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几个重要关塞

如题所述

关中四关是东潼关,西大散关,南武关,北萧关。居其四关之中的地域统称关中。

关中四大关塞——东潼关、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重要关塞,见证了过往血雨腥风、金戈铁马的岁月。
最著名的当属潼关了!
潼关

潼关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马超刺槐、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风陵晓渡、谯楼晚照、秦岭云屏等潼关八景,引人入胜。

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出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官方要隘,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南障秦岭,北阻黄河,东连函谷,西拱华山,形势险要,为长安的东大门。《山海关志》载:“畿内之险,唯潼关与山海为首。”潼关建关后,最初以黄河由北向南冲击关山而取名“冲关”,后因关西有潼水更名为“潼关”。

据介绍,古潼关城门外横额书“第一关”,里额书“金陡关”,均为清乾隆皇帝御笔。关隘当险而立,山峰夹道,仅容单车,行走五里,视力所及,一线青天。唐代诗人杜甫有“丈人视要处,窄路容单车。艰难奋长戢,万古用一夫”的诗句,以赞其险。
大散关

即大散关。在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当秦岭咽喉,扼川、陕间交通,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始于西汉,废弃于明代。西周时期,这一带为散国所在地,陈仓故道亦由此经过。现在关址处立有“秦岭”石碑一通。在散关岭上的古散关关门遗址东面,立有“古大散关遗址”石碑一块。在今川陕公路19.5公里处的路北悬崖上,镌刻有“古大散关”4个大字。
大散关亦称散关,关中四关之一,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 这里山势险峻,层峦叠嶂,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秦岭西端与陇山分界处为嘉陵江上游低谷地带,是秦岭西部往来的一条重要通道。大散关即在此通道的北端依险而立,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西约50里处。此关是关中与汉中、巴蜀之间的咽喉,为南北所必争。“北不得散关,无以图汉中巴蜀;南不得散关,无以图关中。
据史料记载,大散关曾发生战役70余次。 楚汉相争时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从这里经过。三国时曹操西征张鲁亦经由此地。据陈寿《三国志》记载:“(建兴六年)春,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
武关

武关位于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与函谷关,萧关,大散关成为“秦之四塞”。位于今丹凤县城东约80里处的谷涧间,汉江支流丹水自西北向东南穿越秦岭东段山地,切开一条狭长的低谷地带,成为秦岭东段南北往来的一条通道。沿该通道西北上行,越秦岭分水岭后,可直达蓝田,逼近长安(咸阳),向东南下行,可达南阳盆地。武关凭险而立,自秦、汉、隋、唐以来,均为京都咸阳、长安的南大门。 武关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时即以建置,名曰“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

关城建立在峡谷间一座较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习山,南濒险要。关城周长1.5公里,城墙用土筑,略成方形。东西各开一门,以砖石包砌卷洞。西门上有“三秦要塞”四字,东门有“武关”二字,内门额上有“古少习关”四字。 关西地势较为平坦,唯出关东行,延山腰盘曲而过,崖高谷深,狭窄难行,因此武关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现在的武关,关城基本完好,砖砌东西门洞依然可见,唯东去的小路,已成为宽坦的公路,气象已非昔日可比!
萧关

萧关,是历史上著名的关隘,地当固原东南,是三关口以北、古瓦亭峡以南的一段险要峡谷,有泾水相伴。汉代的萧关原本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北宋时,政府为了防御西夏,又在汉代萧关故址以北200里,重筑萧关,位置是今宁夏同心县南。

萧关历史上不仅是军事要地,而且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然而,这一要塞如今只剩城墙让寻访它的人获得一点慰藉。经过时间的侵蚀,隐约可辨的城墙与周围两座山峰上的烽火台形成一个天然屏障。它的南侧,三条道路直通宁夏、内蒙古及甘肃等地;经环江、马莲河、泾河直抵关中。“可以说萧关是关中的北大门,战略地位不容忽视。

薛正昌指着这一片继续介绍道:“秦、唐、宋、元等先后在萧关周围设郡立县,建关筑城。秦设乌氏县,修长城,汉置高平城,唐通丝绸之路,宋修城寨,元设安西王府。历史上,这里曾发生过大大小小无数次的战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