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有保护的价值吗?

如题所述

保护方言的意义主要在于保护文化和尊重历史。方言在某种程度上是文化的“活化石”,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一种,包含了诸多当地民族元素在内,传承数百上千年,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语言艺术,一种社会现象。

保护方言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传统文化。

有人就会说了方言何德何能跟非遗相提并论,使用的人不少传承人也谈不上稀缺,还有大把珍稀的文化遗产要保护。而且普通话的普及都没完全成功,何必花时间精力在保护方言上。

这类的言论核心观点是方言与我无关或者不利于我,语言要统一才有意义所以方言无意义,如果文化不统一就会产生分裂,没有意义的东西消失了也没人觉得可惜,何况它现在还没有消失。

细品就知道反对保护方言的问题出现在哪里了,非遗文化大多也有相似的发展过程才到今天的地步。





为什么说保护方言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方言的半只脚已经踏入非遗的门槛了。



在公共场合请说普通话跟保护方言其实是冲突的,这点不得不承认,也无须遮遮掩掩。

语言要越多人说它的生命力才越强,如果限制了它的活动范围无异于慢性自杀。而且多一个人说普通话就会少一个人说方言,何况是少子化的今天更是如此。

方言在成百上千年的历史中都是靠民间自发的教育流传下来,到现代开始规模化集体教育了文化趋同就是大方向。现代人时间观念那么紧迫教孩子写作业都来不及,哪有时间教方言?而且教会了也缺乏使用环境自然没有性价比可言,即使在广州现在也很少听到小学生之间用粤语交流了,可能东北方言的交流环境会好一些,也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所以为什么要保护方言,因为方言已经以可见的速度迅速消亡,没过多久就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非遗,只不过是十几二十年后还是几十上百年后的问题而已。





如果非遗有保护的价值,那么方言就有保护的价值,仅此而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1-16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因为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一种,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越多的包容性越能显示出其魅力。在必要时写进课本,通过教学的方式来进行方言的学习和传播,也未尝不可。

民俗专家牛国栋先生则认为,推广普通话可能会对地方方言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语言的形成和延续是几百上千年的过程,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改变。作为植根于民间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方言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的土壤。

牛国栋说,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来看,济南方言的传承还是比较乐观的,很多老济南人还在使用,特别是一些家庭内部成员之间,使用最多的还是济南方言。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济南方言还完全没有必要上升到非保护不可的地步。

著名方言学家、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钱曾怡教授极为肯定地认为,方言是不可能消失的。她表示,将几亿人口都统一到以普通话,作为唯一的语言工具是不可能的。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目的也仅仅是推广一种交际工具,而不是要其取代方言成为唯一的语言。

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的保护历史文化,如保护国粹京剧,保护民族传统节日等。普及普通话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废弃方言,抛弃民族的艺术。

中国是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地广物博,幅员辽阔。而尊重个民族及地方人民则是保证祖国统一的必要条件,尊重人民,首先要尊重他们的文化。普通话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普及固然重要,而方言作为文化艺术,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也应被保护,二者并不矛盾。

某种程度上来说,方言更能代表地区文化特色,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方言所体现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例如东北方言,其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的特色,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山西的方言最大的特点就是保留入声,声调有极其复杂的变化。 

语言文化遗产有特别重要的保护价值。这首先在于语言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属性:它既是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其本身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语言是特定族群文化的重要部分,体现着一个族群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方式和成果,通常被当作构成一个民族的标志性元素之一。

同时,语言作为其他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一个族群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文化信息。在中国,各少数民族语言的存活是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基础,汉语的各种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也是普通话健康发展的资源和保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