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克家庭怎么跟父母沟通??

如题所述

这昨天有读者给我留言,问的是:仰,不生孩子要怎么养老?要怎么说服父母,让他们安心?
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都挺复杂。可以看出这位朋友一没说服自己,二也无法说服父母。
如果你想找到一个简单的答案,那么我的回复是:有钱就行。
当你的收入是父母的百倍,而且能够通过投资实现稳定增值的时候,对父母来说:他们会看到你的能力与他们眼界之间的差距,逐渐失去干预你私生活的动力及自信;对你自己来说,经济上的优势让你能够考虑多样的、高质量的养老方案。
但是这个答复,就跟人家问:“如何年入50万?”,你答:“把1500万放在银行存定期。”一样,没啥意义。
那我想聊点有意义的吧。
第一,不要太早给自己打标签:我要丁克。
我见过太多人,年轻时是“铁丁”(坚定的丁克族),到了40多岁却匆忙造子,两口子跑遍各个医院拜访遍各位中医;也有很多20出头时嚷嚷着不婚不育的,可把家长给急坏了,结果23岁遇上适合的人,火速结婚怀孕。
当然也有人结婚多年,觉得自己心死了,感情已经入土了,结果遇上了一个异性,天雷勾地火,非得离婚不可。
人除了懒不会变,其余什么都可能会变,更多的时候简直就是PIAPIA打脸,更何况只是一个无法落实的“丁克”想法。
丁克,就跟“我不会出轨”一样的,前者不到死无法应验,后者不到你彻底失去生育能力(且没有冻卵冻精)无法实现。
所以你想问的,大概是:我暂时不想生孩子,要怎么和父母沟通?
我的建议是:如实的告诉父母,你暂时不想生孩子,过两年再说这事。如果父母追得太紧,就说正在求医问药了,然后做出一副比他们还急的表情,痛苦、焦虑、急切的心情都演出来,必要时大哭大喊也可以,让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你的精神状态上来。
如果是婆家逼生的话,让老公挡着就是了。如果你老公挡不住,你又舍不得他,那你就只有生,别问我了。
我有个男性朋友早年跟他媳妇商量好了丁克,婚前就去给自己结扎了,而且跟自己父母讲:生不出孩子是我的问题,不是她的问题,你们不要怪她。
简简单单就把事情解决了,还让父母对这个儿媳宠上了天。
第二,并不是有孩就可以无忧养老。
理智来讲,生孩子不应该是赌,也不应该是图——不是我多生8个,其中一个出息了我们全家就发达了,也不是说我生孩子,就是为了等我老了,指望你照顾我,回馈我,守在我身边,给我养老送终。
一个简单的逻辑是:这两个需求本身就是相矛盾的,有出息的孩子可能不会在你身前尽孝。
我们都希望孩子有出息,但你儿子考完哈佛留在硅谷了,此后三五年回来一趟,你高兴还是失意呢?
你希望有个知冷知热的小棉袄或军大衣,但你能够保证生下的孩子就是与父母亲密无间的性格吗?(这也需要你在他18岁前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去培养感情)
当我们真正进入年迈体衰,需要人看顾的那段日子,其实我们的儿女们,才刚刚走下工作岗位,刚刚抱大他们的孙子孙女,开始畅想自己自由的退休生活。这个时候面对他们,我们很有可能会选择强装“一切都好”,报喜不报忧。
这次上海封控期间,不少老人因为脸皮薄、不会用手机团购,最后陷入断盐断菜的窘境,还是被邻居发现的,然后一问,闺女/儿子也在上海,根本不了解情况。你能认为是他们的子女不孝吗?我觉得我更能与老人产生共情,能理解他们不想麻烦子女,尤其不想让帮不上忙的儿女担忧的心情。
一个年轻时就怕“麻烦别人”的人,老了能够很舒心地“依靠子女”吗?你可以设想一下你自己的情况。
去年重阳节的时候,广州做过一个民调很有意思,子女辈人群表示“愿意”与老年父母同住的比例接近八成,有78%;但父母辈人群表示子女“愿意”与自己同住的比例在六成以下,为58%,两者相差20个百分点,说明老年人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爱跟孩子住在一起,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
前面这两种情况:不管是子女出息了,无暇顾的,还是自己到头来希望子女自由生活,少来顾的,至少都还有好的一面,更坏的情况不用我说了,不孝子孙的例子太多——兄弟姊妹间把赡养义务踢皮球的,花光了老人的钱再把老人赶到脏乱差的养老院的,甚至一言不合对父母拳脚相加的……太多寒心的案例了。
如果把“养老问题”列为研究对象,那么“有子女的”出现晚年难题的,与“没子女的”出现晚年难题的,比例很可能相差不大——还是上面提到的,去年重阳节期间广州所做的民调显示:子女辈人群表示照顾老年父母有困难的有72%,其中66%因为“没时间”。
说句不中听的,大家知道社保的原理是劳动力交钱养老年人,对吧,一种良性的有公信力的庞氏,而如今我们的这个生育率下降情况,彼时连社保都不一定能足量供应了,指望一个不知心性如何、能力情况如何、与自己是否和睦的,尚未出生的孩子给自己养老,真的,不是很靠谱。
第三,没有孩子的人如何养老?
人类社会的本质之一,是互利与互助,只要社会还没有完全失去文明,这一点就不会变。
而养儿防老,只是“互利与互助”的其中一种思路。
往大面儿上去想——只要我们能够保证自己在未彻底失去劳动力的那些年,是创造了价值的,便有机会在彻底失去劳动力之后,得到社会的回馈。
无论是你的伴侣、你的朋友、你的学生、你的徒弟,还是你提前知会的,你的侄女,你的外甥,你信任的机构……只要你曾经为之付出过,与他们培养出信任,只要你提前埋下恩惠的种子(也包括攒够钱签好协议),你都仍有机会得到社会的反哺与照顾。(而且往好处想想,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失去劳动能力”多年后才熬到大限的。)
实际上我问过一些医护工作者和临终关怀的人,很多人临终之际并不是子女守在身边,亲戚、老伴、爱徒、律师……啥人都有,而且这一比例近年来越来越高了。
换句话说,养老主要还是看你自己,当年有没有留下价值。
数据显示,2000至2010年十年间,中国城镇空巢老人比例由42%上升到了54%,农村由37.9%上升到45.6%。2013年中国空巢老人人口超过1亿。
到了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而根据联合国的人口司预测,2050年,中国的人口会减少到13亿,也就是说30%以上都是60岁以上的人,你们猜猜到了这个社会结构上,“养老行业”是不是会成为一个新兴热门行业?
哪里有利润,哪里就一定有市场。不管是“长者饭堂”、“自梳会”、“互助养老”,各类机构会层出不穷,不用你担心你的养老方式。又回到开头的那句话了:有钱就行。
第四,什么人可以考虑丁克?
生孩子就单纯是想养老的,我其实想说:只是为了养老的话,没必要搞“生养孩子”这么大的投资,就好比你只是想60岁之后拿到每个月1500元的退休金,没必要听信保险公司的忽悠,每年咬牙交三万五,交到60,弄一个理财+保险的大项目,两不像,保险也没保住,理财也理了个寂寞。
但不愿意生孩子,如果是因为“养不起”,那我觉得有点太矫情,谁现在养不起孩子呢?你能结得起婚,就能养得起孩子,养孩子这事和结婚一样,丰简由人,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
也许你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能力与期待是不是严重不匹配。
生个孩子,大可不必追求上10种天价特长班、穿的全是名牌之类的,你过什么日子,孩子就过什么日子,别打肿脸充胖子——你既然赚不到什么钱,说明你时间成本低,反而可以拿出很多时间来做高质量的陪伴,高质量陪出来的孩子,可不一定比别人差——图书馆不要钱,跑步喝水不要钱,吃最健康的那些食品,成本也很低。肉蛋奶你只要供得起,你就能把一个孩子养得健康漂亮。
但是如果说你对私人生活极为看重,难以容忍孩子的出现占用你的精力;你和另一半都并不喜欢孩子甚至是讨厌孩子;你俩其中一个毫无耐心脾气超差甚至有暴力倾向;你已知有生育危险(大部分都是怀了才知道);你太有钱了,你只想研究怎么享受自己的生活……
那么目前,你可以考虑不要孩子。
生育孩子本来就是一把双刃剑:生,你会得到独一无二的珍贵体验:与一个小肉球一起成长,重新认识自己、重走青春、建立全新的依恋关系,但同时也会失去大量自我,包括身体上的与精神上的;不生,你会有更多的“自我”,有更多的“二人世界”,省下大量的精力与金钱去做你喜欢的事儿,但你也失去前面所说的美好体验。
很老生常谈的一句话:重要的是要让自己有价值。
你有价值,你就有选择权。
也有改变主意的权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