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事:会做人、会办事、会说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3
人生无论哪一个阶段,都离不开三件事:做人、办事、说话。学会这三件本领,也就把握住了大半的成功人生。如果你正为当下的处境而烦恼,可以看看穆子华编著的《为人三会:会做人、会说话、会办事》,以下是我读这本书的收获。

做人是一种境界,需要技巧;

做事是一种能力,需要方法;

说话是一种艺术,需要智慧;

人活一天,就得做一天人,尽职尽责,人生漫漫,停止更新认知的话,心理定势就来找你了,用“老眼光”,即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做人。

须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永远不要用老眼光来做人,一个人要学习,要不断成长进步,打开眼光去展现自己的美丽,和发现别人美丽,你会发现原来有那么多意想不到的美丽。

赫拉克利特斯说:“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 每一件事物都在不停地变化移动,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不变的。人也是如此,每个人都在不断的变化中,只要有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我们都在运动,不论是我你还是他都会和以前不同。

苏联心理学家 包达列夫 曾做过这样一个经典的实验:

刻板效应实际就是一种心理定势。 北方人不见得都豪爽,南方人也不见得都“精明”。河南人不都是骗子,湖北人也不都是九头鸟,湖南人并不都是飞车党,东北人更不是头脑简单的野蛮汉。山西人并不见得都喜欢吃醋,山东人不见得都喜欢吃大葱。重庆女孩并不都很泼辣,湖南妹也不见得就是面如桃花心似刀。内蒙人不见得都善于骑马,天津人也不都是爱“逗你玩儿”。

恩莫德巴尔克曾警告人类:“以少数几个不受欢迎的人为例来看待一个种族,这种以偏概全的做法是极其危险的。”在今天,对人采取以偏概全的做法,一棍子打死一群人,同样也是极具危险的,我们应该避免这种做法。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世界上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别让刻板蒙蔽了我们的眼睛,用心做好自己。

宋代著名词人苏东坡和得道高僧佛印是多年的好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两人相对而坐,谈论佛法诗词,甚是欢畅。席间,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

佛印笑道:“我看你是一 尊金佛。”

苏东坡非常得意,以为自己这次终于占了佛印的便宜。于是回家后就迫不及待地向妹妹炫耀此事。

苏小妹说:“哥哥, 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明你看自己是什么。”

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你从镜子中看到的是牛屎,只能说你心存牛屎。如果一个人相信别人是好人,什么事都往好处想,那他就是一个乐观善良的好人。

赞扬是一种精明、隐秘和巧妙的奉承,它从不同的方面满足给予赞扬和得到赞扬的人们。——拉罗什夫科

每个人都渴望被赞美,被重视,喜欢听赞美的话话是人的一种天性。有位企业家说:“人都是活在掌声中的,当部属被上司肯定、受到奖赏时,他就会更加卖力地工作。”

卡耐基也曾说过:“当我们想改变别人时,为什么不用赞美来代替责备呢?纵然部属只有一点点进步,我们也应该赞美他。因为,那才能激励别人不断地改进自己。”

古时候有一个说客,当众夸下海口说:“小人虽不才,但极能赞美。平生有一愿望,就是要将1000顶高帽戴给我最先遇到的1000个人,现在已送出了999顶,只剩下最后一顶了。”有个长者听后摇头说道:“我偏不信,你那最后一顶用什么方法也戴不到我的头上。”说客一听,忙拱手道:“先生说得极是,不才从南到北,闯了大半辈子,但像先生这样秉性刚直、不喜赞美的人,委实没有!”长者顿时手拈胡须,洋洋自得地说:“你真算得上是了解我的人啊!”听了这话,那位说客立即哈哈大笑:“恭喜恭喜,我这最后一顶帽子刚刚送给先生您了。”

马克·吐温曾说过:“一句精彩的赞辞可以代替我10天的口粮。”渴望得到赞美是每个人内心最迫切的需求之一,恰到好处地赞美别人,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回应与赞美,事自然就好办了。

英国戏剧大师萧伯纳,年轻时口拙而木讷,刚到伦敦时,拜访朋友都不敢敲门,常常要在人家门口徘徊20分钟。后来,他鼓起勇气参加了“论辩学会”。为练胆量、练演讲,他不放弃一切机会同对手争辩。经过一段时间,终于从害怕讲话到喜欢讲话又到能言善辩,成为著名的 社会 活动家和演讲家。

他一生共做过700多次的成功演讲。有人问他是怎样练演讲的,他说:“我是以自己学溜冰的办法学讲话——我固执地、一味地让自己出丑,直到习以为常为止。”

好口才是一个人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能让你在各种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甚至拔得头筹。

人人都会说话,不如由您来谈谈如何更好地和别人交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