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畏蜀如虎不敢出战是因为孔明还有哪个杀手锏?

如题所述

公元234年,诸葛亮发动了他生命中最后一次北伐,才一个月不到,蜀汉步兵主力在诸葛亮的带领下,加上姜维和孟琰带领的虎步军把曹魏关中兵团拦截在武功水西岸,避免了魏军偷袭粮道的可能,而魏延和马岱带蜀汉骑兵主力渡过了渭河,在积石原对陇右兵团回援关中的部队发起了阻击,陇右兵团被阻击在了关陇道上无法前进。为了接应陇右兵团,司马懿曾经派部将胡遵去突击魏延马岱,非但没有实际进展,反而被诸葛连弩一通猛射,胡遵的部队没法接近,魏延带领蜀汉最精锐的骑兵狠狠冲击胡遵,胡遵无奈撤走。

就这样,蜀军分别和关中兵团,陇右兵团形成对峙。而且更让曹魏朝廷恐惧的是,诸葛亮的部队在武功水以西的五丈原开始屯田了。要知道,关中平原的土壤可是十分肥沃的,蜀军和当地民众争相种粮,当时正是夏秋之交,田里的麦子十分喜人,今年是个好年岁,秋天一定是大丰收。

原来诸葛亮这次北伐还有这个目的,诸葛亮好几次北伐陇右,都是输在了缺粮上,一次北伐赵云的军队出褒斜道,运粮十分不便,而诸葛亮出击陇右,虽然拿下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但陇右地区土壤贫瘠,无法就地补充,打陇右目的在于战马而不是粮食,马谡一失街亭,粮食便跟不上了。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出击关中平原,攻克大散关,用陈仓训练部队的攻城能力,但是陇右兵团并没有回援,所以诸葛亮就撤军了,顺带说一句,陈仓道是以秦朝驰道的平坦大道为基础的,不存在缺粮食的问题。

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突袭并拿下了武都阴平,但是由于缺粮,没能向陇右纵深进攻。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破坏了陇右兵团的麦田,击溃了司马懿的关中兵团,射死了中原兵团的主将张郃,差点把郭淮的陇右兵团给饿死,但夏季出击,祁山道被冲毁,蜀军的粮食也供应不上了,加上李严假传圣旨,拖延军粮,陇右兵团又去抢了羌人的粮食,诸葛亮无奈只得撤军,第四次北伐几乎功败垂成,最后却是功亏一篑。



有了前几次教训,诸葛亮这次格外重视粮食的问题,蒋琬也格外尽心运粮。但是褒斜道毕竟没有祁山道和陈仓道的道路状况好,粮食运力有限,而且很大一部分在路上被运粮人员给消耗掉了,所以,诸葛亮干脆就直接在五丈原屯田。诸葛亮一屯田,关中兵团就坐不住了,蜀军是要和他们长久相持了。部将纷纷向司马懿请战,可是司马懿比诸葛亮还要谨慎和小心翼翼。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几次小的交锋都是自己这边吃亏,而郭淮的陇右兵团那里比自己这里吃的亏还大,但又不能不下出击的命令,就假意给淮南前线的曹睿写请战表,半个月后。曹睿回复,等他打败东吴再说出战的事。



其实,除了诸葛亮在屯田外,诸葛亮还要一个大杀器,那就是直百五铢钱和蜀锦。

我们看,蜀汉政权在益州滥发货币,益州有没有通胀,没有。通胀全部通过蜀锦,被曹魏和东吴吸收了。笔者科普一下,东汉末年,东亚大地来了一场小冰期,唯有东汉十三州唯有益州和交州没被波及,其他地方冻死的人甚至超过了战乱和瘟疫,刘备的草鞋生意和张飞的猪肉生意都黄了。而交州都在北回归线附近了,冷空气影响不到,益州这个时候,将本土和中原的丝织技术融合有了御寒的蜀锦。

刘巴和诸葛亮制定的输出蜀锦政策,让曹魏和江东士族大家在冬天都离不开蜀锦了,但是诸葛亮说了,买蜀锦只收直百五铢,要想得到直百五铢就拿战备物资或者东汉一百枚五铢钱来换,而蜀汉地区用的是天然气练铜,所以,曹魏根本仿制不出直百五铢,仿出的假币很容易被认出来。在曹魏境内,直百五铢比东汉的五铢钱还要值钱,购买力还要大,今天很多北方魏晋时期的墓葬中依然能发现直百五铢和蜀锦。而今天成都有个武侯区和锦江区,就是拜蜀锦所赐。



笔者补充了一个可能,就是曹魏四路伐蜀的时候,没准就是诸葛亮让魏延和吴毅去羌人的地方,用直百五铢买的战马,羌人再用直百五铢买了陇右的粮食,以至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陇右兵团差点让诸葛亮饿死。陇右兵团就去抢羌人当时在陇右买的粮食,度过了难关。羌人对陇右兵团恨的要死,但是诸葛亮在接下来的三年里,通过各种途径把直百五铢输送给羌人,羌人虽然恨陇右兵团,看在诸葛亮给钱的份上,就又找凉州军民买粮食。三年后,诸葛亮看时机成熟,让羌人疯狂进攻陇西郡,陇右兵团也陷入到回援还是救关中的两难当中。



同时,为了解决在关中屯田和让蒋琬运粮食之间的过渡,诸葛亮用直百五铢钱买下了五丈原百姓的粮食,就连眉县的百姓也冒着封锁,卖粮食给蜀军。有了蒋琬的粮食,加上当地百姓的赞助,以及当地士族对蜀锦的走私,诸葛亮的军队站稳了脚跟,开始屯田了。同时,关中的老百姓自从被西凉军和曹魏横征暴敛,四处抢劫争相祸害一遍之后,看到诸葛亮带来的大汉王师秋毫无犯,还如此的平易近人,就争着种地,想丰收之后,把粮食卖给蜀军。哪怕蜀军败了,也要跟着丞相回去,听说汉中比较暖和,成都更是温暖。

虽然诸葛亮解决了粮食问题,但是诸葛亮的蜀军也面临着非常大的弊病,还有着十分巨大的危机。是什么呢?咱们后续再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