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主义文学名词解释是什么?

如题所述

启蒙主义文学名词解释如下:

启蒙主义文学是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以启蒙思想为内容的文学。它既是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启蒙运动的重要工具和思想武器。

由于启蒙思想家大都也是启蒙作家,他们竭力宣传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表现资产阶级改革社会制度的要求,因而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教诲性。首先它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特别重视文学作品在批判封建制度、批判宗教迷信与提高人们道德素养方面的意义。

其次启蒙文学具有民主性。当时的资产阶级文学家正在为争取第三等级的文学地位而斗争,力图使文学作品能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因此他们反对古典主义的宫廷倾向,主张文学面向广大平民。启蒙文学作家强调作品的真实性,作品多取材于现实生活,而且对它进行分析和议论,因此作品具有哲理性和分析性。

文学体例与代表人物

为了便于宣传启蒙思想,启蒙作家还创造了许多新的文学形式,如哲理小说、正剧、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抒情小说、教育小说等。但启蒙文学作家往往不注意塑造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而把正面人物作为自己的代言人,使人物形象缺乏血肉。这在哲理小说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启蒙文学的典型代表是法国的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和卢梭。他们既是著名文学家,又是著名思想家。启蒙文学在英国的代表作家有笛福、斯威夫特和菲尔丁等。由于社会历史情况的不同,欧洲各国的启蒙文学有其独自的发展道路和民族特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31

启蒙主义文学名词解释

启蒙主义文学是指打破传统的陈规陋习,破除迷信,提倡理性的批判精神,普及知识,把民众从无知中解放出来的文学。欧洲18世纪的合理主义是启蒙主义的代表思想。在朝鲜,从开化期以后至19世纪10年代李光洙、崔南善两人在文坛十分活跃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就是启蒙主义文学。尤其是李光洙文学所具有的特征比较典型地代表了启蒙主义文学.这是传统的看法。在新小说时期,以当时的开化思想为基础,鼓吹独立思想、礼赞新文明、奖励新教育、打破迷信、昂扬科学思想等,都是朝鲜启蒙主义文学的主要内容。到李光洙、崔南善时期,启蒙主义以着重启蒙人民大众的民族主义思想和理想主义精神为其内容。总而言之,朝鲜文学史上的启蒙主义文学指的是现代文学初创期接受新的文学样式和新的价值观,以期造成传统文化与新文化样式的矛盾,从而普及新的文学、艺术、价值观的一种手段。


英国启蒙文学

英国的启蒙文学其实说的是英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在20年代正式登上文坛。

前期的代表人物是笛福和斯威夫特。

笛福,就是写《鲁滨逊漂流记》的那个作家,他的启蒙观点比较温和,但是小说创作却是一次真正的文学革命,他开创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1719年的《鲁宾逊漂流记》写一个青年商人鲁滨逊遇到海难流落荒岛,却在荒岛上凭借劳动把岛屿建设成为殖民地的故事,充满了资本主义初兴时期的进取精神。恩格斯称其为第一个真正的资产者形象。故事虽然是幻想传奇式的,但是作者却使用了写实的手法,通过精细的细节描写使得小说尤为可信。其还有1722年的《摩尔·弗兰德斯》,写一个贵妇的养女在社会的迫害下沦为盗贼和荡妇的故事。

以上这段我有一点牢骚要发。评价笛福的时候知道写实是一种手法,幻想故事未必不能写实,怎么在面对当代的幻想类小说的时候,非要迂腐地坚持什么经验现实主义至上的观点呢?如果一本小说写魔法写修仙,但是细节给足了,非常可信地写出了魔法需要遵循的规范,非常可信地写出了修仙每一步的方法和感受,那凭什么说那不是现实主义的呢?

斯威夫特是这一时期的另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代表作是《格列佛游记》。这是一本讽刺名著,假托格列佛医生自述他的历险,写他因为船只失事而偶然到达的诸多荒诞的海外国家,对这些国家的介绍全面地讽刺了英国的社会现实。讽刺手法喜欢把讽刺的对象加以夸张扭曲,变形到残酷甚至荒诞的地步,与现代的“黑色幽默”有相通之处。

三十年代到世纪中期是第二个阶段,菲尔丁是其中最杰出的作家。

萨缪尔·理查逊是英国家庭小说的开创者,他的作品关注家庭和爱情问题,通常以女仆或者中产阶级女性为主人公,把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和中产阶级温和的道德说教结合起来,这成为后来英国家庭小说的模式。他的代表作有《帕米尔》和《克拉丽莎》,擅长使用书信体写细腻的情感变化,结构上突破了流浪汉小说的松散串联而集中描写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一点上直到现在网文都还没有实现,几乎都是一本道按照主角经历进行的串联,稍微结构上复杂点的就能脱颖而出了,能打的太少了,一群菜鸡)。

斯摩莱特有自传体小说《蓝登传》,写主人公曲折的流浪生活,因为其对于社会批判和讽刺而闻名,比较接近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

约翰·菲尔丁是18世纪英国最著名的小说家,对英国小说的发展起到了聚到了作用,他将小说的地位提高到同史诗一样的水平,宣称自己在写的是“散文滑稽史诗”,还持有模仿主义的朴素现实主义创作理论。他的代表作品有1743年的《大伟人魏尔德传》,改编自强盗头子魏尔德的真实事迹,批判了英国的司法和政治制度。还有《约瑟·安特鲁传》,写男仆安特鲁的遭遇,批判了乡绅地主的专横淫乱。以及最出名的49年的《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写弃儿琼斯和乡绅之女魏斯登的爱情故事,已经他们私奔逃往伦敦的经历,广泛描绘了18世纪英国的各个社会阶层和社会生活。本书将曲折的故事、严谨的布局和宽泛的背景融为一体,大大提高了小说这种体裁的艺术水平。

18世纪后期的英国就是感伤主义的舞台了,这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贫富分化加剧的产物。感伤主义者看到了社会的问题,表示对社会的失望,转向抒发个人郁结情绪,怀念宗法制的创作道路。

斯泰恩在68年写作的《感伤的旅行》是感伤主义之名的来源。

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的《威克菲尔牧师传》和长诗《荒村》是成就更高的感伤主义作品。《威克菲尔牧师传》写一个穷牧师自述被乡村地主欺压的悲惨遭遇,在浓郁的感伤情绪中也有喜剧性的幽默。

墓园诗派是英国感伤主义在诗歌领域的代表,由格雷的《墓园挽歌》得名,情绪比感伤主义小说还要更低沉。

英国戏剧在18世纪因为《戏剧检查法》的管控,所以整体上艺术成就不高(来人啊,把这个乳化分子给我关进监狱里),比如菲尔丁原本是写政治讽刺剧的,后来被迫转向小说创作。哥尔德斯密斯的《屈身求爱》算得上是18世纪英国能拿得出手的戏剧,再有就是谢立敦的喜剧了,他的创作轻松愉快,但是没啥深度,代表作有77年的《造谣学校》。

法国启蒙文学

18世纪初期,封建王权虽然还占据统治地位,但是其地位已经在动摇了。古典主义在文坛的地位类似于此,虽然依旧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已经逐渐衰落。从20年代初开始,启蒙文学开始形成一股有力的潮流。

启蒙文学的先声是18世纪初期的勒萨日,他发展了西班牙流浪小说的传统,以其写实的小说《瘸腿魔鬼》(1707)和名作《吉尔·布拉斯》解开了启蒙文学的序幕。《吉尔·布拉斯》写一个西班牙青年吉尔从平民爬到首相助理的经历,影射讽刺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作者肯定吉尔的进取心,也揭露讽刺了社会上层的腐败昏庸。

启蒙文学的是从孟德斯鸠和伏尔泰那里正式开始的。

反映孟德斯鸠政治思想的是《论法的精神》,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三权分立。他的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是启蒙文学哲理小说的开端,小说假托旅居巴黎的两个波斯贵族,写他们俩和本国之间的书信往来,借助外人的嘴来评述法国的社会现实,其中对波斯贵族生活的描述,一般被认为是影射法国贵族的糜烂生活。小说主要表达的就是启蒙的政治思想,尖锐地讽刺了宗教和封建制度的专制统治。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旗手,他的文学写作从悲剧开始,但是他的哲理小说却更出名。他的悲剧严谨地遵循古典主义的要求,通过古典主义的艺术手法来宣传自己的思想,有《布鲁图斯》《伊扎尔》等作品,其中《中国孤儿》改编自元杂剧《赵氏孤儿》。他的哲理小说最受人们欢迎,代表作有《查第格》《天真汉》和《老实人》等。《老实人》是其中最出色的,写一个淳朴的青年从老师那里学来了盲目乐观主义的精神,结果却因此在世界上处处碰壁的故事,主要批判的就是那种为现存秩序辩护的盲目乐观主义,不过也批评了那种认为人生毫无意义的悲观主义。

世纪中期的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有狄德罗和卢梭。

狄德罗在启蒙运动中也是一个旗手型人物,他组织编写的《百科全书》成为宣传启蒙运动,凝聚启蒙精神的阵地(但是他却不被伏尔泰所喜欢……伏尔泰感觉有点小心眼,似乎是由于这俩人危及了他在进步知识分子中的核心地位,他才对狄德罗和卢梭抱有反感)。此书把启蒙运动推向新的高潮,使得法国启蒙思想家被称为“百科全书派”。

狄德罗的创作成就主要集中在三本哲理小说上,有《修女》《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还有《拉摩的侄儿》。《修女》通过写孤女苏珊娜在修道院内经受的悲惨遭遇,批判了宗教制度和宗教思想对人性的毒害。《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揭露贵族阶级的腐朽生活,雅克受到主人打骂时常把“上帝就是这么规定的”挂在嘴边,这本书的结构将叙述层和故事层分开,其嵌套交叉的结构创新性很强。对话体小说《拉摩的侄儿》,写拉摩的侄儿从一个聪明正直的青年,堕落为一个寡廉少耻的寄生虫,他看透了这个社会的肮脏和堕落,但是却从恶如流。他的自白很能揭露现实社会的丑恶。

狄德罗的剧作有市民正剧《私生子》、《一家之长》和《当好人还是当坏人》,充分体现了他的剧作理念。他认为创作叙事艺术必须要模仿生活,要求作家实地采风收集平民的生活经验。他主张戏剧要写表现资产阶级和平民的生活,要用市民正剧代替喜剧和悲剧,强调艺术的文化指导功能。

卢梭我们单独拿出来谈啦。

最后是博马舍,这是18世纪法国最后一位著名的启蒙作家,他主要以剧作和剧作理论闻名。他的《论严肃的戏剧体裁》宣传了狄德罗关于市民正剧的主张,尤其还提出了以散文代替韵文的戏剧创作主张。他有《塞维勒的理发师》以及《费加罗的婚礼》,两部剧在大革命前夕写第一阶级的贵族和第三阶级的平民之间的冲突,鲜明地支持第三阶级,将理发师和男仆女仆这样的下等人写得机智勇敢,写他们对贵族的反抗,无怪乎被禁演。

德国的启蒙文学

德国的现代国家之路走得异常艰难,当来自法国的启蒙思想传入德国以后,这些思想一下子就席卷了整个德国,培养了一批“德奸”,也就是“精神法国人”。德国的启蒙文学是和浪漫主义文学连在一起的,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其实就是启蒙文学衰落的后半段。另外,德国启蒙文学的这些代表人一般都是德国大学教育改革的代表人,莱辛和歌德都是(说到这里,我激动得拍起了桌子,想到我写的那一篇烂到家的论文)。

德国古典主义文学的代表人是剧作家高特舍特,他将古典主义的体系介绍到德国,但是思路非常僵化。四十年代开始,启蒙文学开始发力,其代表人物是莱辛和诗人克洛卜施托克。

莱辛是德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他的美学著作《拉奥孔》和戏剧评论集《汉堡剧评》将德国文学引领向正确的道路。《拉奥孔》将画和诗区分,认为画表现的是瞬间,诗表现的是时间上连续的动作(可以,这很亚里士多德)。《汉堡剧评》提出德国要有自己的民族戏剧,也就是德国市民剧,而且这种剧要反映中产阶级,要有社会教育作用。

莱辛的戏剧创作是他戏剧理论的延伸,他的《萨拉·萨姆逊》是德国第一部市民悲剧,还有另一部市民悲剧《艾米莉亚·伽洛蒂》。后者写一个意大利小国(说是意大利,当然暗指德国割据小邦啦)国王对子民的暴虐,他企图通过谋杀的行为占有一个平民女性,平民最终只好以死抗争。

七八十年代德国开始了狂飙突进运动,这个运动得名自克林格的剧本《狂飙与突进》,其将德国文学推进到欧洲先进的地步。这一运动主张民族文学,崇尚中世纪民歌自然淳朴的风格,歌颂对自然人性的追去,强调反文明和反理性,其对感情和感性的追捧能看到卢梭的直接影响。

但是这一运动很快衰落下去,取而代之的是德国的“古典时期”,也即“魏玛古典主义”,这一名称并不代表其和法国古典主义保持一致性,其实它是启蒙文学的新发展,其理想是人道主义这一启蒙精神的理想境界。德国古典主义复兴的是古希腊的艺术,追求宁静和和谐,力图创作出肃穆优雅均衡完美的艺术,从而培养人的教养。

这两个时期的代表人则是席勒、赫尔德和歌德。

席勒是一位剧作家和文艺理论家。他初期的剧作有《强盗》和《阴谋与爱情》,这两部都是狂飙突进运动影响下的市民悲剧,具有很强的战斗性和批判性。之后席勒转向历史和哲学研究,他在康德美学的直接影响下,写了《美育书简》,强调审美教育使人有教养的功能,认为崇高的人可以实现社会变革。后来他和歌德结交,在朋友的影响下重写开始写作剧本,后期有历史题材的《华伦斯坦》(三部曲)、《威廉·退尔》和《奥里昂的姑娘》等作,华伦斯坦取材于德国三十年战争,威廉退尔取材于14世纪瑞士传说,奥里昂的姑娘则改编圣女贞德的故事。

赫尔德是狂飙突进运动的理论家,他于1770年在斯特拉斯堡(白学圣地)与歌德的会面被看成是这一运动的开端。他有文学史论著《论德国现代文学片断》,大力宣扬德国民族文学,推崇荷马、莎士比亚和民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