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去年是2月1日过年今年是1月22

如题所述

2023年农历春节在1月22日,2022年农历春节在2月1日,再往前2021年春节在2月12日。同样是春节,在阳历的日期为何有早有晚呢?
主要是因为,春节每年固定在农历的正月初一,但它在阳历中的日期却不固定。
在阳历中,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回归年,平年365天,闰年有366天。农历是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小月为29天,大月为30天,一年12个月,农历平年,一年的长度约为354天,闰年一年13个月,长度为384天。

由于,农历平年比阳历平年一年少了11天左右,任其相差下去,必然会出现春节在春夏秋冬任何一个季节里的现象。因此,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这样,如果上一个农历年没有闰月,那么下一年的春节就会比上年提前11天左右;如果上年农历有闰月,下一年的春节就会比上年推迟19天左右。
例如,2022年没有闰月,2023年春节相比2022年提前了11天左右(2023年农历春节在1月22日,2022年农历春节在2月1日)。
2023年有闰月,2024年相比2023年往后推迟了19天左右(2023年农历春节在1月22日,2024年春节在2月10日)。
所以,就是遵循上面这样的方法,春节在阳历的日期有早有晚。
农历平年是354天,闰年是384天,也就是说一年有时候是354天,有时候是384天。农历日期大致能够对应季节,但不准确,它的同一个日期,在阳历里有时候能差30天。比如,“早春节”(1966年的1月21日)和“晚春节”(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整30天。也就是说,大年初一基本上都是在公历的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间。
置闰规则是以冬至作为计算的起点的,比如,从2022年冬至所在历月到2023年冬至所在历月。它们之间有12个朔望月,则设为平年,有13个朔望月时,则从2022年冬至所在历月之后起算,将第一个不含中气的历月,设立为闰月。完整的十二中气分别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2023年闰二月,有闰二月的年份,这年农历二月后的那个月只有节气“清明”,“清明”后的中气“谷雨”落到下一个月去了,这样二月后便出现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因此,按规定将第一个不含中气的历月(二月),设立为闰月,用来保持了原有中气的标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