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际交往中都有哪些认知偏差,请举例说明?

如题所述

一. 过度自信认知偏差:也就是说人们往往会对自己的认知、判断和能力过度自信。这被普遍认为是最为常见的认知偏差。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常见。
有同学在台上发言时,你是不是会想,他讲得是还可以,就是有点啰嗦,内容也不够突出重点,要是我上去讲,我肯定比他讲得更好,更有气势。
当任务分配下来时,你通常会觉得它很简单,基本不用废什么时间与脑力,自己一个人就可以把它完成地很好,还是先玩几天吧。
二. 盲信权威认知偏差。
想想你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是否会出现以下情况。
你会认为老师的判断一定是对的吗?
已经功成名就的师兄师姐给你的建议,你会全盘接受吗?
你会本能地觉得有名校光环的毕业生一定比普通学校的学生能力强吗?
你会看到专家或专业机构写的文章就不假思索地转发吗?
等等等等。太多的例子表明,大多数人对权威发表的言论,做出的行动都深信不疑,甚至会去效仿,许多信息就这样轻而易举地侵入了你的脑子,你连挑拣过滤的能力都没有。
三. 与此相对应的,就是盲信喜好偏差。顾名思义,人们会更相信自己喜欢的人或事物。这往往包括外表有魅力的,和自己相似的,与资金有关的,自己熟悉的,会恭维自己的等等。
回想一下,你有没有因为很喜欢的一个明星,就对其代言的产品格外关注,更有甚者,甚至会把该明星代言的产品都收入囊中,美名其曰要支持爱豆。
看选秀的节目时,你最初喜欢的选秀明星往往是根据外貌来决定的。某人长得好看,你就会对她格外关注一些,她的任何行为在你看来都是可爱的;可是对于你认为长得不好看的明星,你就会认为她的所有行为都是矫情
同理,我们也更倾向于喜欢无条件支持自己的人,可是你有没有想过,那些从始至终只会一昧地说你好的人,真的是为了你好吗?难道你真的已经完美无缺到找不到任何缺点了吗?
四. 盲信大众偏差。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从众效应。
拿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吧。
在淘宝买东西时,大多数人都会根据销量以及评价来决定是否买这个东西。如果这件商品月销几万甚至十几万,评价也是清一色的好评,你肯定也会动心吧,暂且不论这件东西是不是真的好用,就单说你在购买的时候,你确实是因为真的需要才买的吗?还是说看见大家在买,于是自己也想买了?
五. 确认偏差。它是说,人们倾向于捍卫自己现有的信念,抵制不同的看法。而且人们在寻找证据的时候,会选择只对自己有利的,忽略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甚至扭曲记忆,来支持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说,只愿意看见自己想看的。
假设一种情况:你分手了,因为你认为对方不够爱你。那么,在提出分手前,你肯定会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中找到对方不爱你的“证据”。
比如他没有及时回信息,那肯定是他不爱你,而你会选择忽略他可能正在忙,没看到你的信息这一可能;甚至他对你已经对你说了:“我爱你,真的很爱你!”你还是会选择不相信,认为对方是花言巧语,因为你的潜意识已经认定,他不爱你这一事实,所以你就会不自觉地去找任何能够佐证你这一论断的的证据,甚至扭曲事实。
确认偏差是很可怕的。一个不小心,你就会陷入某种错误认识中,不愿意清醒过来,如此循环往复,你自然会失去很多生命中很重要的东西。
六. 安于现状偏差。这就很好理解了,是说人们倾向于维持现状,常常对变化表示担忧。除非利益明显大风险,否则很多人不倾向于改革。
它与确认偏差的异曲同工之妙在于难以改变。但确认偏差更着重于你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是错误的;而安于现状则表现在你明知现在这样的状态不是你想要的,但是却害怕风险,懒于改变,于是陷入深深地焦虑担忧之中,迟迟不肯付出行动。
上面这六种认知偏差,在某些情况下也肯能会有相似性,或者可能同时发生。
其实,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是因为我们经常使用直觉思维系统导致的。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警惕以上六种认知偏差,多用逻辑思维系统来看待问题,寻求解决方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30
人际交往中没有都有哪些认知偏差,现举例说明。一些也是挺复杂的,一门艺术类技术类的。所以大家不要无缘无故的就想别人对你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