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普遍认为信息伦理是指什么?

如题所述

信息伦理,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的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伦理关系。信息伦理又称信息道德,它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中文名
信息伦理
外文名
information ethics
快速
导航
发展史
信息伦理结构内容
信息伦理不是由国家强行制定和强行执行的,是在信息活动中以善恶为标准,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维系的。信息伦理结构的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三个层次。
两个方面
所谓两个方面,即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前者指人类个体在信息活动中以心理活动形式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感、行为和品质,如对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对非法窃取他人信息成果的鄙视等,即个人信息道德;后者指社会信息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行为准则与规范,如扬善抑恶、权利义务、契约精神等,即社会信息道德。
三个层次
所谓三个层次,即信息道德意识、信息道德关系、信息道德活动。信息道德意识是信息伦理的第一个层次,包括与信息相关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理想等。它是信息道德行为的深层心理动因。信息道德意识集中地体现在信息道德原则、规范和范畴之中;信息道德关系是信息伦理的第二个层次,包括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组织与组织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一定的权力和义务的基础上,并以一定信息道德规范形式表现出来的。如联机网络条件下的资源共享,网络成员既有共享网上资源的权利(尽管有级次之分),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遵循网络的管理规则。成员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大家共同认同的信息道德规范和准则维系的。信息道德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被经济关系和其它社会关系所决定、所派生出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关系,信息道德活动是信息伦理的第三层次,包括信息道德行为、信息道德评价、信息道德教育和信息道德修养等。这是信息道德的一个十分活跃的层次。信息道德行为即人们在信息交流中所采取的有意识的、经过选择的行动。根据一定的信息道德规范对人们的信息行为进行善恶判断即为信息道德评价。按一定的信息道德理想对人的品质和性格进行陶冶就是信息道德教育。信息道德修养则是人们对自己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行为的自我解剖、自我改造。信息道德活动主要体现在信息道德实践中。
有机统一
总的来说,作为意识现象的信息伦理,它是主观的东西;作为关系现象的信息伦理,它是客观的东西;作为活动现象的信息伦理,则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换言之,信息伦理是主观方面即个人信息伦理与客观方面即社会信息伦理的有机统一。
发展史
兴起与发展
信息伦理学的形成是从对信息技术的社会影响研究开始的。信息伦理的兴起与发展植根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所引起的利益冲突和道德困境,以及建立信息社会新的道德秩序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子计算机、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发展,促使西方发达国家率先进入信息社会。在对信息化及信息社会理论的研究进程中,西方学术界逐渐发现了一系列在新的信息技术条件下所引发的伦理问题,并为此开辟了一门新的应用伦理学——信息伦理学。它最早源于计算机伦理研究,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授W·曼纳首先发明并使用了“计算机伦理学”这个术语,1971年G·M·温伯格在《计算机程序编写心理学》一书中,首先对信息技术对社会伦理问题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从8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信息伦理论文和专著的涌现,使信息伦理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1985年,J·H·穆尔在《元哲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提出了“计算机伦理”概念。同年,德国的信息科学家拉斐尔·卡普罗教授发表题为“信息科学的道德问题”的论文,研究了电子形式下专门信息的生产、存储、传播和使用问题,在他的论文中提出了“信息科学伦理学”、“交流伦理学”等概念,他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探讨了信息伦理学的问题,包括信息研究、信息科学教育、信息工作领域中的伦理问题,他将信息伦理学的研究放在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知识等背景下进行,他认为任何伦理理论都是对人的自由的反映,通信与信息领域的伦理理论也是如此。这是最早以信息科学作为伦理学研究对象的论文。1986年,美国管理信息科学专家R·O·梅森提出信息时代有4个主要的伦理议题:信息隐私权,信息准确性、信息产权及信息资源存取权。
深刻的变化
90年代,信息伦理学的研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冲破了计算机伦理学的束缚,将研究的对象更加明确地确定为信息领域的伦理问题,在概念和名称的使用上也更为直白,直接使用了“信息伦理”这个术语。1996年,英国学者R·西蒙和美国学者W·B·特立尔共同发表题为“信息伦理学:第二代”的文章,他们认为,计算机伦理学是第一代信息伦理学,其所研究的范围有限,研究的深度不够,只是对计算机现象的解释,缺乏全面的伦理学理论。1999年,拉斐尔·卡普罗教授发表论文“数字图书馆的伦理学方面”,该文对信息时代发生巨大变化的图书馆方面产生的伦理问题加以分析和论述。2000年,拉斐尔·卡普罗教授又发表论文“数字时代的伦理与信息”,这篇论文的主题还是论述数字时代图书馆的伦理问题,但他指出:“作为一种描述性的理论,信息伦理学揭示了一种权利结构,这种权利结构对不同文化和不同时代的信息观念和传统观念的态度产生影响,作为一种不受约束的理论,信息伦理开创了对道德态度和道德传统的批判”。随后拉斐尔·卡普罗教授又发表题为“21世纪信息社会的伦理挑战”的论文,文中专门论述了信息社会的伦理问题,特别讨论了网络环境下提出的信息伦理问题,他将信息伦理学从计算机伦理学中区分出来,强调的是信息伦理学。他认为,新的信息技术提出了对伦理学的挑战,在虚拟现实中存在着对传统的伦理关系的威胁。拉斐尔·卡普罗教授的信息伦理学观点的变化,反映出信息伦理学理论的发展和变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6
伦理是一种自然法则,是有关人类关系(尤其以姻亲关系为重心)的自然法则。这个概念也是与道德及法律的绝对分界线。道德是人类对于人类关系和行为的柔性规定,这种柔性规定是以伦理为大致范本,但又不同于伦理这种自然法则,甚至经常与伦理相悖。法律则是人类对于人类关系和行为的刚性规定,这种刚性规定是以法理为基础原则的,法理与伦理的关系则比道德与伦理的关系更远,也因此人们对于法理的争议更大——长期自然法则与短期自然法则的冲突在法理上冲突最甚。
  伦理确实没有什么深刻而完整的了解,好像“伦理”二字与“道德”二字一起出现的次数比较多。关于“道德”,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那意思无非是说,“道”并非指的是一条具体的道路,而是一个抽象出来的概念,譬如几何学上的“点,线,面”的概念,物理学上的“质点”的概念。那么“道德”,就是指走路的德行,类似于约定俗成的交通秩序,引申为人在社会上为人处世的规则。那么伦理与道德在内涵上是有一些共通之处的。伦:次序之谓也,“伦理”似乎便是指长幼尊卑的道理,比如中国有“天地君亲师”的古训。伦理与道德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则的作用。规则是为现实的存在不被破坏服务的,它本身并不倡导创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创新,而规则与创新的矛盾无一不是以创新的成功和规则的被打破之后形成新的规则而结束的,可以说形成了一种社会的“微扰”机制。
  但是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仅拿其所起的作用来定义一个词是不充分的。况且“伦理”与“道德”似乎也是有着许多不同的。
  除了“道德”所针对的客体远较“伦理”所针对的客体宽泛之外,二者还有许多其他不同。比如“道德”是随着社会所处的阶段乃至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着不同规范的。举三个例子:其一,在古代氏族部落里,财产是共有的,保留私有财产是不道德的,而拿走其他部落成员刚刚用过的工具也没有什么不道德。而在法律认可私有财产的现代社会,保留私有财产不再是不道德的,而拿走他人的工具则要征求他人的意见。其二,在中国,问别人的年龄和薪水是很正常的,似乎还隐隐有点人文主义关怀的味道;而在西方某些国家,打听年龄和薪水是不太道德的。其三:同性恋一般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而现在某些国家已通过法律承认其合法存在,似乎同性恋也在逐步摆脱其不道德的地位(此处似乎有些问题,法律并不等同于道德)。
  而“伦理”则似乎是有些不随时间和空间漂移的东西在里面。比如传说中伏羲和女娲是兄妹通婚,虽说太古洪荒年代,兄妹通婚没有太多道德非议,但终究是违背伦理的,在这里伦理似乎涉及到近亲结婚导致后代基因缺陷几率增大的问题。另外一对有意思的个案是疯牛病和印尼一个岛上某些部族成员患的一种奇怪的病,病人的脑组织会发生类似于疯牛病的粥样病变,尽管原因不详,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些居民中保留了一种陋习-吃人肉。将两种病联系起来看,就会发现一些类似。疯牛病的起因也未能确证,但是所谓的动物性饲料-即一些牛的皮,肉,内脏和血液加工成的饲料在疯牛病的爆发过程中至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或许就是元凶。
  是否我们可以作一个大胆的设想:一些物种以同类为食,其蛋白质或核酸的某些缺陷(或潜缺陷)通过累积机制或自诱导机制或二者的综合导致了该缺陷的最终的显性表达。从人类所谓的“伦理”观点来看,人吃人是违背伦理的,那么牛吃牛肉也是违背牛的伦理的。请注意,人吃人是人自己做出的决定,而牛吃牛是在人类的商品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264643136利润机制下产生的非自愿的怪现象。
  如果大自然在暝暝之中规定了不准同类相食的禁条,并通过让违反此禁令者脑部发病来表示惩罚,也许在漫长的无文字记录的人类演变道路上,人类经历了无数次的此种天谴才慢慢形成了这种伦理的观念。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伦理曲折地反映了生物体的分子层面上的一些规则。鉴于大多数这些分子层面的问题相对于目前的科技水平来说仍是晦暗不明的,仅仅由模糊的恐惧感或者无确定依据的直觉出发的“伦理”概念只能是一个非科学的概念,充满了大量的在将来可被证实或证伪的先验论的甚至神秘主义的命题。
  显然,以这样一个不完善的概念是无法说服并阻止人类进行诸如克隆人体和干细胞研究这样的科学实验的。这些实验,甚至可以广泛地说,一切科学研究都象潘多拉的盒子,我们所认识的世界的边缘就是由这些盒子组成的。在打开之前,是无法预言一个盒子比另一个盒子更危险的。盒子被打开了,飞出的是什么永远既无法预料,也无法收回。况且,面对着科学工作者这一好奇心最强的群体,不被打开简直比不让儿童打开糖果盒都难。
  对于克隆人的指斥来自社会的许多方面,说法也是多种多样。各种反对意见大致可归于两类:一类是坚持尊重生命,保持人的尊严论点的,简称之为社会学派;另一类是对克隆生命体的生理缺陷可能危及人类生存有怀疑的,简称之为生理学派。应当说,两类论点各有其合理的成分,是不能被全盘否定的,只是两派论点都采取的不是切合实际的态度。
  生命是值得尊重的,人的尊严也应该保持,但是,这种理想化的状态在过去,现在和将来是永远不可能对于每个社会成员都得以实现的。比如某地区对矿工被埋的消息严加封锁;某医院对患者生命视同儿戏,等等。这些都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我并不认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相反,尊重生命,维护人的尊严始终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但是,能实践的程度是受各方面条件制约的。某患者家属在求助无门后无奈给患者停掉了昂贵的进口药剂,其斑斑血泪说明了一个问题,尊重生命是有成本的。同样的,中国为什么实行计划生育,也是因为付不起人口过多的成本。
第2个回答  2020-11-16
信息伦理,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的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伦理关系。信息伦理又称信息道德,它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第3个回答  2020-11-16
  对我个人而言,信息伦理的定义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还可能会改变我的人生。信息伦理的定义的发生,到底需要如何做到,不信息伦理的定义的发生,又会如何产生。信息伦理的定义似乎是一种巧合,但如果我们从一个更大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似乎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事实。可是,即使是这样,信息伦理的定义的出现仍然代表了一定的意义。既然如此,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尴尬的事实,那就是,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审视一下信息伦理的定义。现在,解决信息伦理的定义的问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今天,我们要解决信息伦理的定义,对我个人而言,信息伦理的定义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还可能会改变我的人生。在这种困难的抉择下,本人思来想去,寝食难安。柯尔克孜族曾经提到过,让懒汉干活,他会说怕人的病情。我希望诸位也能好好地体会这句话。在这种困难的抉择下,本人思来想去,寝食难安。斯大林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总结成了这么一句话,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这句话像刺青一样,深深地刺在了我的心底。一般来说,民谚在不经意间这样说过,一畦萝卜一畦菜,各人养的各人爱。这不禁令我深思。这种事实对本人来说意义重大,相信对这个世界也是有一定意义的。
  我们要统一思想,统一步骤地,为了根本解决信息伦理的定义而努力。我们不妨可以这样来想: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尴尬的事实,那就是,信息伦理的定义似乎是一种巧合,但如果我们从一个更大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似乎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事实。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最伟大的真理是最平凡的真理。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其中的阴郁不禁让人深思。
  那么,信息伦理的定义,发生了会如何,不发生又会如何。信息伦理的定义的发生,到底需要如何做到,不信息伦理的定义的发生,又会如何产生。克里希纳穆尔。J。曾经提到过,一个不懂得徼情的人永远不会懂得爱,因为只有在完全无我的时候,才有达到爱的境界。这似乎解答了我的疑惑。那么。
  经过上述讨论,所谓信息伦理的定义,关键是信息伦理的定义需要如何写。信息伦理的定义因何而发生?谚语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总结成了这么一句话,时间好似河流水,只能流去不能回。我希望诸位也能好好地体会这句话。那么,而这些并不是完全重要,更加重要的问题是。
第4个回答  2020-11-16
(一):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利用网络和各种软件工具通过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的生产、使用、交流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或进行信息创造的能力。(二):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自觉和自发的识别、获取和使用信息的一种心理状态。2、信息知识信息知识是指人们为了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而应该掌握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可以包括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它代表了计算机科学相关的学科基本概念、知识和技能。3、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领域实际问题或进行信息创造的能力。4、信息道德包括信息伦理道德、法律、文化等许多社会人文因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