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称帝后只追封孙坚为皇帝,却无视孙策,为何如此忘恩负义呢?

如题所述

避免矛盾,维护统一,遵从祖制,合情合理

三国东吴实力不容小觑,历经三代人的打拼终成一方枭雄,东汉末年朝廷失权,各大诸侯竞相争夺地盘,最终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名正言顺的与其余两方对峙,孙权称帝后追封孙坚为武烈皇帝,这一做法并不少见,历史上许多白手起家的皇帝成就霸业之后,都会分封祖上先人,朱元璋、刘邦等父亲都有了庙号。

孙权追封父亲为皇帝无可厚非,却仅仅追封孙策为长沙恒王,遭到很多人质疑,毕竟孙策也为江东打下了大半个基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首先来看看孙策的贡献,初平二年,孙坚率部攻打荆州,不幸战死,年仅31岁,此后孙策以玉玺为抵押,从袁术处换回父亲旧部,转向江东发展,一路上不断有人前来投靠,周瑜、程普、黄盖人都皆对孙策忠心耿耿,很快就平定了江东,文臣武将数不胜数,此时的东吴可以说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大臣百姓都拥护孙策,然而孙策被刺客所伤,早早去世,临死之前将权力交接给孙权,守卫江东基业。

当时孙权年轻,很多大臣都更看重孙翊继承,还是孙策力排众议扶持孙权,如此看来孙权称帝以后似乎并不厚道,没有给孙策应有的地位,实际上孙权这样做也有苦衷。


其一,避免矛盾,维护统一

结合当时的情况来看,孙策是有儿子的,也被孙权封为吴侯,此时孙权称帝,百年之后偌大的基业势必要交到自己的儿子手中,如果追封孙策为皇帝的话,是不是就意味着孙策的儿子也是合法的皇权继承人呢?毕竟皇权历来都是直系代代相传,这样势必会增加孙权的统治压力,给东吴内部埋下了一个定时炸弹。

这对孙权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三代人打下的基业,不能毁在自己手中,何况对子女来说也是一个隐患,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手中的权力平息这一切潜在纷争,这样可以尽最大可能保证继任者不会有来自内部的压力。

再说了孙权除了孙策这个兄长以外,还有一个兄弟孙朗,若是孙权分封孙策为帝,这不就是明摆着昭告天下自己的帝位来自兄弟手中,很难说不会培养成了一种风气,自己的皇位都有可能遭到威胁。

权衡各种利弊来看,必须保证皇权牢牢地把持在自己手中才是做稳妥的做法,只能委屈孙策,没有获得皇帝尊号。


其二,遵从祖制,合情合理

仔细分析孙权的做法,从宗庙制度上来说没有任何问题,自西周开始宗法制的影子一直伴随着封建社会,《周礼》当中明确规定了爵位继承等细节,大宗小宗的观念给了孙权启示,从孙坚开始到孙权再到孙权的儿子,这是一个完整且正常的序列,如果这当中平白多了一个孙策,不就多出了一个与孙权平起平坐的角色,而孙策的儿子作为第三代,也与孙权儿子拥有同等的皇位继承权,打乱了一脉相传的祖制。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仪式问题,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很可能会牵扯到后世继承问题,还是那句话孙权为了东吴,为了后世子孙着想,不可能让这一切发生,不过有人却说了既然是祖制,为何晋朝司马家族却没有实行呢?

司马家族撺掇权位,到了司马炎这一辈终于做了皇帝,一口气分封了三位死去的皇帝,即司马懿、司马师与司马昭,要说司马家业确实是司马懿打造而成,追封为太祖没有任何问题,可是晋朝能建立也离不开伯父司马师的贡献,如果将其排除在外的话,势必会引起纷争,因此就将三位同时追封为皇帝,这样也不会受人指责。

不过司马炎能这样做,孙权却不能,因为司马师这一脉根本没有儿子,自然谈不上皇位争斗,皇权还是牢牢的把持在司马炎的手中,这是孙权没有具备的条件。

其三,“忘恩负义”,独断专行

熟悉三国的人肯定不会对孙权这个名字感到陌生,曹操曾评价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孙家三代英豪,孙权在父兄两人打下的基础下正式建国,此后兴修水利,发展农产,促进了江东地区的经济发展,不过孙权执政晚期反复无常,尤其是在继承人问题上,导致朝党争斗,政局不稳。


《三国志》中曾评价孙权“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义俭矣。”这也是作者为孙策鸣不平,“忘恩负义”也是从这里传出来,毕竟人人都知道孙策的贡献有多大,死后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或许身在帝位的孙权在这件事上独断专行了一回。

单从这个角度来说,孙权的确没有做到位,毕竟他的这个宝座还是孙策力保而来,再说孙策为东吴事业奉献一生,无论是从人情还是从政治上来说,都显得有些“忘恩负义”,实际上并非孙权不想做,只是他不能这样做,想来在册封爵位的时候,也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


兄弟两人的感情自然不必多说,不然孙策也不会在临死之前将江东霸业都交到孙权手中,此外周瑜、张昭、黄盖等东吴支柱大臣都是孙策提拔,留给孙权坐江山的人才,有了这些人孙权才做到了割据一方,并且这些人就像侍奉孙策一般,尽心尽力扶持孙权登上皇位。

无论出于哪种考虑,似乎孙权的做法都对,却是一种无奈之举,对于后世的我们来说,无法揣测他们的心路历程,更不能轻松地下定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8

(看把孙权难为的愁眉苦脸)

这是一个值得玩味的好问题。

孙权称帝后,没有追封孙策为皇帝,是否忘恩负义不好说,但一定是深思熟虑的。

在豹眼看来,这件事孙权处理得还是妥当的。

据《三国志·吴主孙权传》记载,孙权即皇帝位后:

"追尊父破虏将军坚为武烈皇帝,母吴氏为武烈皇后,兄讨逆将军策为长沙桓王。"

孙权没有追尊孙策为皇帝,而仅仅追封为长沙桓王。

对此,陈寿认为:

“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义俭矣。"

在陈寿看来,江东的基业大多是孙策打下来的。孙权没有追尊孙策为皇帝,只封为王,封他的儿子孙绍为吴侯,没有封王,这在道义上说,孙权过于吝啬。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西晋,看一下西晋的做法:

泰始元年(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是为晋武帝。

晋武帝追尊其祖父司马懿为晋宣帝,追尊其父司马昭为晋文帝,追尊其父兄长、也就是其大伯父司马师为晋景帝。

这是因为司马懿死后,司马师继承了其爵位;司马师死后,因为没有儿子,司马昭继承了其兄司马师的爵位。弟承兄业,这跟孙权继承了孙策的基业十分相似。

但不同之处,在于司马师没有儿子,但孙策已经有了儿子孙绍。这一点不同,恐怕是孙权没有追尊孙策为帝的主要原因。

司马昭因为司马师没有儿子,就把晋武帝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作为其继承人,并且特别宠爱。司马昭认为自己是代替司马攸担任相国职位的,去世后,晋王的爵位应当还给司马攸。司马昭经常说:“这是景王的天下,我怎能去分享呢?”

这听起来很感人,但是这里有几个问题:

第一,即便司马昭把晋王的爵位还给司马攸,但司马攸也还是自己的儿子。将来司马攸称帝,一样会追尊司马昭为皇帝,他该有的待遇一样不会少。

第二,或许司马昭更喜欢司马攸,如此安排不会有废长立幼的议论,反倒是遵循道义。

第三,司马昭也就是说说而已,收获一些虚名。

果不其然,在议论继承人的时候,大臣何曾等人坚决反对,于是司马炎被立为晋王太子。

西晋建立后,司马攸被封为齐王,历任骠骑将军、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等要职。晋武帝晚年,朝廷内外要求司马攸继位的呼声高涨,大臣荀勖、冯紞趁机进谗,将司马攸排挤出朝廷,致使司马攸气恨发病,呕血而死,时年三十六岁。

再看孙策的情况,孙策死时已经有了亲生儿子孙绍。孙绍的生年不详,有资料介绍是公元199年十月出生,但肯定的一点是,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孙策被刺身亡时,孙绍已经出生。

当初,孙策把职位没有传给孙绍而传给孙权,是因为江东刚刚平定,并没有完全掌控,而孙绍年纪太小,根本没法控制江东的局势。孙策让孙权继承自己的职位,是为了江东孙氏家族的利益考虑。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时,孙绍已经三十岁左右,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如果孙权追尊孙策为皇帝,那么作为孙策唯一继承人的孙绍就是皇子。将来孙权确定继承人时,就面临着把皇位传给孙权的儿子还是传给孙绍的问题。

从当时的情况看,自然是不适合把皇位传给孙绍,否则就会导致混乱的局面。

这与司马炎与司马攸的关系还不一样,毕竟司马氏还是亲兄弟,而孙氏兄弟就差了一层。

如果孙权把皇位传给孙绍,孙权儿孙们的势力远远大于孙绍,孙绍很难掌控局面。

想象一下曹丕、曹植兄弟的立储之争如何血腥,就会想到孙权将会面临的问题。

如果孙策被追尊为皇帝,孙绍就得立为王,其地位更加尊贵,势力就会更加强大,一些不安分的人就会主张孙绍继承帝位。

孙权死后,吴国历任孙亮、孙休两个皇帝。孙休死后,孙皓继位。由于孙皓残暴不仁、喜好杀戮,民间渐渐地流行应该让孙策之孙、孙绍之子孙奉为君的舆论,孙皓听说后,毫不犹豫地处死了孙奉。

孙奉仅仅是一个侯爵,比孙权许多封王的皇子皇孙们的地位都要低,就因为民间舆论而被杀死。如果当初孙权把孙绍封为王,一方面孙绍或许不能保持低调,另方面孙权的子孙猜忌之心更甚,这对孙绍来说,并不是好事。

因此,在豹眼看来,孙权即便再吝啬,也不至于吝惜一个给孙策更加显耀的名分,也不会吝惜给其兄长的后代一个王位。这件事不能说孙权就是忘恩负义,更多的还是出于政治需要的考虑。同时,提升孙绍的爵位,可能会给他带来更大的遗患。

孙权无意也不可能把皇位传给孙绍,既然如此,还不如不让孙绍居于高位,免得带来祸患,实际上对孙绍也是一种保护。

因而,孙权对孙策的追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可谓不用心良苦。

宫廷内斗的残酷,远远超出普通人的想象,孙权在立太子问题上反反复复,虽说晚年犯浑,但也可以看出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如果孙绍高居王位,具备一定的势力,有一部分人追随,恐怕其子孙奉的命运早就在他身上出现了。

总之,在这件事上,还是从良好的意愿去品评孙权这么做的动机吧。

第2个回答  2020-10-09
因为孙权想让世人知道自己比孙策强。孙权和孙策是兄弟,孙权想在此事上展现出自己强于孙策的一面给世人看。
第3个回答  2020-10-09
因为孙策是他的哥哥,按照过去的习惯,他只能追封自己的长辈为皇帝,所以他只能无视孙策。
第4个回答  2020-10-16

东吴黄龙元年(229),孙权正式登基称帝,史称吴大帝。登上帝位后,孙权当然是先大肆封赏,对于东吴的奠基人孙坚、孙策以及自己的母亲,孙权都进行了追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