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何以为家》引发哪些深思?

这个电影上映九天,票房就高达两亿,成为一匹大黑马,影片中的亲子关系让人有哪些深思?

电影《何以为家》讲述了一个12岁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惨的生活经历,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能够好好的抚养他,从而引发了许多有关于生命的深思,具体如下:

1、仅仅是给孩子生命这件事情,并不伟大:

在剧中,十二岁的男孩赞恩对节目主持人说:关于童年,我日后能记住的只有暴力、辱骂、殴打——链子、水管、皮带打在身上的感觉。在家庭中,父母常常会将负面情绪强加给孩子,而孩子照单全收。剧中的父母认为生下了孩子,孩子就应该感谢父母,但比起生下孩子之外,给孩子营造的环境和对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要。

2、生存不易,也能给孩子最大的爱:

《何以为家》中,收留赞恩的单亲妈妈没有合法身份,还是拼尽全力带着孩子争取生存的机会,上班时候把他藏在厕所,趁着休息的功夫偷偷去喂奶,没钱买,就捡来别人剩下的大块生日蛋糕给孩子庆生,也欢迎赞恩加入他们的生活,最走投无路的时候,孩子也是她的底线。

3、唯一能做的是,让悲剧从这里终止:

赞恩是悲剧家庭的受害者,可赞恩的父母,又何尝不是,他们饱受中东战乱,流离失所。他们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在战火纷飞的时局里,不懂如何去爱。

在赞恩的视角里,父母是恶人,房东也是恶人。但其实他们都没想作恶,他们只是按照社会教给他们的方式生活。如果说,这个故事里全是受害者,那悲剧的始作俑者究竟是谁,追究这些已经毫无意义了,唯一能做的就是,让悲剧在赞恩这里终止。

扩展资料:

剧情简介

黎巴嫩一个小城镇里的法庭,12岁的男孩扎因因为持刀伤人被判入狱,不过在律师的支持下,扎因起诉自己的父母,是因为父母不能为他提供保护和安全感

扎因的父母很穷,负担不起抚养孩子们的费用,这意味着扎因不能获得身份证,所以扎因是一个没有资格获得护照的黑户,无法去学校上学,甚至在紧急情况下也无法在医院获得救助。

扎因是家里的长子,为了养活自己和兄弟姐妹,被迫工作为当地的杂货商送货,杂货商老板对扎因的妹妹有一种邪恶的兴趣。当扎因的父母把妹妹卖给杂货商时,扎因无比伤心跑到了一个海滨小镇,在那里,扎因遇到了埃塞俄比亚移民的拉希尔;

是一个善良的人,她的生活比扎因稍稍好一点点,拉希尔隐瞒了她有个一岁的儿子约拿斯,为了逃避雇主和政府部门的监视,她在工作时一直把孩子放在购物车上,她住在一间用塑料和碎石搭成的小棚子里,正努力攒钱试图买一张伪造的身份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25

我想起诉我的父母。 为什么要起诉父母? 因为生了我。

一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男孩说起这番话时没有犹豫,甚至波澜不惊,平淡冷漠的像是在说别人家的事情。而且这个以如此理由状告父母的男孩,只有12岁。这个12岁的男孩没有受到应有的教育,他所理解的所有仅仅只是建立在自己的所见所闻上。

《何以为家》这部电影以这个12岁的男孩为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极端的故事,讲述了异国贫民超生的现状,也让我们窥见了中东难民生活的冰山一角,真实的展示了这个世界上丑恶残酷的一角。但是如果不是这部电影,我们甚至都不知道原来世界的另一端,原来还有人过着如此不堪的生活,这对于大多数的中国孩子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哪些流浪街头的人,那些在阴暗角落默默无闻日渐消瘦的弱势群体,他们安静的等待着死亡,也许死亡才是他们唯一的解脱。

现在的社会越发的开放,但是我国的性教育却未跟上开放的社会,很多年轻的女孩子偷尝禁果,早早怀孕,因为不能抚养而去堕胎,有多少人五年,还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何在,就开始创造新的生命呢。要想想,如果你成为父母之后,不能给孩子的东西,当孩子成为父母之后,怎能给他们的孩子呢?

给予孩子生命这件事并不伟大

十二岁的赞恩对采访他的节目主持人说:“关于童年,我日后能记住的只有暴力、殴打——水管、链子、皮带打到身上的感觉。在一个家庭中,往往父母的负面情绪会强加给年幼无知的孩子,他们不懂也不敢反抗,只能照单全收。那么结果就是,你暴躁易怒,你的孩子也暴躁易怒,甚至你仗着自己父母的身份,己所不欲施于孩子,将自己不喜欢或者看不惯的东西发泄在孩子身上,并美名其曰”对她好“。千万不能认为生下了孩子,孩子就应该感谢你。因为相比起生下孩子之后,给孩子营造好的环境和教育更加重要。

生存不易,你也能给孩子最大的爱

在这影片中,收留赞恩的单亲妈妈没有合法的身份,但是她还是拼尽全力带着孩子争取生存的机会。上班的时候把他藏在厕所,趁着休息的功夫偷偷去给他喂奶。没有钱买生日蛋糕,就捡来别人剩下的大块蛋糕给他庆生,也欢迎赞恩加入他们的生活。即使走投无路的时候,她的底线仍是孩子。

但是让人欣慰的是,电影的最后,赞恩得愿以偿,他有了自己的护照,笑得像一个真正的12岁的孩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7-21

电影《何以为家》讲的是中东难民平民超生的故事,那些贫民窟的难民们,连自力更生的能力都没有,新衣服都穿不起,却生下一堆孩子。


然而,生下来又不打算养他们,任其自生自灭。这些父母的心里是极其麻木落后的,都说父爱和母爱是最伟大的,在他们那里看到的只有自私很冷漠。


然而,这样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那些孩子却无处可掏。没有能力非要生,生下来又不养,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的残忍。


这部影片上映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一部优秀的电影,能够跨越国家之间的差异,使全球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第3个回答  2019-07-05

作为家长,电影《何以为家》给我们的这些思考:

1.仅仅是给孩子生命这件事情,并不伟大
十二岁的男孩赞恩对节目主持人说:关于童年,我日后能记住的只有暴力、辱骂、殴打——链子、水管、皮带打在身上的感觉。他们说过最好听的话是:“兔崽子滚出去!”“让开,废物!”
在家庭中,父母常常会将负面情绪强加给孩子,而孩子照单全收。你暴躁易怒,孩子也将暴躁易怒。甚至你会借着“管教孩子”为名,把自己不喜欢或是看不惯的东西发泄在孩子身上,并美其名曰“对他好”。
你认为你生下了孩子,孩子就应该感谢你。但比起生下孩子之外,给孩子营造的环境和对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要。
2.生存不易,你也能给孩子最大的爱
《何以为家》中,收留赞恩的单亲妈妈没有合法身份,还是拼尽全力带着孩子争取生存的机会。
!上班时候把他藏在厕所,趁着休息的功夫偷偷去喂奶。
没钱买,就捡来别人剩下的大块生日蛋糕给孩子庆生,也欢迎赞恩加入他们的生活。
最走投无路的时候,孩子也是她的底线。
流浪的赞恩,在别人的妈妈这感受到了信任与温暖。
3.我们唯一能做的是,让悲剧从这里终止

赞恩是悲剧家庭的受害者,可赞恩的父母,又何尝不是呢?

他们饱受中东战乱,流离失所。他们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在战火纷飞的时局里,不懂如何去爱。

面对儿子的控诉,赞恩的父母泪流满面。父亲说:“我也是这样出身,这样长大的,我有什么错?”母亲说:“我这一生都是奴隶,你凭什么批评我?”

第4个回答  2019-07-05
《何以为家》所植根的背景是黎巴嫩国内的“贫民窟人群”,当然,这样说也并不准确,应该是一个小城镇上的社会底层人群,整个故事也正是聚焦于一个12岁男孩的悲惨生活经历。

但与一般意义上的苦难类电影不同,《何以为家》的重点并不是展现民生疾苦,或者说除了表现社会的边缘人群外,这部作品更多是想要让大家去思考一些现实问题。

无论何种信仰、法律、国情,一部真正优秀的电影是可以超越地域间的差异,让世界各地的观众都产生强烈的共鸣的。《何以为家》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而它强烈的共鸣感与讨论度也正是电影在国内好评如潮的重要原因。

看完《何以为家》后,许多观众都陷入了深深的压抑与思考中,电影里那段沉重的大提琴配乐一直在脑海中挥散不去。

有人说,这部电影其实就是在告诫人们,没有能力就不要生孩子,没有抚养的条件、责任与担当,这个孩子的人生也只会充满不幸,而这样的父母对于孩子而言只能是祸害。

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全对,因为在看到影片结尾时,你会发现,其实电影也并不是在一味地指责赞恩的父母。当两人在法庭上边哭边辩解时,你能感受到,他们也有他们的无奈和迫不得已,但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不停地生孩子呢?因为穷?因为他们的父母就是这样教他们的?因为没有受过教育?因为大环境如此?因为......一层层看下去,好像什么都是错的,哪里都不对,整个社会本就是病态的。

不过绕回到“生孩子养孩子”的表层话题,这个东西的确也值得大家好好思考好好讨论。

每个人都有为人父母的权力,每个小孩却没有选择父母的机会,但是这种命中注定的随机性却往往在一个人出生时就为他打上了抹不掉的烙印,但凡你的骨子里还流淌着父母的血、但凡你还活在这世上一天,即便你跑到火星去你也永远逃不掉的!

所以,现在我们也经常能看到,所谓“原生家庭”的话题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其实,这种东西与穷富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大,即便人生的起跑线确实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作为父母的大人在孩子的成长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给孩子塑造了怎样的三观。

对于有些不负责任的父母来说,他们往往会有各种各样的苦衷与理由,而那些在尚没有主动反干预能力情况下受到影响的孩子,在长大后却要不停地说服自己:父母都是情有可原的、他们也不容易。但是这些孩子在长大后,他们的内心深处仍旧会压抑着委屈与愤恨,那种感觉就像是人生被拖累了一样,在性格的改变与寻找爱的过程中跌跌撞撞,得不到解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