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看过《冈仁波齐》好看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9-15

好看的标准是什么?

明星?《冈仁波齐》没有,全片一个大牌明星都没有,全是素人演员,最大牌的,可能是唱了首主题曲《No Fear In My Heart》的朴树;

跌宕起伏的剧情?《冈仁波齐》也没有,从头到尾只是借助纪录片的形式,刻画11人朝圣队伍的2000多公里路途;

炫酷的特辑和帅气的动作戏?《冈仁波齐》也没有,只是静静展现一群人的朝圣之旅,连用来烘托气氛渲染情感的背景音乐也近乎没有。

但它却能让你在近两个小时内,感受到一种内心的触动,见识到一种被称为信仰的精神力量。

这或许是它首映日仅1.6%排片量,却以21%的高上座率位居榜首;在《变形金刚5》等好莱坞大片的暴击下,靠观众的口碑和力挺不断增加排片,十天突破4361.6万票房的秘密。

信仰两个字对于普通人来说,似乎是一个遥远的字眼,但对于电影中的几位主角来说,则是需要用一生信念去完成的精神依赖。

电影取名《冈仁波齐》,在藏语中是“神灵之山”的意思,代表着无量幸福。

也许你还曾在大昭寺等藏传佛教圣地的门前,甚至是318国道的旁边,亲眼见过无数的信徒沿途朝拜,恐怕你会对他们这样对信仰的执着有着不解。

他们一步步匍匐前进,无论风雨尘沙,磕着头,虔诚跪拜,面容肃穆,似乎起身拜的是天,埋头拜的是地,一步一行的,是对神灵的祈愿。

这支队伍,从即将出世的婴儿,到濒临谢世的老人,横跨了生死之间的年龄距离,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故事,踏上这趟心灵救赎的道路。

不管风霜雨雪,他们一直一路前行,路上的困难不仅来源于四季气候的变幻,还有环境的突发状况。

遇到山石滚落,大人掩护着孩子,年轻人掩护着老人,等情况稳定后,一路磕过去;

遇到冰雪消融的积水坑,他们没有心存糊弄之意,集体脱下外套扑向了刺骨的雪水,在银幕上看起来,竟然还有些为信仰奉献的欢乐。

老旧的货车拉着必备生活用品——帐篷、衣服、食物在318国道上随着他们缓缓前进,然而一次突如其来的意外撞车,老货车让面包车撞坏了。

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他们商量后毅然留下车头,靠队伍里的劳动力拉车前进——这里是米拉山口,也是川藏线的最高点,海拔5000多米。

眼看离拉萨近了,他们并没有心存侥幸:男人们拉着车,女人孩子在旁边一路朝拜,车走出一段距离后,男人们又返回出发点,一路再跪拜着抵达车旁。

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他们商量后毅然留下车头,靠队伍里的劳动力拉车前进——这里是米拉山口,也是川藏线的最高点,海拔5000多米。

眼看离拉萨近了,他们并没有心存侥幸:男人们拉着车,女人孩子在旁边一路朝拜,车走出一段距离后,男人们又返回出发点,一路再跪拜着抵达车旁。

这趟充满艰辛的朝圣之旅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显著的改变吗?并没有。

背负债务的夫妻,回去依然要继续挣钱还债;

靠屠杀牲口为生的屠夫,为了生活,还是要以此谋生;

一路上,他们迎来了新生儿的降临,也送走了身边的年长者,生死的轮回,再到人生经历的辗转,看似衣衫褴褛的他们,外貌似乎没有变化,但内心却已然不同。

朝圣带来的幸福,是内心的充实和满足,是为了拥有更加强大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未知的生活,所带来的种种挑战。

人生就如同一趟修行,这一程忘却自我,潜心朝拜的路途,只是修行的一小段。

没有演员刻意的表演,没有起伏跌宕的剧情,也没有各种人生大道理和鸡汤,只是最朴实平静的画面,还原西藏的美景,还原一群虔诚的朝圣人——他们前行时庄严肃穆,却又带着生活本真的可爱,让人相信这是一群真实存在的朝拜者们。

在一个海拔超过三千米的地方,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他们的信仰是对自然对环境的敬畏,希望一辈子走一段这样的朝圣之路。

而对于生活在繁华市井中的我们,朝圣的信仰或许只是一个隐喻。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段修行,我们沿着自己心中认定的目标,抱着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生活着,前行着。

电影的英文名字,paths of the soul,即通往灵魂的千万条道路。

朝圣,并不止沿着318国道通往神山一条,沉淀下来,自省,修心,完成自我的精神净化之路。

第2个回答  2020-09-15

在观看《冈仁波齐》前,我以为这是一部西藏版的《赛德克·巴莱》,然而我错了。

坦白讲,我对这部影片很失望。或许是前期看了太多主流、大V的推荐,似乎一边倒地称赞导演的情怀和精神,所以对影片抱了太大期待。但在观看到30分钟时,我已无心再继续看下去。

不是因为网络争论的热点“消费信仰”,而是,这部影片本身,拍得并不好。

导演说《冈仁波齐》没有剧本,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一部纪录片。事实上,导演也承认了“摆拍”,而素人演员,他们虽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但在这部影片中,已成为“演员”。

我相信虔诚如他们,不会一面摆拍一面朝圣,他们内心很清楚,不过是一场演出,所以他们的额头并没有磕出血泡红肿。

但如果作为一部剧情片,《冈仁波齐》没有《赛德克·巴莱》潜心去讲故事,更比不上何训田先生的一曲《阿姐鼓》所讲述的故事。

不论是纪录片还是剧情片,它都含有导演的表达欲,都是用来表达一个想法、一种思索、一个困惑。而张扬导演却没有。

他将自己的眼睛当做了上帝之眼,去旁观藏民的朝圣,冷漠地演示这一路长头,如同圈在动物园的野生动物。你以为看到了全部,但并不是他们真实的样子。

所以,在影片上映后,争议两极分化,围绕信仰、围绕宗教、围绕是否真实……有趣的是,豆瓣对《冈仁波齐》的评价大多数为正面,而知乎却主要是批评。或许是因为豆瓣是“文艺青年的集散地”,而知乎是“知识青年的大本营”。

可是,时常被人称为“文艺青年”的我,对这部电影仍旧持批评态度。即便,它获得了商业成功,但它仍是一部“没拍好”的电影。

同样一年的时间,同样跟拍藏民朝圣,我可以拍出真实的纪录片,也可以拍出有故事的剧情片,你需要哪一种?

观众对影片内容发生如此大的争执,这些思索难道导演不该早就有所思考吗?

当拍摄过程中,真正的朝圣者对素人演员吐口水;当喇嘛开导素人演员说服他们继续的时候,这些难道不是真实的故事吗?

我不明白的是,既然张扬导演用了一年时间来跟拍这一路,为什么不能给我们看更真实而打动人的故事,为什么不把真实的矛盾展示出来,而是演示了一幅波澜不惊的美好?

所以,或许西藏与朝圣在导演心目中就是完美而崇高的向往,但这部电影并不真实。

离开影院后,我说,再给我一部DV,我可以拍得比他好。

虽然听起来很狂妄,只是不论是谁,如果你对朝圣充满好奇心,如果你想去拍一部这样的纪录片,从你带着这样的想法走进藏民家中,说服他们参与这个项目开始,这一路就充满了故事。

我会让摄影师记录下这一路的故事,记录我如何拍摄这样一部纪录片,记录途中遇到的矛盾、冲突、困难和温暖。不论是我内心的困惑,还是文化之间的差异,都可以通过我与藏民有直接的交流。

一路磕长头只是一种表象,因为言语文化不通,所以可以由外人发挥无限想象和评论。可对于他们来说到意味着什么?内心有过怎样的活动?还有那些途中发生的矛盾,或许会发生半路拍不下去的情况……事实上,他们最后确实没有到达神山,却用一个远景徒步镜头当做继续朝圣的意象,然后用黑幕戛然而止了一切。

这些冲突,我会代替观众去感受;这些疑问,我会代替观众去询问。即便最后没有走到冈仁波齐,它仍然是一个关于冈仁波齐的真实故事。

甚至,我对这种宗教信仰的态度是否会发生变化?我不知道。

我们每个局外人,其实都不知道。当你隔着玻璃罩,观赏着里面那个营造出来的世界,他们的信仰是真实存在的,但你看到的世界却并非真实的全部。有人感动,有人质疑,因为大家看到的东西不一样。

坦白说,《冈仁波齐》这部电影,在目前所有的人员装备的配置下,无论谁当导演,都可以拍得出来。这样一部不带导演思想的影片,之所以能引起关注,只是因为西藏的神秘,引发了观众的好奇心。

而信仰是什么?仅仅是磕长头的坚持才算是纯粹的信仰吗?如果我排除万难要拍摄一部真实的纪录片,算不算是一种信仰?是不是只有贫穷落后才算是纯净虔诚?那世界信仰中心的耶路撒冷为何可以拥有现代化的科技、经济水平?

这些,种种内在的东西,导演全部弱化了。只留下了好看的碎片,让观众自己去造梦。

在整部电影中,只有生孩子的一幕令我印象最深刻。它有真实的一面,却也被肤浅处理。只是当时邻座的孩子和汉子,都禁不住地叫了出来。这场面,真的不考虑分级吗?

第3个回答  2020-09-15

电影马上就要开场,可偌大的影厅,只稀稀拉拉地坐了二十几个人,上座率还不到2成。

在准备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不会是一部观众爆满的电影。它几乎没做什么宣传,也无其他影片的炒作、通告。

这部电影,本就不适合那种世俗化的包装和渲染。多一句话描述它,都会显得俗了。

电影演的是西藏地区的11个人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路程有2500多公里。

这部电影没有脚本,演员也都是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的当地人,全程真实记录。因此,这更像是一部纪录片,而非电影。

然而,电影来源于生活。这11个人在朝圣路上发生的事,不是电影,却胜似电影。

在这11个人当中,有想要洗脱罪恶的屠夫,有怀孕在身的孕妇,有年金九岁的女孩,有年届七旬的老人。

在朝圣路上,有出生,亦有死亡,有春暖花开,亦有大雪纷飞。季节经历春夏秋冬,人生经历生老病死,人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有信仰的人面前,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

这部电影很安静,看电影的人也异常安静。台词不多,每隔不久就会有一段朝圣者唱经的和声。低沉、美妙,生死天籁之音。

我静静地感受着、震惊着。

信仰于人,真的有巨大的力量。心中有信仰,让他们从心底里有一种喜悦,让他们接近纯真的童真状态,也让他们更愿意倾听自己的内心。

对于信仰,中国人似乎总是有很多复杂的情绪。人们避免谈及它,却有很好奇,很多人虽信奉人有命运之说,却不肯承认,认为那是迷信。

我们看不见,不等于它不存在。

信仰,亦是这个道理。

电影的英文名是Paths of the Soul,强调的是灵魂救赎之路。

看完电影回来,我搜了一下冈仁波齐和马年转山的信息,得以了解人们在马年转山的原因。有一篇文章中说:

在藏传佛教里,12年一次的马年转山能额外增加12倍功德。因此,2014年西藏神山冈仁波齐成为中外朝圣者趋之若鹜的地方。

冈仁波齐,藏语意为“雪山之宝”。印度人称这座山为Kailash,也认为这里是世界的中心。印度教里三位主神中法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湿婆,就住在这里。而印度的印度河、恒河的上游都发源于此。

曾经看过《转山》这部电影,对转山有一点了解,但当时的主角是骑行。而《冈仁波齐》中的藏人向前一冲,咣当一声趴在地上的场景,还是让我震撼。这种朝拜方式,又称为磕长头,就是“三步一叩首”。再接下来的一年里,他们都将这样度过。

朝拜需要绝对虔诚,也需要足够的体力与耐力。朝拜路上,他们经历了泥石流、雪山、撞车、下雨、出生、死亡。没有虔诚的信仰,很难坚持下来。

在朝拜过程中,他们曾住在一个老人家中,老人的儿女都出去朝拜了,只剩他一个人。在帮助老人犁地的时候,老人说了这样一句话:

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为什么都急成这样了。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

电影中的这些人,不疾不徐、无欲无求,他们才是真正懂得生命、认识生命的智者。

孕妇要朝圣,很好啊;孩子去朝圣,很好;屠夫去朝圣,很好。他们言语不多,但每一句都充满无欲无求之后的坦然与欣喜。他们不会抱怨,不会诋毁,对别人的行为,他们总是随喜。

而生活中大多被琐事烦身,没时间审视自我与心灵的人,和他们真是天差地别。

我们常常追问生命的意义,却从未拿出生命中哪怕几小时的时间去倾听自己的内心。

我们常说,要跟随自己的内心,follow your heart,但没有信仰的人,很难做到。心中有了信仰,会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会约束你去做好人,做好事,对世间万物有所敬畏。

敬畏自然,尊重生命,乃是一个人生而为人需要了知的。

【宝贵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爱】

此外,这部电影中流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爱。这种善良与爱,会传递下去。

朝圣者路过一家正在盖房子的工地,那群人就热情地招呼他们一起过去喝茶。到了一处扎营地,朝圣者问一个藏民要柴火,藏民二话不说把他领到了自己家。

途中遇到两个拉车牵驴朝圣的人,朝圣者也叫他们停下来喝茶。人们问男人:为什么不让驴拉车?男人回答:我们把它当家人,舍不得让它受累。我要带它一起去布达拉宫,为它祈福。

人与人之间,是单纯的爱和信任;人与动物之间,也是平等的。

影片中,让我感动的还有一处,就是朝圣者在马路上看到一个虫子,然后就趴在那一直等它爬走,才肯站起来继续走,因为他怕自己不小心压到它。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小慧跟我说过的一件事。

今年4月,小慧去了西藏。回来后,跟我讲了这样一件事:

在一个雨天,公路上趴着一条蚯蚓。一个老人为了让它不被过路的行人或车子压到,把它捡到路边。这时,一辆车子飞驰而来,由于没看到老人,把老人撞死了。司机吓得魂飞魄散,愣在那里。老人的儿子平静地说:“没事,你走吧。”

这在我们看来,怎么可能?好心扶老人起来,还会被讹,更何况把人撞死?不讹他,也要大打一顿才对啊。

在影片中,同样发生了一起车祸。一个面包车撞上了搭载朝圣工具的拖拉机。拖拉机被撞到了沟里,轮子掉了,车子也散了架,上面还有个孩子。

面包车司机下来,连连道歉,说车里坐着一个呼吸困难的人,如果两个小时内不到西藏,就有生命危险。

朝圣者之一这时说:“那你走吧。”

然后,他们开始拖拽拖拉机。拖拉机已经不能开了,他们就轮班拖着它走。上坡的时候,还欢乐地唱起了歌。

到来,面对,不怨,不急,是他们对待每一件事的态度。

【我们的信仰】

我曾一度想弄明白,我们的信仰为何?百思不得其解后,我发现,我们中的大多数,是没有信仰的。

我们曾经认为宗教是迷信,这在现在很多人看来仍然如此。然而,我更愿意相信的是,有很多事情,超出我们认识范围内。就好比我们看蝼蚁,蝼蚁的世界只有那么大,它怎会知道在它之外还有我们存在。同理,在另一个参照系里,我们成了蝼蚁。

而且,所谓信仰,绝不简简单单是指你信那个宗教,而是在你心里,有一股力量,它可以引导你向善,让你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有精神力量去指引。

人类的认知是无边界的,有太多未知,也有太多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人需要有信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人在面对未知、面对苦难的时候观照内心,懂得权衡。

那种接近纯真的人生态度,才是真的人,才是美好的人生。

【路,就这样走下去】

整部影片,不徐不疾,甚至有些沉闷。我以为在结尾回有升华或剧情冲突发生。然而等到最后,什么都没有。

白茫茫的雪山下,老者说:“让我们念经吧。”

念经声响起,就像他们每天做的那样,周而复始,日复一日。

你要相信,有些人,就是过着和你不一样的生活。

他们,可以拿出一整年时间,洗涤自己的心灵,为众人祈福;你要相信,不是只有轰轰烈烈才叫人生。有些人,就是每天虔诚地坚持着自己的信仰,那么静,那么美。

第4个回答  2017-11-14

《冈仁波齐》这个片子想要表达什么,一目了然,不用多说。冈仁波齐,正式说法应该叫冈仁波切,冈,藏语山的意思,仁波切,智者,冈仁波切就是山里面的智者。智者,应该是聪明的,不应该是愚昧的。

很遗憾,这部电影里我只能看到愚昧,绝望,没有一丝希望和智慧。

片头两个大叔坐着聊天,其中一个穿的是07式数字迷彩军用大衣;众人朝圣用的拖拉机,右边挡板上印着“扶贫开发”;他们村里的路灯杆、水泥桥,他们跪拜的318国道,这些一切,很明显不会是冈仁波切或者任何活佛赐予的。



地球上灭绝过的民族很多很多,其中没有宗教信仰的恐怕还真没有。地球上没有灭绝的民族也有很多,其中有个叫中华民族的,不信什么神。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最后请欣赏318国道,一群最有信仰的年轻人,为了拯救这个国家、复兴这个民族而创造的奇迹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5个回答  2020-09-15

一开始我没懂“冈仁波齐”是什么意思,以为是一个人名,看着朋友圈里面到处转发的文章,大致明白这是一部关于宗教,关于信仰的电影。

后来查了查,才知道:

冈仁波齐是与梅里雪山、阿尼玛卿山脉、青海玉树的尕朵觉沃并称的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

其实藏传佛教和我们平时讲的佛教还是有着很大不同的,不过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这些年,也不知道是谁宣传的,西藏成了无数文艺青年的朝圣地,到处流传着:

“只有西藏才能净化你的灵魂”

类似的语句成了文艺青年的圣经,一个人要是说自己从没到过西藏,好像连谈文艺的资格都没有了。

不过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很多去了西藏的人,估计都很失望,因为那里没法净化你的灵魂,因为这里有落后,也有愚昧,迷信,这些年你听过的关于奸杀的新闻并不是危言耸听。

当然也有好处,那里的高海拔,的确能让你见到从没见过的蓝天,低气压也能让你眩晕,以为圣迹显灵。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这么多人,对西藏充满了想象?

不少人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中国人没有信仰,所以难以感到幸福,因为他们不知道人生的意义何在?西方人因为有信仰,所以知道死的终点是那,活的更幸福。

这段话,我听过很多遍,从不同的人口中说出过,有学生,有老师,有青年,有老年。

似乎信仰是一种贵族的象征,没有信仰,如同贱民,活并不叫活,只是生。

或许就是这个想法吧,看到藏民如此虔诚,人难免感动,忽然生出悲天悯人来了。

我想起前几年,印度良心阿米尔汗,就是最近主演《摔跤吧,爸爸》里面的阿米尔汗,拍的一部电影叫《我滴个神》,(不知道为啥,他的好片子总有个挫名字)。

里面有这样一段对话:

如果当你觉得自己没有这样的“信仰”而被嘲讽的时候,我更建议你去看看这部电影,或许你更能明白什么是信仰。

这些年,我们谈论了太多的信仰,太多的情怀。包括这部《冈仁波齐》。但是真正的信仰是什么呢?我想绝不是电影,影视作品,或者那个大师宣扬的才是信仰,电影只是电影,甚至于有的电影只是摆拍。或许哪些宣传信仰的人更像是《我滴个神》里面说的只是假借神的名义。

我想说的是,这些虔诚,并不值得鼓励,也不值得学习,可能很多人会反驳,会抨击了。但是你们或许不知道,藏民之所以如此虔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

他们刚刚离开奴隶制不久。

可能你很惊讶,在21世纪,我还会和你谈奴隶制,但是你仔细想象51年解放西藏,59年才废除农奴制度。到现在仅仅才58年的时间,农奴制度的余毒很难说完全排除干净,数千年的奴隶制度,不到六十年的时间,很难让这些藏民完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很多时候,我们崇拜的,怀念的,背后可能是无数的吃人的历史。

当藏民一步一虔诚的朝圣之时,他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应该受到我们的尊重,毕竟这是他们千百年来的习惯。

这是他们的信仰,但不值得我们提倡。文化,生活,社会不能倒退,千百年来先哲的努力,就是让我们能够自由的生活,而不去迷信其他的力量。宗教有宗教的信仰,我们也有我们的信仰。千年的文化传承里面,教会我们仁,教会我们自强不息,教会我们人定胜天,教会我们科学,民主,自由。

有时候想想,其实我们自身就有信仰,我们的信仰写在骨子里,并没写在那个石碑上或者山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