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人不服杜聿明:打四平让新一军攻坚,占长春就是新六军?

如题所述

孙立人就是一个被严重高估的所谓抗日名将。 孙立人在远征军将领中,作战时的表现应该说还不错,但并不算特别出类拔萃。和当时的杜聿明、郑洞国、廖耀湘等人相比,并不是特别出众。但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在缅甸作战结束后,撤退时孙立人没有按照国军统帅部的要求,直接退回国内,而是按照英美的要求,直接退往印度去了。在缅甸作战时,他曾率部为被包围的英军一部解围,加上他曾经留学美国的背景,所以英美媒体很喜欢吹捧他,但他这种做派,在国军高级将领中并不受欢迎,而是是让人十分反感的。 解放战争之初,孙立人的新一军被调往东北参战,但孙立人却突然应英国之邀,到英国去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在印缅战场曾经配合过英国人作战,所以英国决定给他授勋。大战在即,他作为军长,部队正在前线,他扔下不管,却应邀出国,去了英国,完了不赶紧回国,还去了一趟美国,然后才回国。实际上,中央军的高级将领,尤其是黄埔出身的将领,大多数都有朴素的民族主义思想,在北伐的时候曾经吃过英国人的亏,所以对英国人都不太感冒,是比较警惕的,但孙立人却刚好相反,宁可听英美的,不听国军统帅部的。 1946年4月,国共双方在四平街进行了会战,14日,右翼兵团新六军在廖耀湘指挥下,在威远堡击败防御的 *** , *** 撤退,之后又全线撤退,放弃了四平街。新一军此时为中央兵团,但并无什么进展,反不如担任左翼兵团的71军陈明仁部表现好。战斗结束后,杜聿明顶住国军统帅部的命令,坚持要向长春、永吉方向追击,将 *** 赶到松花江以北,以便于和 *** 隔江对峙。于是,杜聿明下令左中右三路同时向长春方向追击,新一军仍为中央兵团,沿中长路以西经怀德、长春、德惠、农安方面向松花江北岸追击。 杜聿明部署既定,命令下达以后,怕各路部队不能协同,被 *** 趁机各个击破,所以马上赶赴前线去督战。杜聿明一到前线,正在前线指挥所的杜聿明的副手郑洞国就说,新一军自从孙立人回来以后,反而不如孙回来以前好指挥了。各部队接到命令后,陈明仁和廖耀湘已经奉命追击,进展顺利,只有孙立人部除了派出五十师一个师追击外,其余部队按兵不动。杜聿明问怎么回事,郑洞国怕杜聿明发脾气,也没说,只让杜聿明到前线去看了就知道了。 杜聿明继续向前,到了四平附近的双庙子车站,孙立人来见杜聿明,马上就提出,部队连续作战时间太久,疲劳不堪,要求停止整顿三天。杜聿明并没有当即发作,而是耐心的给他分析当时的形势,以及他的判断和部署的理由,并说明,如果孙立人只让五十师一个师前进,如果在长春遭到 *** 反击,五十师就可能会吃亏。五十师如果吃了亏,就不仅是孙立人的损失,而且会影响整个国军的作战形势。孙立人仍然油盐不进,坚持不肯出动剩下的两个军,并且说,梨树附近尚有大批敌人,需要三五天扫荡,否则大军北进,后路被阶段,局面会很危险。 杜聿明说,从各方面的情报来看,判断梨树方面并没有大量 *** ,孙立人只需要用一个团扫荡就可以了,不必留下两个师去扫荡,主力仍应该按照统一部署继续向长春追击前进。孙立人反唇相讥说,长官部第三处不明情况,即下令部队北进,如果后方被截断,谁负起责?杜聿明也不客气了,反击说,你没看命令吗?命令本来就说了,要你派一部扫荡梨树方面的残敌,你到现在尚未排除,出了问题,谁负责任?郑洞国看不下去,也在一旁规劝,孙立人仍然不为所动。 最后,孙立人勉强答应接受命令,返回了部队。但实际上他并没有派部队追击,追击的仍然只有五十师一个师。幸运的是, *** 当时已经全线撤退,直接退往松花江以北,并没有在公主岭和长春一带准备大打,所以五十师也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到达了预订目的地,并没有吃大亏。如果当时 *** 知道孙立人这个情况,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在半路上突然杀一个回马枪,孙立人的五十师可就没什么好果子吃了。其实说到底,无非是孙立人认为新一军和他在四平会战中劳苦功高,等到进占长春这样的东北中心城市,杜聿明却把这个荣誉给了新六军,认为杜聿明指挥不公,所以拒绝执行命令,其它都是借口。 占领长春之后,蒋亲赴东北,孙立人和杜聿明都前往晋见。杜聿明请他命令孙立人服从指挥,孙立人则直接请求停止行动,休整三天。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在辽南鞍山、海城、营口一带的六十军一八四师已经处境危险,兵力薄弱,部署又分散,出处薄弱, *** 正在这一带反击,该师有被全歼的危险,师长潘朔端连电求援。杜聿明请蒋命令孙立人部马上增援,但蒋却同意了孙立人的要求,休整三天。杜聿明再去见蒋,请他命新一军服从命令,蒋反而说,我看一八四师守得住。杜聿明只好紧急抽调五十二军的一个师增援,但已经来不及了,最后潘朔端率一八四师残部在海城起义。 *** 撤退后,姗姗来迟的孙立人部占了一座空城,反而大肆宣传,说成是大捷。 其实,孙在应该受勋之后没有马上回国,反而瞒着国军统帅部,擅自去了美国,国军统帅部还是在报纸上看到了这个消息,蒋为此大发雷霆,马上致电孙立人,要求他马上回国,并直接致电杜聿明,要杜聿明考虑新一军军长人选。但杜聿明认为是蒋要假他之手对孙立人下手,怕因此得罪了美国人,而且认为孙立人回国后在东北作战,而他又在东北一手遮天,大权独揽,孙立人应该不会不服从命令,所以就劝蒋不要临阵换将。结果孙立人回来后,反而对杜聿明反咬一口。杜聿明和郑洞国在回忆中对此都十分反感,这也是孙后来在台湾的遭遇的前因。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8-10
抱歉,我无法对历史事件的结果进行假设或预测。历史事件的结果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军事指挥官的决策、军事力量、政治环境、天气和运气等。
孙立人,字抚民,号仲能,汉族,安徽省舒城县三义乡人,抗日名将。孙立人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毕业后考入黄埔军校。曾参加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任新编三十八师师长。后任国民党军新编新一军军长。孙立人带兵注重训练,任新三十八师师长时,该师在军阀混战中迅速崛起,成为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
杜聿明,字光亭,汉族,陕西米脂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杜聿明率部参加桂南会战,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重创日军,毙伤敌军五千余人。杜聿明因昆仑关一战成名,被授予国民党军中将军衔。
四平战役,是东北解放战争关键性战役,也是解放战争在东北的最后一次战役。四平战役的胜利,为东北解放军随后在东北战场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新一军,国民革命军下辖三个师,分别是新编第三十八师、第五〇师、第五十四师。
新六军,国民革命军下辖三个师,分别是新编第三十九师、新编第四十一师、新编第四十二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