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业怎么解释

如题所述

问题一:心是轮回心,造的是生死业什么意思 10分 心如何造业?这须从心的性能和心如何发挥其性能两方面观察。从心的性能讲,心本来具有能造各种业的功能。佛典中常说的“心”,梵语为质多(citta),意为“集起”,即各种功能的 *** 体。关于心的功能,一般皆说有根本功能“心法”和附属功能“心所法”两大部分。根本功能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相当于心理学所言视、听、嗅、味、触五种感觉及意识的功能。这六种识虽为造业之本,但本身并无善恶属性,非直接造业而引起生死轮回的罪魁祸首。直接造业者,为根本功能附属、派生的“心所法”――心所具有的作用,因数目众多,亦称“心数”。《正法念处经》、部派论典皆有心所法的分类,大乘法相唯识学把心所法分为六类(位)、五十一种:
第一,遍行心所法。在一切心理活动中都普遍生起的心识功能,共有五种:
1.触,心识的门户主动打开,接触外境,进行运作。
2.作意,即注意,主动地发起某种心识活动。
3.受,领纳、感受、情绪。
4.想,“谓于境取相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意识分别接收到的信息,形成感觉、知觉、概念、观念。
5.思,“谓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意识发起思考、考虑等运作,作出决意,这即是三业中的意业,为造身口二业的先行官。
第二,别境心所法。只在个别情况下发起的心理活动,也有五种:
1.欲,意欲、欲望,对所喜欢的东西之希求。
2.胜解,确定的见解、理解。
3.念,记忆、忆念。
4.定,梵语“三摩地” (samadhi),专注,指对所观察、想象的某种对象持续专注不散。
5.慧, “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明辨是非,确定真伪正邪的心理功能。
第三,善心所法。《成唯识论》卷五解释:
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
从所产生的伦理效应、社会效益而言,对自他的今生、后世都有益无害的心理活动,有十一种:
1.信,“谓于实德,能信忍乐欲,心净为性”,对于真实者的确信、喜乐,主要指对佛、法、僧三宝功德和对自己依法修行能得解脱的确信。
2.惭,因自己的过错而惭愧内疚。
3.愧,因犯有过错而感羞愧、羞耻,无颜对人。
4.无贪,不贪着财色名利等世俗之物。
5.无嗔,心平气和,具容忍性,无恼怒愤恨。
6.无痴,认同佛法的因果报应、缘起无我之理,没有黑暗愚痴的蒙蔽。
7.精进,作善事时坚毅不懈、坚忍不拔、奋进不已的意志力、毅力、韧性。
8.轻安,安恬轻快,离人欲的躁动,无思想负担,为修禅定的效应,分身轻安、心轻安两个方面。
9.不放逸,严格要求、约束自己。
10.行舍,无烦恼妄念,平静安然、完全放松的心境。
11.不害,不损害众生。
第四,根本烦恼。烦恼,梵语吉隶舍(K1esa),是佛书中用得极多的一个术语,为令心烦乱不安之义,《大智度论》卷七解释:
能令心能作恼故,名为烦恼。
《成唯识论述记》卷一解释“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故名烦恼”。烦恼是有损无益的、不善的心理活动,有“漏”、“结”、“使”、“缠”等异称。佛典中所举烦恼有“三毒”、“十使”、“八缠”、“九结”乃至百八烦恼等,其中能为一切烦恼生起之根本者,称根本烦恼,唯识学所说有六种:
1.贪,贪着爱恋,与占有欲相联系的爱欲、贪欲。
2.嗔,恼怒怨恨,对不喜欢的东西排斥、破坏的心理。
3.痴,指对佛法所说宇宙万物的真实本面、真理实事――因果业报、缘起无我等真理的无知。
4.慢,傲慢,细分为七种。
5.疑,怀疑,专指对佛法僧三宝,对佛法真实义理狐疑不信。
6.恶见,指由推理错误而形成的不符真实、有害......>>

问题二:“心业画师,自业画作”应当如何理解? 这个比喻见于多种佛经,以《华严经?夜摩宫中偈赞品》中的一首偈子流传最广:“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不仅众生的身心,就是众生所依存的整个世界或经验世界,都是“心”这个技艺高明的画师的作常。
意思就是说,你的心好比就是一个画师,自己一身是黑是白,都是心所决定的。业,在佛教里是因果,在印度是罪孽的意思,你的罪过就是你的业,业越多罪孽也就越大,罪孽越多将会受到的报应也就越大。

问题三:累的说文解字中,心为业田所累,的业田是什么意思? 40分 应该是学业和农事吧

问题四:心正,业正,和合,自强,共享的意思是 心正
【引证解释】心意纯正不偏。《礼记・大学》:“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基本字义:1、国民经济中的部门:工~。农~。2、职务,工作岗位:职~。就~。3、学习的功课:学~。肄~。毕~。~精于勤。4、重大的成就或功劳:创~。丰功伟~。~绩。5、从事:~医。~商。6、财产:产~。7、既,已经:~已。~经。8、佛教名词:~报(佛教指善行、恶行的报应)。~障(亦称“孽障”)。9、姓。
和合,华夏文化中认为宇宙万事万物皆由阴阳或者五行之气和合而成所呈现及其原由等教理之论说。自然 和合的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和合的合,指结合、融合、合作。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和、合二字都见之于甲骨文和金文。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合的本义是上下唇的合拢。殷周之时,和与合是单一概念,尚未联用。《易经》和字凡两见,有和谐、和善之意,而合字则无见。《尚书》中的和是指对社会、人际关系诸多冲突的处理;合指相合、符合。
亦作“ 自 ”。自己努力图强。《楚辞・九章・怀沙》:“惩连改忿兮,抑心而自强。”《史记・留侯世家》:“上虽苦,为妻子自。” 唐 李咸用《送人》诗:“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宋史・董槐传》:“外有敌国,则其计先自强。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 鲁迅《坟・文化偏至论》:“此亦赖夫勇猛无畏之人,独立自,去离尘垢,排舆言而弗沦於俗囿者也。”自强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是一个人活出尊严、活出人生价值的必备品质;是一个人健康成长、努力学习、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自强是在自爱、自信的基础上充分认识自己的有利因素,积极进取,努力向上,不甘落后,勇于克服困难,做生活的强者。树立自强的目标有助于克服意志消沉、性格软弱,从而振奋精神,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共享即分享,将一件物品或者信息的使用权或知情权与其他人共同拥有,有时也包括产权。

问题五:诚则明,诚于心,明于业是什么意思 真诚自会明白道理,诚出自内心,你的所作所为就合乎道理。《中庸》里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意思是,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叫做人为的教育。真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之后也就会做到真诚。

问题六:人贵有心,业贵有勤什么意思 做人贵在沉下心,用心体会,事业贵在勤奋,勤能补拙

问题七:请佛学高手解释一下“随众生心 应所知量 循业发现” 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同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性”本来就是空的,而只有真正空了,才能生出妙有,空与有是分不开的。四大本来清净、自然清净,它充满法界,无所不在,而你能了知的那个量,取决于你智慧的大小,依赖那股业的力量,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所以物的功能很大,这是《楞严经》秘密的秘密,多少次讲《楞严经》我们都没有讲这些,因为一般人智慧不够,听不懂。他们研究《楞严经》,只注重七处征心,只知道在心性方面一功夫,弄不清楚物的这一面。
这里再补充说明一下。什么叫作“应所知量”呢?比方说,你功夫好,定力高,你的功能就强,所知量就大。再比如说,你在那里叫:“哎呀,我的身体好痛啊!”旁边人叫你忍一下,轻点叫,那个旁边的人不晓得你痛的程度,你的所知量知道你自己痛的程度,他的所知量不知道。再比如说,小乘罗汉修到最高成就,可以证到空,可以解脱了。他认为那就是究竟,这是他的所知量,他只到达这个程度。菩萨境界的所知量就不同了,就超过这个了。真正到了大彻大悟、成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就连“即空即有、非空非有”都是戏论了,那个所知量又不同了。像你们现在听课,听同一个理论,同一句话,每个人理解的深浅也都不同,也是“应所知量”的不同。
“宁有方所”,意思是这并不是死板一定的。“循业发现”,各人的业力不同,智慧不同,理解的就不同。气派大的、智慧高的互了解得就多。

问题八:如何解释解释服务行业极致用心 要有耐心,要比客人更早想到,要满足顾客的需求,总之一句话,顾客是上帝

问题九:佛家讲止心断业是什么意思? 断了念头就不会造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