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远观指的是什么

如题所述

远观”“圆识”、“活参”是书法欣赏的三个阶段,也可叫做三要素,它们之间关系有时交错在一起,有时则可直接进入第三阶段,不过一般还是按此顺序进行书法欣赏的。欣赏既容易,又是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它不像一门手艺,几个月内可以掌握。过去讲欣赏,一般只是讲讲用笔、结体、章法之类,未触及书法的内蕴。结果破坏了它的整体性。
一幅作品,首先要从整体上去把握,整体感差的作品。即是局部再美,也难以成为好作品。如何把握?这就要与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作品混茫的整体布局、意味,都会在一定空间中闪现出来。我们看展览感触最深。站在展厅中间,四目扫去,首先进入眼帘的是那些整体感强的作品,好像有一种磁力,把观众都吸引了过去。有些作品有一定功力,而整体感很差,像一个合唱队,都扯着喉咙唱高八度,似乎给人感到强而有力,但旋律却破坏完了。作品的完整性表现在其局部和所具有的一切素质构成了一种谐和完美的关系,使欣赏者能够进行整体的把握。包括作品的文字内容与外在形式、艺术内容与形式、以及其内涵的有机溶合,从而显示出一个活的、整体的艺术生命在跳荡。这也是艺术的统一性。
如欣赏汉代《褒斜道石刻》,第一感觉是浑朴苍郁,天然古秀,面对此石,我们决不会平静,它给我们展示出了一个新奇的世界,它的章法不像一般碑刻那样规则,而是根据山势进行布局,它是自由的,用笔、结体都不受过于严格的规律限制,像个古代壮士,音色浑厚、形体宽博而质朴,这是力与美的赞歌。当我们不再一个个地分析文字时,它仿佛把我们带到一个古老的、强盛的汉代气象之中,广漠无际,弥漫着一种捉摸不定的、沉重的历史情感,这种氛围,已做为深层的意蕴,使人沉醉其中。这是只斤斤于笔划的欣赏者们永远感受不到的境界。远观,即把书作中的诸多要素在主观上有意地统一起来,从而在整体上获得美的感受的阶段。
真正理解一件书法作品,有赖于广泛的知识及经验,尽管这一切有时并不显示出来,但作为内在的知识结构、化为潜意识的东西,却是不可少的。很难想象,一个艺术知识及其它知识非常少,又不愿多接触、多体验生活的人,能够真正欣赏书法艺术。有经验的人深感,要了解书法艺术,确实要有丰富的学养。
书法涉及面极广,如政治、经济、文化及国际往来,它与各种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历史、道德、各艺术种类等有密切关系,错综复杂,变幻莫测。书法还与生理学、心理学、文字学、民俗学、考古学、历史学等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它具有时间的广阔性、内容的丰富性、社会的复杂性,唯其如此它才能在更广阔、更深刻的意义上给不同类型的欣赏者以启示,这正是它的重要特征和奥秘。
“圆识”即以作品为中心,利用广泛的、人生的、社会的知识,从各种角度、各个层次上去理解作品。如何“圆识”?首先欣赏本人应具备较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在作品的审美观照中,以本人经验为基础。发现更深刻的内涵,从而能对作品进行多层次、多类型的分析与比较。
如以明代大书法家徐渭的草书《青天歌》为例进行圆识,在作了远观,从整体上把握了总的格调、意境、神韵后,则可进一步调动我们的知识及想象力,作为一个著名书家、画家、诗人、戏剧家,胸怀奇才而终身不得志,遂以书画发胸中沉郁之气。《青天歌》一反传统规范,字形大小变化甚殊,任意挥扫,表现了狂傲不羁的性格。他的风格虽为当时“正统”书法评论家所不齿,但它确是中国书法史上值得大为赞扬的作品。深刻地了解作者的身世、艺术思想,了解当时的社会及产生作品的历史背景:再从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研究从心境到作品的必然规律:从艺术哲学、美学的高度进行分析;从历史的、道德的角度进行评价,在作了这些分析后再进行综合,从而达到对作品审美的系统认识。
人们除了物质需要,还需要借助于某一种形式去倾诉、宣泄自己的感情、欲望及一切体验、感受,这是人们生理及心理的需要。书法在诸多形式中,是最宜于使人倾吐感情的艺术。由于人们精神现象极为复杂,一些可以靠文字语言进行诉说,但更多的潜意识(这些对人生活的支配有巨大的作用),却要靠心灵与艺术作品直接的观照中得以抒发。
人们在书法中常常感到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神秘的意味,仿佛精妙之要全在其中,靠“远观”、“圆识”是无法把握住这精妙之处的,必须靠“活参”。“活参”即书法欣赏中不受外界干扰、精神整个沉醉于其中,在顿悟中产生心灵的象征表现活动,它超出了形式中的“意味”,进入到形而上的对人生、人性的大彻大悟,这是整个心灵的感发、振荡。只有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和人生体验的人才能进入到此种境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