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并说明为什么喜欢这句话。大约300字就好了

如题所述

很多人把“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理解为“人生最关键的是在于勤奋,不去探索的话,又哪来的收获呢?”
我认为这种理解是不妥的。后半句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不去索取自己到底获得了什么。”这反映了作者张衡作为一位科学家的胸襟和价值观。我们可以从很多例证中看出张衡的思想的重心应该不在于通过“索”,从而“获”;而在于“勤”,不去关心所“获”。他有另外一句名言“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这句话的侧重点也是轻身外之物,而重内修,重智慧。
作为一名科学家,最重要的是为了无怨无悔科学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的觉悟和热情。而他到底获得了多大的科学成就,是由很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一些客观因素,如他所在的时代的社会背景,他所研究课题的科学背景以及其他有关领域的发展状况,都不是他能改变的。也许一位科学家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也没有让现在的人们记住他的名字,但他的追求,他的信念已经足以慰藉平生。
现今社会,功利思想已经越来越多影响了科学界,一些“科学家”为了收入和名望放弃了最基本,最纯粹的科学理想和追求,这现象很令人担忧。丁肇中说过“一个为了诺贝尔奖而工作的科技工作者是危险的”,某种程度上,这正契合了一千多年前张衡的思想,一个科学家最珍贵的是一颗为了科学,为了理解宇宙而不断追求的纯洁的心。追问

能不能再短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9-07
人一辈子要勤奋努力,倘不积极地探索研究,哪会有收获或成就呢?

例子佐证

△唐玄奘万里取经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说贞 观元年),玄奘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五竺。经十七年,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
△鉴真东渡志不移
在6次东渡日本中,鉴真等人遇到许多挫折,第一次东渡前,将和鉴真同行的徒弟跟一个和尚开玩笑,结果那个和尚恼羞成怒,诬告鉴真一行造船是与海盗勾结。地方官员闻讯大惊,派人拘禁了所有僧众,首次东渡因此未能成行。其后接连失败,第五次东渡最为悲壮。那一年鉴真已经60岁了,船队从扬州出发,刚过狼山(今江苏南通)附近,就遇到狂风巨浪,在一个小岛避风。一个月后再次起航,走到舟山群岛时,又遇大浪。第三次起航时,风浪更大,向南漂流了14天,靠吃生米、饮海水度日,最后抵达海南岛南部靠岸。归途中,鉴真因长途跋涉,过度操劳,不幸身染重病,双目失明。
△纺织改革家黄道婆
黄道婆 又称黄婆,生于南宋末年淳祐年间,约1245年,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徐汇区东湾村)人。黄道婆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在生活的重压下,十二三岁就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白天她下地干活,晚上她纺织布到深夜,还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虐待。沉重的苦难摧残着她,也磨炼了她,有一次,黄道婆被公婆、丈夫一顿毒打后,又被关在柴房不准吃饭,也不准睡觉。她再也忍受不住这种 黄道婆
非人的折磨,决心逃出去另寻生路。半夜,她在房顶上掏洞逃了出来,躲在一条停泊在黄浦江边的海船上。后来就随船到了海南岛的崖州,即现在的海南崖县。在封建社会,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年轻妇女只身流落异乡,人生地疏,无依无靠,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是淳朴热情的黎族同胞十分同情黄道婆的不幸遭遇,接受了她,让她有了安身之所,并且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还把他们的纺织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当时黎族人民生产的黎单、黎饰、鞍塔闻名内外,棉纺织技术比较先进,黄道婆聪明勤奋,虚心向黎族同胞学习纺织技术,并且融合黎汉两族人民的纺织技术的长处,逐浙成为一个出色的纺织能手,在当地大受欢迎,和黎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追问

不是要举例 是要说为什么喜欢这局话啊!拜托

追答

举几个例子说明其一下对人生的意义
组织一下语言
不就是喜欢的原因了么
再给你个百度文库上的材料链接
http://wenku.baidu.com/view/24ad5f01bed5b9f3f90f1cbd.html

追问

这不是喜欢的理由啊 而且我要短的

第2个回答  2011-09-10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