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开发区的江苏省

如题所述

沭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
12年飞跃发展 苏北首家县域国家级开发区落户沭阳
从无到有,从优到强。创建于2001年8月的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2006年被江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在跻身“国家队”前夕,江苏省商务厅公布的全省开发区建设水平综合排名中,沭阳经济开发区位居苏北35家省级开发区首位,并荣获了“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开发区”的殊荣,为成功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沭阳经济开发区正式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苏北地区第一家县域国家级开发区,定名为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从县级到国家级,从产业到产业群  “以创建国家级开发区为目标,再造一座工业新城。”这是记者在沭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看到的一句口号。  成功不是偶然,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一些硬指标、硬杠杠足以让很多人望而却步。江苏省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魏伟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今年1—11月份,开发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185亿元,同比增长49.8%。开发区715家各类企业实现业务总收入达644亿元,同比增长47.3%;实现工业增加值150亿元,同比增长53.2%……这是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创造的成绩,在宏观工业经济复苏乏力大背景下,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了逆势增长。“我们沭阳经济开发区具备了申报国家级开发区的资格!”魏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作为曾经的全省末尾、苏北末尾县,沭阳县财政收入2005年才跨过5亿元,2012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80.16亿元,沭阳县能够成为接纳产业转移的“洼地”和客商投资创业的“福地”,凭借的不仅仅是数字上的跨越,更是锐意创新、奋发进取精神的体现。  从创建伊始到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的12年间,沭阳经济开发区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成功之路,那就是项目引进培育与产业集群集聚的有机结合。在开发区2012年新引进的106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中,轻纺服装类项目23个,电子信息类项目18个,装备制造类项目31个,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项目28个。针对性的引进项目不仅壮大了园区自身主导产业的总量,建成了高新电池、纺织纤维新材料、智能机械以及软件等4个省级特色产业园,也逐渐形成了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5大主导产业。  在沭阳干群中还有这样一句话:“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记者了解到,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创建伊始便杜绝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落户,目前开发区内已建成污水管网90公里,污水处理厂4座、热电厂1座、垃圾焚烧发电厂1座,通过不断完善基础功能配套,提升了开发区吸纳投资的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以商引商,打造“顶梁柱”型企业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集群的滚雪球效应,沭阳经济开发区的做法是用“软环境”弥合硬件的先天不足。他们除了通过积极有效的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还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例如,在客商中定向培养68名招商大使,感召客商主动牵线搭桥、甘当“红娘”,实现以商引商。近年落户园区的新客商,70%是“红娘”们穿针引线而来,这也验证了以商引商不仅是最直接、最节约、最有效的招商引资路径,更是同类型企业相互配套、加速产业集聚的法宝。  招商的业绩展现在一个个大项目上,继投资8亿元的华机新能源项目10月25日开工以来,11月18日,5个总投资达33.6亿元的工业项目集中开工。其中,由沭阳县委办和西圩乡共同引进、由香港客商洪朝阳投资兴办的傲丝生态(中国)有限公司,总投资达20亿元。今年1-11月份,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已举办5次大项目集中开工典礼,最多一次有33个工业项目集中开工。“我们开发区已完成到账注册外资1.4162亿美元,大大超过年度目标。”12月14日早会上,沭阳县政府党组成员、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刘明向全体干部职工通报了这一骄人成绩。  目前,在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拥有年销售额达50亿元的天能电池(江苏)有限公司、瑞声科技(沭阳)有限公司等一批投资规模大、生产效益佳、发展质态优、竞争潜力好的企业,这些企业不但成为“顶梁柱”型企业,每年为地方经济贡献了数十亿元的税收,还为13万多人解决了在家门口就业的问题。  另外,在原有画材、包覆纱、手机扬声器、电动车蓄电池等8个产品全国“单打冠军”的基础上,又新增了针织浴袍、聚酯薄膜、遮光提花窗帘布3个“单打冠军”,使得开发区内单体生产规模全国“单打冠军”达到了11个。  2013年即将结束,但对于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来说,这只是个开始。发展永无止境,能够成功跻身“国家队”是机遇,也是挑战。“苏北县域能够诞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属不易,沭阳经济开发区的成功升格,对以后吸引投资的能力、质量、水平都会显著帮助,同时对于其自身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葛守昆告诉记者,只有充分利用好“国”字号这个平台,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和创新,才能在实现更大的跨越发展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