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拍照时代,“摄影”还是摄影吗?

如题所述

这是一个全民读图的时代,也是一个全民拍照的时代。人手一台手机,商家不断把更有科技含量的相机塞进手机,不断升级镜头,不断开发修图软件,人们用手机拍照来记录生活,但这种记录又有非常强的修饰意味。不只是磨皮拉腿加滤镜,拍照记录生活,而是反客为主,让人开始频繁地为了照片去生活,没拍照就仿佛没吃过没去过一样。艺术史家乔纳森·克拉里认为如今人类正面临“新视觉灾难”,人们像上瘾一般追逐图像和信息。

无时无刻不注意手机荧幕的我们,一边生活在这里,一边又把目光放在另一个世界。照片是如何主导我们的生活的?为什么人们既流行修图,又热衷指责别人修图?当拍照从“记录别人、记录世界”变成了一种“满足自己”的创作,摄影会让我们变得离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自己更远吗?

最近,美国摄影艺术家埃里克·索斯(Alec Soth)的首次中国个展《我与你:埃里克·索斯》,正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举行。

本期圆一桌,我们邀请了包括上海摄影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在内的三位艺术和摄影从业者,一起聊聊“全民拍照时代的摄影”。

“为了拍照而生活”:人们模仿照片去生活,再把模仿来的生活拍成照片

N:一种担忧是,社交网络上的图片会反过来压倒现实:社交网络上的 KOL、大V、各类博主、甚至艺术博主,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精心加工过的世界,去哪儿玩要从哪个角度拍照,吃什么大餐要如何构图拍照、网红店网红展要在哪个角落摆什么姿势拍照。一方面,人们依赖社交网络上的点赞和留言,做什么事都要拍照/录 vlog 记录,没拍照就等于没去过/没吃过/没玩过。另一方面,人们又模仿大 V 们拍的照片去吃去看去拍姿势。

社交网络上经过修饰的照片,部分遮蔽了真实的生活,人们又模仿着这些照片去生活,再把模仿来的生活拍成照片,发到社交网络上来获得“点赞”。体验完全变成了一种单纯的“观看”。

你会碰到关于“经历是为了拍照,还是拍照是为了经历”的疑惑吗?如何看待这些照片(影像),对普通大众真实生活的影响?

施瀚涛:作为在一直在艺术机构工作的人,对于艺术展览里的“打卡拍照”现象已经有点司空见惯了,而且的这种现象好像还在急剧发展中。但是话说回来,“经历是为了拍照”这个现象也不是今天才有的,年轻的朋友回去翻翻父母辈的相册,看看他们二三十年前的旅游照片,就会发现,其实他们也有标准路线,标准景点和标准动作的。然后那时候家里客人来了,也常会拿出相册和大家分享。

所以今天的“打卡拍照”背后多多少少反映了一种人性里面的东西吧,其实就是在寻求认同,和寻求不同。现代人的旅行和观光,本来就是一种猎奇+逃避日常+构建自我的混合。去到那些地方,说明了我是能去/会去那些地方的人,由此把自己归于某种(也许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的)人群,也区分于其他不能去也不会去的人群。而这个过程中,摄影就成了天然的好帮手,一种证明的工具。不过今天这个工具也被用得更为模式化。

但是假如说过去打卡拍照的主要依据是经典小说,历史故事,后来就变成杂志报纸、旅游手册。然后今天我们有了网络、社交媒体、小红书和大众点评。我们本性中的那些东西就随着媒介在迁徙,通过不同时代特征的平台表现了出来。不过更深一层来说,这种现象也有一种政治隐喻的色彩吧。就是,如果说这一现象是精英文化的消解,大众文化主导社会的表现的话,那这里面也透出了一种民主政治的尴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04
全民拍照时代,“摄影”肯定还是摄影,只是说大家的水平都会提高,会更讲究各种技巧和设备。
整体来说,摄影这一个范围就会更广,可以玩的内容也更多。
所以,大家也可以相互切磋,寻找更多更广的摄影发展,把全民拍照时代发展的更加的美好。
第2个回答  2020-09-04
拍照不等于真实意义上的摄影。社交网络上经过修饰的照片,部分遮蔽了真实的生活,人们又模仿着这些照片去生活,再把模仿来的生活拍成照片,发到社交网络上来获得“点赞”。体验完全变成了一种单纯的“观看”。
影像爆炸的如今,手机上的拍照硬件不断更新,软件上的“一键美化”的滤镜也不断丰富,摄影门槛不断降低,人人都能拿手机随时拍照。摄影技术大众化,专业摄影退回到精英式小圈子。摄影平民化的如今,充斥社交网络的摄影照片,成了一种“去文化”的摄影,它们像广告图片一样直接。摄影的展示价值超过了艺术价值。
第3个回答  2020-09-04
全民拍照时代,摄影还是摄影,但是水平有高有低,就想做最简单的番茄炒鸡蛋。蛋炒饭等,最简单的一个炒饭就能够看出水平高低,同样是摄影专业摄影师拍出的照片就比非专业的要好很多。
第4个回答  2020-09-04
全民拍照时代,摄影当然还是摄影了。因为虽然说是全面的拍照,但是我们的技术也远远达不到摄影的高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