?

人生一代一代地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总是相似。

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舟在漂荡?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不能音信,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已过了一半自己却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道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赏析

写景—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一段是入题,紧扣题目《春江花月夜》来写景,把春、江、花、月、夜都写到了,五种事物集中融合在一处,展现了人生中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耐人寻味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盛唐扬州的一个春天里,诗人独自伫立在长江的江畔,傍晚时分,江水不知不觉涨起来,江面广阔如海,他仿佛看到江水汇入远方宁静的大海,不知何时,月亮从潮水中涌出,水面银光滟滟,这时候他的思绪从眼前的美景想象到千万里月光照耀,每一条春江上都涌动着这同一轮明月的影子。

江流涌动,绕过了江边长着青草鲜花的原野,月光洒在花丛中,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月光弥漫如霜和汀上的白沙分不清彼此,皎洁明亮的月光将世间万物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潮水本来是冰冷的,但是加上了一个春字就显得非常温暖,夜的幽静使潮水又显得宁静、温和了许多。“平”字将潮水写的非常饱满,“生”字又将月光和涨潮的动态美写了出来。月下的芳甸、花林让人感觉到春的温暖和美好。

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张若虚的情绪,既平静又微澜波动,既孤独又有一丝温情。诗人并没有陷入自我孤独的情绪中,他的胸怀如月光普照,广阔悠远。

问月—天地宇宙的遐思冥想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几,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月亮渐渐从江面升起来,江面与夜空浑然一色,没有一丝的微云,寂静的夜空下,孤单的一轮明月。“江天一色无纤尘”的美景,古人也早有感受,《世说新语》中记载:“于时天月明净,都无纤翳,谢景重以为‘意味乃不如微云点缀’”。太傅固戏谢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也”。这里古人已将“江天一色”、“天月明净”上升到一种个人纯净的思想境界。

张若虚的思想非常纯净,没有一丝纤尘,下笔自然就干净、空灵。清澈澄明的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于是引起了心中天真的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种终极问题是没有答案的,诗人也没有追根问底打算,面对这样的天问,任何答案都是没有意义的,闻一多曾解释说:“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恐惧,只有憧憬,没有悲伤。对每一个问题,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面对宇宙洪荒张若虚选择了沉默,问完之后他的思绪随着“但见长江送流水”而去,悠远而绵长。

起新—思妇与游子的两地离愁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白云是游子的象征。青枫浦是古人送别的地方。“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绪,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思妇—思妇对离人的深深怀念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遂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思念的愁绪是无处不在的,就像月光一样,你上楼愁绪也跟随你上楼,你梳妆它也伴着你梳妆,你卷起珠帘却卷不起愁绪,你拂去捣衣砧上的水渍,却又有水渍流下来。愁绪也是这样,思妇看见月亮,却看不见自己思念之人。她希望自己化为月光,留住到所思念的人身旁,照在他的身上,但结果却是“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鱼儿跃动,也只是激起阵阵波纹,“鱼传尺素”“鸿雁传书”。向来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迅,音信不通,消息断绝,又多凭添了几重愁苦!

游子—梦中不忘归家的思归之情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昨夜”说明诗歌是从傍晚涨潮后,月亮刚刚升起时写起。诗人一整夜都没有睡,却又有如在梦中一样,花落幽潭,春天过去了一半,还是不能回到家中。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月亮西斜渐渐沉入晨雾之中,“碣石”“潇湘”,代指路途遥远,天各一方。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人世间不知道有几人能乘着月色回归自己的家乡!一夜的孤独和离愁,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上。

《春江花月夜》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写,赞叹大自然的清新美景,歌颂世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寻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又遥远的意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