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个回答 2016-04-06
一、音位的定义。
一个语言系统中能够区分词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也就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音类,是从语言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语言单位。 音位(Phoneme)是语言中能表示语义的单位。根据国际语音学协会的定义,音位是 “某个语言里不加分别的一族相关的声音”。它是具体语言或方言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近年来出版的北京大学叶蜚声、徐通锵著的《语言学纲要》则指出“音位是具体语言中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音位(Phoneme)是语言中能表示语义的单位。根据国际语音学协会的定义,音位是“某个语言里不加分别的一族相关的声音”。它是具体语言或方言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近年来出版的北京大学叶蜚声、徐通锵著的《语言学纲要》则指出“音位是具体语言中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二、音素的定义。
音素是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或最小的语音片段,是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线性的语音单位。在语音学与音韵学中,音素一词所指的是说话时所发出的声音。音素是具体存在的物理现象。国际音标(这里指的是国际语音协会制定的国际音标,注意同英语国际音标或KK音标区分)的音标符号与全人类语言的音素具有一一对应。
三、音素与音位的区别。
(1)概念的内涵不同。音素是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或最小的语音片段。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2)划分的角度不同。音素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一个音节,如果按音色的不同去进一步划分,就会得到一个个最小的各有特色的音素。音位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的音类。每一个语音单位都各成一类,形成一个音位。
第3个回答 2016-01-08
音位和音素是迥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第一,研究音素可以超越具体语言和方言,着重从语音的自然属性上研究;研究音位则必须落实到某种具体语言或方言,不但要从语音的自然属性上,更要从语音的社会属性上研究。音素就像人类共有的制造语音外表的原材料,*不同语言或方言的人从中取走不同的音素组成自己的语言或方音的音位系统。
第二,音素只能从音质角度上切分,音位却可以从语音四要素的任何一个要素上划分与归并。
第三,音素是一次发音就可分析出来的,音位则往往涉及一类发音。
第四、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位则要具体分析。
第4个回答 2012-07-03
音素是根据语音的自然属性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从声学性质来看,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从生理性质来看,一个发音动作形成一个音素。
音位是一定的语言或方言系统中,能区别不同语言符号的最小语音单位,是根据语音的社会性质划分出来的。
在一种语言中,会用到许多音素,这些音素归纳为若干个音位。例如汉语拼音中,有“i”这个音位,它在z、c、s后面发的音是一个音素,在zh、ch、sh后面发的音是一个音素,在其他声母后面发的音是一个音素。这三个音素就是i这个音位的三个变体。
这就出现一个问题:汉语拼音中要使用那些音素,哪些音素应该归为一个音位,哪些应该单独成为一个音位呢?
确定音质音位的具体方法是:
①按对立或互补的原则确定音质音位。
几个音素如果可以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相互替换后会产生意义上的差别,那么它们就是对立的,对立的音素要分为不同的音位。如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i、a、u、ü都可以出现在声母n之后、上声语境中,我们把这四个音素在这一语境中替换,则产生下列音节: nǐ(你) nǎ(哪) nǔ(努) nǚ(女)
由此可见,这四个音素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因而应划分为四个不同音位。分别标记为/i/A/u/y/。
相反,几个音素如果不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语境中,不能构成对立,那么它们就是互补的,互补的音素相互替换后不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这些音素就可以归并为一个音位。如现代汉语普通话中[a]、[A]、[ɑ]三个音素不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所以归并为一个音位/a/。
②根据相似或不相似的原则划分音位。
有些音素虽然是互补的,但也可以分为不同的音位。互补的音素是归纳为一个音位还是分为不同的音位,可以根据读音相似还是不相似的原则来确定:读音相似的互补音素归并为同一音位,读音不相似的互补音素区分为不同音位。人们对语音的相似与不相似的判断是没有硬性指标的,这主要看操本族语的人的听觉感受。而对有些互补音素,不同人的感受是不尽相同的,因而划分的结果也不同。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确定几个音素是同一个音位还是不同的音位,首先看它们是否对立,凡对立的音素一定分为不同的音位;而互补的音素则再看它们读音是否相似,相似的归纳为同一音位,不相似的则分为不同的音位。
第5个回答 2008-03-27
一、音位概说
(一)音位及其归纳方法
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也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音类。
归纳音位的方法,通常是把一些音放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来进行替换比较(“替换法”),看它们是否能区别意义,凡属能区别意义的音,就分别归纳成不同的音位,否则是同一个音位。操作程序是:
(1)先设置一个语音环境,比如是[__A55];
(2)将需归纳的两个音素,如[p]和[t]分别置于已设定的语音环境中。
(3)比较、观察这两个语音形式在表义上的异同:若所表意义不同,则说明[p]和[t]具有别义作用,应归纳成不同的音位;若所表意义相同,则说明[p]和[t]不具有别义作用,应归纳为同一个音位。
(二)音位的类型:
音位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音素构成的,由于音素是从音色(音质)角度划分的,所以就叫音质音位,也叫音段音位;还有一类是由声调等构成的,声调是由音高构成的,同音色(音质)无关,所以叫非音质音位,也叫超音段音位。
音质音位也可分几种子类别:如由音长构成的,叫时位,英语及我国部分方言中有;由音强构成的,叫重位,印欧系语言中很丰富;由音高构成的,叫调位,普通话就存在4个调位。
从辅音中归纳出来的音位叫“辅音音位”。
从元音中归纳出来的音位叫“元音音位”。
从声调中归纳出来的音位叫“声调音位”,简称“调位”。因为主要是由音高构成的,音高不是音质,所以属于“非音质音位”。因为不受音段的局限,所以也称作“超音段音位”。
(三)音位变体
1、一个音位包含的一些不同的音,叫做这个音位的“音位变体”。
这里的“变体”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变体,如“变体邮票”的“变体”。这种变体是有所本的,有一个母体存在,是变体所从出的地方。而音位变体所指的同属于一个音位的不同的音素,它们都是音位的具体表现形式。音位和音位变体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前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后者才是具体、实在的。
音位和音位变体的关系是类别与成员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音位用一个典型变体代表,其符号要常见、好认、便于印刷,要加上//。
2、条件变体: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音位变体叫“条件变体”。条件变体是指在一定语音条件下出现的音位变体。如普通话/a/的4个变体均为条件变体:出现在i和n之前的[a](俗称前a),出现在i和n之间的为[ε],出现在i、u之后或单独作韵母的为[A](俗称中a),出现在u、ng之前的为[B](俗称后a)。位置一丝不乱。
自由变体:没有环境限制,可以自由替换而不影响意义的音位变体叫做自由变体。自由变体提的是没有语音环境限制、可以自由替换的音位变体。如普通话/w/的两个变体[w]和[v]便是自由变体,因为像“万、伟、为、危、旺、闻”等开头的音,可以念作[w],也可以念作[v],可以任意替换如w。
(四)归纳音位的重要标准
自从19世纪末“音位”概念形成以来,各种不同的学派在音位归纳的问题上有不同的原则和方法,但目前大家广泛接受并普遍采纳的原则是以下的三条
1、对立——辩义别音功能(教材:辨义功能)
这一条原则着眼的是音位的“分”。
如何理解“对立”?目前国内有两种意见:一种着眼于语音形式,认为“对立”主要讲的是语音形式的对立:如果两个音素在一种语言中有区别十分敏感,那么这两个音素是对立,应划归两个不同的音位;反之,则属于同一个音位。一种着眼于意义,认为“对立”主要讲的是意义的对立:如果两个音素的语音差异可以造成意义的不同,那么它们应分属不同的音位,反之,则属于同一个音位。
我们认为,“对立”应包含两层涵义:一是语音形式的对立,即两个音素具有别义功能。这样的两个音素,我们可以考虑划归两个音位。
2、互补——分布上的一致性标志
这一条原则着眼的是音位的“合”。
即如果两个或几个音素在语音环境中出现的位置呈现互补状态,即各司其职,一个萝卜一个坑,你出现的位置我绝不会出现,我的地盘你也不会涉足。这样的几个音素,我们可以考虑将它们划归为同一个音位。
3、音感差异——对互补的一个反动
处于互补分布状态的几个音素,如果语音上近似,操这种语言的人感到语音差异不大,那么这几个音素可以归为同一个音位;如果当地人听起来音感差异很大,那么即使是呈互补分布状态,也应归为两个音位。如普通话语音系统中的[m]和[ŋ]呈现互补分布状态,前者只位于音节的开头,后者只位于音节的末尾,但它们在北京人的音感中差异较大,所以还是归为两个音位。
二、普通话音位
(一)普通话元音音位
普通话共有十个元音音位。十个元音音位的主要音位变体和每个音位变体所出现的条件(见教材)。
(二)普通话辅音音位
普通话共有二十二个辅音音位,其中包括声母所使用的二十一个辅音和只在韵尾位置上出现的/ŋ/音位。每个辅音音位的音位变体及其所出现的条件(见教材)。
(三)普通话声调音位
普通话有四个调位,其中上声和去声两个调类又有其变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