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几步能走出过度养育的坑,让带娃变得不再那么累?

如题所述

前两天,我和一位长时间不联系的闺蜜打了一通电话。隔着电话,她向我述说了最近感觉到生活迷茫的痛苦。事情是这样的:闺蜜自从有了孩子以后,就辞掉了原来辛辛苦苦得到的工作,专心在家带孩子。

她全身心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之中,可是却发现孩子并没有如她所想那样健康快乐地成功,反而有时候性格很极端,不听话。

听完她的诉苦后,我反观一下周围的父母,大家或多或少都有着类似的烦恼。现在的孩子总是被父母高度关注,高度保护,不但没有变得更好,有些反而往极端的方向发展。家长累死累活还带不好娃,其实是陷入到"过度养育"的坑里。



父母常陷入带娃累死累活的处境

现代的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的大人都格外地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把孩子当成掌上明珠,捧在手心怕碎了,含在嘴里又怕化了,容不得孩子受一点点苦,恨不得一天24小时跟在孩子屁股后面,把孩子供起来。

有些父母还对孩子过分的保护,害怕孩子受挫折遇困难,总想要为孩子遮风挡雨。有些母亲甚至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工作,爱好。父母整天以孩子为中心,累死累活还带不好娃。

纵观生活,我们常发现一下几种情形:孩子上学离家住校,父母就开始忧心忡忡;孩子出门聚会,父母不停打电话询问情况;孩子伤风感冒,家长急得火冒三丈,如临大敌等。有多少的父母,因为过于担忧孩子的安全,导致自己常年被消极情绪所干扰,处于心惊胆战的状态中,到头来也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

过度养育对孩子弊大于利
    何为"过度养育"?

过度养育:是指妈妈对孩子的成长干涉过多,导致孩子和家长的生活都受到影响,而且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北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魏坤琳在《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种曾提到:"养育孩子不能只讲本能,只讲情感,还应该讲科学,进行科学教育。所以说,过度养育本身就是一种不科学的教育。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曾在2012年发表一篇研究,统计了四岁的孩子在五年之后,哪些孩子容易出现焦虑症。研究结果表明,在孩子四岁时,父母对其过度养育,更加可能在9岁时加剧孩子的焦虑状态。

可见,过度养育孩子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利大于弊的。那么过度养育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呢?



    孩子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父母凡事为孩子包办,导致孩子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殊不知,孩子需要自己体验生活,亲自经历才能知道生活酸甜苦辣的精彩。

生活中,我们也常看见这样的情况:孩子18岁成年了,还不懂得如何自己出门,不会自己洗衣服,不会应对简单的挫折......孩子连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缺乏,又要怎么去立足社会呢?

第一时间帮助孩子解决困难的,无疑是减轻了父母的心理负担,不用担心受怕,但却让孩子少了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对孩子以后遇到问题不知所措、畏手畏脚,毫无担当埋下伏笔。

    致使孩子心理承受能力降低。

文莱在《给孩子软实力》说:孩子生活中潜伏的最大危害,并不是街上有陌生人从天而降之类的偶然事件,而是父母为孩子做的太多,结果导致他们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父母为孩子做太多,把孩子当成温室里的花朵,受不得外界的一点点寒冷。这会容易让孩子养成矫情的性格,导致孩子的心理弹性差,面对挫折时不敢面对,无法承受。



    父母陷入到恐惧的情绪之中。

心理学认为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动因导致。家长养育孩子的行为背后是爱和恐惧,有时候恐惧比爱更强。很多父母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格外敏感,一提到孩子在外一个人,就开始担惊受怕,饱受焦虑,心神不定,总担心孩子一个人在外过不好,饱尝负面情绪的折磨。

电视剧《少年派》中林妙妙的母亲,就为我们呈现这一幕:林妙妙上高中后,学校要求没有特殊情况都要住校。自林妙妙开始住校,母亲就担忧孩子,甚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整天过的忧心忡忡,心神不宁。

现实中,有多少的父母总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把自己和孩子紧紧束缚在一起,而忽视了自己原本的生活和爱好,导致自己总是处在恐惧的情绪之中。

由此可见,过于养育不仅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同时也将父母一齐拉进痛苦的深渊。要想让孩子健康快乐长大,又能轻松带娃,父母不妨看看以下四大步骤。



想带娃轻松,遵循以下四大步骤
    给孩子独立选择的机会。

经过陪伴孩子意识的大力宣传,现代父母也意识到陪伴的重要性。但是,陪伴也有高低质量之分,想要带娃轻松,父母还要学会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陪伴孩子,但不干预孩子的选择。父母不能决定孩子的一生,唯一能做的是陪伴在孩子身边,给他建议和帮助。父母先要克服自己害怕孩子犯错的恐惧心理,要知道孩子的潜力是超乎父母的想象的,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才能得到不一样的精彩。

给孩子独立选择的机会,比如带孩子去书店自主选择书籍、带孩子去逛街自主选衣服、带孩子出门询问孩子的意见.......凡事包办,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弹性,只会一步步削弱孩子独立的能力。

    引导孩子学会表达自我。

父母带娃累死累活还在于两代人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彼此之间存在着隔阂。要想更加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重要还在于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表达。

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充分给予孩子表达的权力,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孩子并不是天生是演说家,拥有高人一等的口才。父母要善于抓住机会,比如和孩子一起看书,让孩子重述书中的内容,分享自己的看法;比如和和孩子一起玩游戏,打开孩子的心扉,拉进与孩子的距离。

引导孩子自我表达,才能克服年龄差距产生的代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去除隔阂,轻松带娃。



    培养孩子自主动手能力。

以中国的包办教育不同,在美国的教育中,家长提倡孩子要独立动手,投身实践。孩子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平均都比中国孩子高。

"天才少年"魏永康13岁就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的硕博连读研究生。他的妈妈认为孩子只需要专心学习,将来才有出息,对于魏永康地日常琐事全权包办,端饭、洗头、洗脸这些小事也不例外。后来,魏永康在北京读研究生时觉得不需要母亲陪读,发现自己缺乏独立动手能力,学业深受影响。

可见,拥有独立动手能力是一个人生存必要性。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教孩子从小就做家务,分派任务让孩子去干,按时检查孩子完成工作的情况,鼓励孩子勤动手勤动脑,使孩子因自己的劳动得到肯定而乐意动手实践。

    孩子不是人生的全部。

斯坦福大学的本科教育副教务长朱莉·莱斯考特–海姆斯认为,为了让你的孩子人生更美好,家长首先需要把自己的人生过美好。处在孩童时期的孩子喜欢通过观察别人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正是孩子模仿的对象。过度养育导致父母长期处于消极、恐惧的状态中,父母也一定不能给孩子高质量的教育,进而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孩子只是父母生活的一部分,从来都不是全部。孩子终究会长大,终会离开父母制造的温暖的巢。想要孩子拥有快乐的生活,首先父母要过好自己的生活。

泰戈尔有句诗: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又给你以光辉灿烂的自由。父母给孩子的关爱是必要,但一定要控制好度,避免适得其反的后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2
学会和孩子们沟通交流。了解孩子们的真实想法,让他们自己是个问题解决问题。不要把孩子们的一切问题揽到自己身上,学会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第2个回答  2021-03-12
要适当的放手,给小朋友一些空间跟决定的权利,让他们释放自我。让他们去学会跟小朋友相处,学会怎么社交,要让小孩子掌握一些生活技能,让他们能够更好的照顾自己。
第3个回答  2021-03-12
孩子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就不要去帮忙了。如果孩子不可以独立完成再去帮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