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之路任重而道远,古人开学第一天如何过?

如题所述

你现在是学生呢?还是已经毕业了呢?如果你是学生你肯定盼望着赶紧长大进入社会,正在假期的你恐惧开学的来临。

如果你早已经步入社会,你多么想在今晚的梦中再次回到学生时代,开学第一天穿上新买的校服,背上崭新的文具,蹦蹦跳跳的进入课堂。

无论你现在是不是学生,你的开学第一天是什么样子的呢?满怀憧憬和期待,还是想着第一节课的自我介绍怎么应付?又或者是盘算着见到老同学怎么打招呼?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古人的开学第一天是什么样子的呢?

古代开学并没有我们现在那么简单,需要经过很多的步骤和礼仪,而且无论是开学时间上,还是学生年龄上,都与我们现在有所区别。

古代的开学相当的热闹,需要集体经过一些步骤方能完成入学,那我们就来看一下古人的开学第一天到底是怎么样子的吧。

开学前的准备和要求

古代的开学时间

古代的开学时间不固定,各个朝代都有所不同,也都有所变故。要知道的是,在古时候是农业社会,农业为大,所以孩子们除了要上学,帮助家长务农也是必要的事情。

可以这么说,教育是在农闲的时候抽空办的,一般不会占用农忙的时间。虽然没有我们现在的避开一年之中最为寒冷和最为炎热的时间这样的制度那么科学,但是适应于古代的社会状况。所以秉持着农业第一、上学第二的原则,古代大致有三种开学时间,分别是“秋季入学”、“冬季入学”和“春季入学”。

《四民月令》记载了有关开学时间的具体内容:“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汉代的时候主要就是利用农业空闲的时候进行学堂学习,也可以看出来汉代在隆冬季节,应该是不开学的,因为墨会上冻。在之后应该会解决冬季墨水上冻的问题。

其中春季开学一般在正月十五之后开学,与我们现在的下半学期差不多。在南北朝的时候开,学时间有了比较统一的规定,大体上都是冬季开学,后世也基本上都是冬季开学更符合农忙规律。

但是这都是普遍的农村学堂的规律,很多的大户人家还有一些世家子弟比较重视教育的是不管农忙不农忙的。所以开学时间还有一个东西有关,那就是学期期限。

比如一般的“冬学”只有三个月左右,因为到春节了。还有“八月制”和“十二月制”的学堂,都是在春季开学的,“八月制”一般在上元节之后,也就是元宵节后开学,而“十二月”指的就是在正月就要开学了,上一整年无长假期。

古代学生的入学(小学)年龄

古代学生的入学年龄参差不齐,因为家庭的经济能力和条件等差距都比较大,也没有我们现在的义务教育,所以一个学堂的学生的年龄有时候差距会比较大。总体上比我们现在的六岁入学要晚一点,一般在八岁到十五岁之间。

先秦的时候一般是八岁入学,但是也不做明确的硬性要求,一直到我国的封建社会结束的时候,都没有统一的朝廷要求,毕竟古代私塾和教育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政府管控,社会现状也难以统一规定。

唐朝的时候比较特殊,大概在六七岁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学堂学习了,入学年龄比较的早。

而且古代也并不是入学堂才开始学习,有很多的神童三五岁就可以诵经读诗了,有钱人家更是从小,先生请到家开始教育。甚至还有更加特殊的,二十、三十岁才入小学的,虽然特殊但是在古代也比较常见。

古人开学第一天的礼仪

古人讲礼节这是不用过分赘述的了,所以古代人重视教育一方面就体现在了入学礼仪上面,入学礼仪可是被称为人生的四大礼仪之一,是相当重要的。

正衣冠

《礼记》有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正经事要有正经的容貌,所以你刚进入学堂第一件事就是老师帮你整理衣冠。学生要在门口一一排好队,然后老师一个一个帮学生整理整齐衣冠,才可以进入学堂。

“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这是古人认为的原则,其实是对于规则的追求。衣冠是一个人态度和精神面貌的体现,重视与否就体现在你出门前的打扮上不是?

束脩礼

束脩礼就是所谓的“拜师礼”,《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话:“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子是私塾的开拓者,以前只有管学,老百姓家的孩子是没有机会接受学堂教育的,但是孔子开辟了私塾教育的先河,才有了中国教育的开始。

这里的“束脩”的意思是捆在一起的十条肉干,一束就是十条。孔子那句话的意思是:只要你拿着十条肉干来找我,就没有我不教的学生。十条肉干就是学生的学费,交了学费你就算是入学了,而且孔子的那句话也体现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经过“正衣冠”之后就要进行拜师礼仪了:先要拜一下教育的祖师爷,所有人的先师——孔子,拜完了孔子过后就要拜自己的老师。

这两个“拜礼”都不是作揖,要行大拜就是跪拜之礼,以表示对于先师孔子和老师的尊敬之情。古人有话“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的地位是很高的,也是很受社会尊敬的。

学生拜完老师过后老师要回礼,老师回过礼学生就要将带来的礼物交给老师了。一般来说穷人家就是十条肉干,有钱人家还会额外的给老师布匹、酒水等等。老师应下学生的礼物并且收受礼物,表示对于学生的肯定,愿意收孩子作为自己的学生。

到这里“束脩礼”就结束了,也就表明师徒关系的正式确立,从此学生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老师要尽应尽的责任好好教学。

在整个“束脩礼”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表现了学生尊师重道的优良品德,也表现了老师尊重认可学生的品格,老师的回礼表示在师徒关系中,老师并不是完全凌驾于学生之上而是互相尊敬,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以礼相待的优良传统。

开笔礼

“拜师礼”是整个开学礼仪中最重要的部分,但是最为隆重和盛大的部分还是接下里的“开笔礼”。

开笔礼分为多个小步骤,分别都有很美好的寓意,也是很有趣的活动。

第一个仪式叫“朱砂启智”,俗称“开天眼”,这里的主要礼节就是,老师用笔沾朱砂在学生的额头上点一个红点,准确说是红痣,因为“痣”与“智”谐音。

这个仪式的寓意很明显,就是为学生开启智慧的意思,多一只眼更能看明白事理,表达了老师对学生的祝福和期盼。

第二个仪式叫“描红开笔”,描红开笔的过程就是老师指导学生写下人生的第一个字。既然是人生的第一个字,自然要笔画简单容易学,不能把学生卡在这个步骤进行不下去了,但是还要寓意深刻,表达美好的含义。一般来说像“人”、“大”、“才”等等这样的字。

在古代的文献中,还有记载就是开学第一天还要“拜笔师”,所谓笔师就是传说当中发明了毛笔的那个人,感谢他发明了毛笔对学生们的贡献,给学生带来了如此好用而宝贵的书写工具。但是这种礼节并不普及也不常用,因为这样可以推想一下,还要“拜纸师”、“拜砚师”等等,这还是传说中的人物,不是很可靠,传说流传度也不够广。

基本上开学第一天就是拜先师孔子和自己私塾的老师两个人。

其实在拜师礼结束后和“开天眼”之前还有一个小的礼节,算不上大礼仪但是寓意是很好的。就是在拜师礼结束过后,学生要按照先生的指示去水盆里面洗手,这个礼仪就叫做“净手净心”。

洗手的寓意很明显,让学生洗去杂念,净化心灵,从此以后安心读书、心无旁骛。

古代开学第一天的礼仪是比较多,也比较的繁琐,但是整个看下来也并没有那么的难以实现,总体上就是,表达尊师重道的思想和老师对于学生的美好期望。

古人认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徒关系如此重要,那么确立师徒关系的仪式自然必不可少。古代的教育条件并不是很好,所以学堂之上各种成分、各种家庭背景、各种年龄的学生都有。

教育不易,师徒关系则又更加的弥足珍贵。像“开天眼”以及“学写字”就是很盛大很热闹的局面,有点类似我们现在学校的开学典礼,大家其乐融融的参与进来。是学生从家庭过度到学堂的缓冲,也可以让学生更快的适应学堂生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