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记赏析

如题所述

本文巧妙地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开篇记述了墨池的位置、形状以及与王羲之的传说,引发关于技艺成就与道德修养的深入思考。曾巩通过提及墨池可能并非王羲之原迹的事实,暗示成功并非天赋,而是后天勤奋的结果。他指出,无论是书法还是道德修养,都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来提升,这是文章的第一层深意,与墨池的题意紧密相连。


文章进一步拓展,将讨论范围扩大到道德修养和个人影响力。曾巩从学习书法延伸到道德风节,强调这些品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培养。他以怀念书法家和追慕先贤为例,揭示了文章的第二层含义,即墨池背后所承载的教育意义,尤其是对学者的勉励。尽管这层含义看似超出了墨池本身,但实际上是与教育目的紧密相关的。


文中频繁使用设问句和感叹句,增添了说理的韵律感。这些句式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节奏感,还使读者在思考中不断回味。曾巩在写作中展现出欧阳修式的“六一风神”,通过墨池这一小题,阐述了关于技艺与道德修养的广泛议题。


扩展资料

墨池在江西省临川县,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曾巩饮慕王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1048)九月,专程来临川凭吊墨池遗迹。州学教授(官名)王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这篇著名散文《墨池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