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周到明朝,长城经历了哪些变化?

如题所述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始修于燕王,历史长达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东起鸭绿江,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

春秋战国时期,燕赵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最早的长城。以后历代君王几乎都加固增修长城。它因长达几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战国时期,秦、赵、燕之所以在北边修筑长城,是为了防御匈奴、东胡等民族的劫掠,杀伤。它们分别在陇西、北地、上郡北部,雁门、云中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修建了长城。

汉初,匈奴乘中原战乱,越过秦蒙恬所筑长城,复与汉以战国秦、赵、燕长城为界。由于这条长城年久失修,北方守军稀少,因此,强大的匈奴不断进入长城以内掳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汉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嫁公主给单于为阏氏(即王后),并赐予大量的财物。但是,就是这样一条破烂不堪的长城,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军事防御作用,让匈奴大军一般不能进入长城掳掠。直到汉武帝把匈奴赶到漠北以后,修复蒙恬所筑秦长城和修建外长城,这条战国秦、赵、燕长城才被放弃,它的军事防御作用也才随之终结。 

明朝建立以后,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贵族鞑靼、瓦剌诸部仍然不断南下骚扰抢掠;明中叶以后,女真族又兴起于东北地区,也不断威胁边境的安全。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统治中几乎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工程。榆林地区的明长城东起府谷,西至定边,沿途城堡林立,规模宏大。虽屡遭破坏却依然能看出其当年的雄伟,其中尤以榆林至神木一段保存最为完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23
第一是雏形阶段,是最早的长城名为‘’先秦长城‘’第二是形成和发展阶段 ,是第二次改建长城,第三是完成阶段,修缮成了现在的长城。
第2个回答  2020-07-23
长城一开始并不是连在一起的,各个诸侯国都有修建长城,到了秦朝建立的时候,秦始皇将长城连在了一起,自此之后,长城经过了不断的修缮,到了明代,长城的坚固程度达到了顶点。
第3个回答  2020-07-23
西周时候所谓的长城只是连续并列的城堡,然后经过不断的演变,才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明代长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