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赏析

从写作手法上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具体举例说明。

1、构思巧妙,紧扣题目

诗的题目为《春江花月夜》,全诗围绕春、江、花、月、夜逐层展开,又以月贯穿,而且对“月”的描写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初月——空中的月——斜月——落月,以月亮的起落这条弧线串起全诗,构思极为巧妙。

2、章法整齐而有变化

《春江花月夜》基本上是四句为一个韵群,但又不拘泥于此,章法整齐而有变化。

开头四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偶数句的“生”字和“明”字押同一个韵,接下来四句诗中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霰”和“见”韵同。

之后几句的末字“轮”、“人”、“似”、“水”不按此规律。而之后的余文又全是四句为一个韵群,“愁”和“楼”、“台”和“来”、“君”和“文”、“家”和“斜”、“路”和“树”。整首诗以四句为一个韵群为主,但又略有变化,显得整齐而不呆板。

3、情、理、景的交融

全诗按照写景、叙理、传情可分为三个层次。江月年年相似,是无限的是永恒的,但人生呢?是多么的有限和短暂。在这无限永恒的宇宙之间,人显得多么的渺小和无助。但诗人略有伤感却不颓废,充满了对人生的深情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男人之悲在于英雄失路,女人之悲在于美人迟暮。因为时代的原因,古代的女子不像现代的女
性可以通过工作来自立,她们没有那么多的选择,所以对她们来说美貌似乎就成为找到如意郎君维
持婚姻极为关键的筹码,青春对她们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

然而景、理、情三者又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交融在一起。场面阔大、气势恢宏的景致描写给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营造了一个明丽悠远、空明宁静的意境,也给思妇感情的抒发提供了一个华美清新的背景;对月怀人、思索宇宙人生,使得整首诗既有细腻的情味,又有深邃的理趣。

以月为线索,以情为中心、又融入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

《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

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江花月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09
1.比喻。
2.暗示手法抒写相思之情。
3.拟人手法
4.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具体例子如下:
1.比喻:
“月照花林皆似霰”(明喻)生动再现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梦绮丽景象,并与下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构成有机的联系。“空里流霜不觉飞”(暗喻)为抬头仰望所见,由花林似霰联想到月光如霜。虽然如霜,却只觉得它像水似的“流”而不觉得像霜那样“飞”,写出了月光的柔和细腻。

2.暗示抒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谴;“梦落花”暗示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等,都使人与物、情与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3.运用拟人手法: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中的“待”“送”两字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仰望月轮,低头又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么?“可怜楼上月徘徊”,“徘徊”将明月拟人化,既写出明月光影明月的自然属性,又将明月人性化,它好像怜悯思妇的孤独寂寞,因而陪伴在思妇身旁,久久徘徊,不忍离去。人多情而物无情,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人的感情移植到物身上,使物也饱含深情。

4.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这首诗从月出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与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第2个回答  2011-01-10
《春江花月夜》赏析
符佳佳
这是一首著名的离情诗,描写了春天江边月夜下的美景,抒发了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
并生发出了对人生的哲理性的思索。
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以月轮的运行为线索展开。从起句到“皎皎空中孤月轮”,写
了月亮升起时江边花林景象,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彩图。图中,春潮涨起, 与大海相平, 一轮明月冉冉而生,月光随波流动,轻洒银辉,于是,春江景物笼罩在月色之中:江流环绕芳野, 花林闪着银 光; 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 不见飞动; 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一片, 江天共一色纯洁无瑕,明月皎皎在清空中孤单清静……
静穆的月,引发了诗人一连串诗意的哲理性问题, 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 “但见长
江送流水”,正是诗人对月的苦苦思索,年年岁岁,月是终古不变,而对月之人却代代更替,
上演了无穷无尽的一幕又一幕。宇宙无限,而人生有限, 由无数个有限人生组成的延续不
断的人类,如长江水一般长流不逝,而个体的人生却是如流水匆匆而逝,这明月就始终永恒
地注视着一切,静默不语, 它在期待何人呢?……
想到这里,诗人的视线追随着一片白云,飘于青枫浦上,他又起了一种感慨:生命短暂,
应该珍惜,而天下,又有多少思妇游子,在重复着千百年来的两地悲愁呢!于是,很自然地,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开始,诗歌转入到了抒写离情。这其中,前半部分写思妇,她在楼上
徘徊,月光如思情相随而形影不离,照着她的妆镜台,照着卷帘,照着捣衣砧……让她想随
月光飞去离人身边,然而鸿雁不可传书,鱼龙不可捎信,皆因路途太遥远,它们帮不上忙。
后半部,则写了游子的悲愁,他在梦中见春花凋零,悲伤青春过半,归期未卜,梦醒时,落
月西斜,徒然映照着似流逝青春的东去长江水。春江花月夜将尽了,斜月藏入海雾中,天南
海北,无限路途,游子的心坠入了人生的迷雾中,他怆惘不知,这样的月夜中,有几人能幸
运归去?而他只有看着落月,将满怀愁情借落月余辉洒在江边的树上……诗在绘春江花月夜
的美景中入墨,在叹幽忧别情中收尾,抒发了对人生有限的无可奈何的感喟,又交织着对生
活的期待和哲理性的思索,景、情、理水乳交融,别有一种清丽雅致的神韵。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
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
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
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
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
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第3个回答  2010-12-29
还是由我来回答吧!凡是诗都有意象的,由色及情,由言及意!言在此而意在彼!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的前半首(春江潮水连海平.....皎皎空中孤月轮)应该是写色,春色、江色、花色、月色,色色关情!
而后由色及情!

诗的中、后半首则是写情、问情!由无情转入有情,再由有情转为惜情!江畔、月下、花间都是情的暗示!愁情、乡情、闺情!
果然是“张若虚”,若虚而实则不虚!果然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不愧为“孤篇盖全唐”!
第4个回答  2019-12-21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