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粮食是从哪里来的?怎么养起庞大的军队的呢?

如题所述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一支军队要想打胜仗,后勤补给一定要跟上。粮食都是由农民种出来的,在古代,农民每年都要向国家缴纳一部分粮食,而国家也会修建大量粮仓,以备不时之需,但是在人荒马乱的年代,老百姓都流离失所,那么粮食从哪里来呢?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这些群雄为了养活军队难免强制征粮或是纵兵抢粮,如董卓权倾朝野之时,就派兵搜刮民财,劫掠财物。曹操为了赚钱养活军队居然去盗墓,为此还设立了一个摸金校尉的官职。不过光靠这些是难以长久维持军需,毕竟军队多吃一口饭,老百姓就得少吃一口饭,而战时军队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光靠从老百姓手中获取粮食是不够的,所以后来干脆将士兵拿去种地,即兵农合一,亦战亦耕。

民国乱世,老百姓过得也很惨,特别是抗战时期,国府为了解决粮食问题真是伤透了头脑,毕竟当时我国大部分肥沃的土地都已经被日寇侵占,所以国府在努力争取外援的情况下能省则省。而我军就不同了,除了老百姓提供粮食外,我军还自己种植,如开发南泥湾。

在苏联建立时,苏维埃政权就采取“余粮收集制”,即农民除了保留自己的口粮和种子外,其余余粮全部上缴,这样虽然损害的农民的利益,但是也使苏维埃政权消灭了敌人,保卫了革命成果。所以说,在战乱年代,人民才是最痛苦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3
明代供给士兵的兵粮主要包括两项,一是月粮,二是行粮(口粮)。

可能说的不明白,我打个比方。

行粮(口粮)=出差补助。月粮=工资。

拿题主图中的这则史料来说:

“旧例各边瞭望官军,去城四十里之外者方给口粮。近因达贼犯边,创立墩台多在腹里,守瞭官军较之沿边昼夜不得休息者劳逸不同,而口粮一体支给,亦为虚费,乞令住给。”

很显然,这则史料里所说“口粮”即行粮。

那么什么是行粮呢?

行粮。 也称口粮, 供给士兵本身。“凡行粮马草, 专为从征军马而设”。对边军而言 ,则指他们在执行赴京操备、出哨、追剿、守墩、瞭望、烧荒 、修边 、防秋等任务时,由政府支给的自身食用粮。行粮按路程和时日支给 , 亦无定规。一般来讲, 出行于百里以外,五日以上时方准支给,其数目按地域、路程,差遣种类,日支一升至一升五合或月支三斗、五斗不等。——《明代初期北边边粮供应制度探析》
也就是说,那些离开卫所的士兵,去边远地带执行政府任务的军人,才会收到明政府发放的行粮(口粮)。而行粮(口粮)的发放是有一定标准,你“出差”的时间不够长,又或者“出差”目的地不够远,都不会发行粮(口粮)。

这也就是为什么“边军去城四十里外才给口粮,而军镇腹地的官兵则不发口粮?”。因为腹地官兵不属于出差,所以不会发放行粮(口粮)。

那他们吃什么呢?答案已经很简单,他们没有行粮(口粮),但是他们有月粮。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13
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粮食的起源其实是起于民间的,如果想要养起庞大的军队,其实就是很多农民都有非常多的地,所以也有很多的地主雇一些农民来种植粮食。
第3个回答  2020-12-17
因为史文记载,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有提到过,他们的粮食主要来源于百姓的家中征粮而来,所以他们才能养起庞大的军队。
第4个回答  2020-12-13
政府向百姓增收税收,将收来的粮食运往战场。通过赢取战争胜利和偷袭获取敌方的粮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