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是怎么来的?

如题所述

安徽省名缘于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它始于顺治三年(1646年江南省安庐池太巡抚为安徽巡抚。据《清史稿·疆臣年表五》载,顺治二年七月乙卯出任安庐池太巡抚(驻安庆府治)的刘应宾至三年十月甲申罢于安徽巡抚任上。说明三年已改安池太巡抚为安徽巡抚了,安徽作为地区名称已经开始。这个最初出现的临时差遣性安徽巡抚在顺治五年就撤销了。但顺治二年七月丁丑就设的操江巡抚存在时间较长。
十三年十月丁丑,接任提督操江巡抚的蒋国柱兼安徽巡抚事,管理地方事务。十六年八月癸巳,接任的宜永贵已径称安徽巡抚了。康熙元年(1662年),在安庆府再次设安徽巡抚。安徽巡抚辖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5个府及广德直隶州。作为安徽区域名称的安庆、徽州两府在清江南省的上江地区位置重要,安庆府为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徽州府在明清两代已是江南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康熙六年建省,正式以两府首字合成为新置的省名。
安徽建省后,主要变动是在清末。太平天国以安徽省为主要根据地之一,仍建安徽省,仍以安庆为省会,而只占领安徽部分地区的清政府把江南地区暂划入浙江巡抚管辖,把安徽临时省会迁往庐州府治(今合肥市)。抗日战争期间,安徽省会迁往立煌县城金家寨(今已没入梅山水库)。因日军沦陷长江两岸及津浦、淮南铁路沿线地区的城镇,国民政府被迫划江分设皖北、皖南行署区。与此同时,日伪在蚌埠成立伪“安徽省”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在皖北、皖东、皖中地区建立3块巩固的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后期至建国初(1949年4月15日至1952年8月7日),因皖南、皖北地区解放有先后,在长江以北的安徽境内分别设皖西、鄂豫皖、江淮3个行署。民国38年(1949月15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报告备案,撤销上述3个行署,组建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随着渡江战役进展,至皖南地区全部解放,组建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安徽地区分属皖北、皖南两个与省平级的行署区(人民行政公署)。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恢复安徽省,定省会于合肥市,至今不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20
安徽在春秋属于楚国和吴国,以昭关为界,就是今天的巢湖市含山县。
战国属于楚国,寿县是楚国最后一个国都。
三国时期以庐阳为界,以北属于魏国,以南属于东吴。大名鼎鼎的周瑜就是庐阳人。
东晋时期以淝水为界,南方属于东晋,北方属于十六国。南北朝时南朝曾经数次收复安徽全境。
五代十国时期以淮河为界,南方属于吴或南唐,北方属于五代。周世宗在寿春大败南唐军,南唐被迫割让长江以北。
宋金对峙时期,双方以淮河为界,南方属宋,北方属于金。
其实安徽这个省份在古代一直是分属两个区域,长江以北属于中原,长江以南属于江南。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因为自己是凤阳人,因此将凤阳周边地区和比较富裕的江南地区合并成南直隶,希望带动家乡富裕起来。到清朝时将南直隶一分为二,东为江苏西为安徽,这才有了安徽省这个省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