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历史典故 写出他们的来龙去脉,列出详细时间、人物、地点 不得少于十条,每天不得少于100字

大家请踊跃的回答问题,如果好,我会给予高分
谢谢

三人行必有我师:语出《论语·述而》。意思是说,在一起行走的三个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有教无类:类,类别。语出《论语·卫灵公》。意思是不论对哪一类人都给以教育。当仁不让:语出《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情,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推委。不亦乐乎:语出《论语·学而》。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左传·僖二十三年》记载,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国国君在接待他时问:你如果能回到晋国的话,将要怎样报答我?重耳回答说:我回到晋国后,假如晋楚两国交战,我将先退你三舍。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在晋楚的城濮之战中,果然先退避了九十里。后来就用“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或回避。老马识途:老马能够认识路。《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齐)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后来就用以比喻富有经验的人在工作中熟悉情况,容易做好。远交近攻:结交远的国家,进攻近的国家。《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朝秦暮楚:朝,早晨;秦、楚,周代的两个诸侯国名。战国时秦楚两个强国相互对立,时常打仗,其他国家根据自己的厉害所在,时而助秦,时而助楚。一般游说之士也是如此。后来就用“朝秦暮楚”比喻反复无常。也形容居住漂泊不定。纵横捭阖:纵横,即“合纵连横”的简称,原指战国时代一些诸侯国在外交上根据当时的利害结成不同的集团,南北六国联合抗秦叫合纵,六国服从秦国叫连横;捭阖,即开合,原指战国时代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形容在政治上、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和争取。卧薪尝胆:薪,柴草。春秋时代,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要报仇,为了激励斗志,他夜里睡在柴草上,又在起坐和睡觉的地方挂着苦胆,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胆的苦味。经过长期准备,越国终于把吴国打败了。后来就用“卧薪尝胆”比喻刻苦自励,发奋图强。围魏救赵:魏、赵都是战国时的诸侯国名。《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孙膑带领军队救赵国。孙膑采用围攻魏国都城大梁来解救赵国的策略。结果,魏军不得不撤离邯郸,回救本国,赵国因而解围。以后在军事上把围攻来犯之敌的后方据点,迫使其撤回兵力,从而更好的歼灭敌人的策略,叫“围魏救赵”。完璧归赵:完,完整无缺;璧,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赵,指战国时的赵国。《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秦昭王派人来骗赵国说,愿意拿十五个城换取赵国的一块叫和氏璧的宝玉。赵王不赶拒绝,但又怕上当。这时蔺相如自愿带着玉到秦国去完成换城的任务。他说:“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他到秦国献璧后,见秦王不想给城,蔺相如就设计取得原璧,送回赵国。后来就用“完璧归赵”比喻把原物完整地归还本人。一言九鼎:一句话抵的九鼎。形容一句话的作用很大。语本《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毛遂)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都是当时的宝器)知己知彼:彼,指对方。对自己和敌人的情况都很了解。《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殆,危险,失败。)纸上谈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习兵法,善于谈兵,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赵王让他代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他只知根据兵书,不知灵活处理,为秦军射死,部下的四十万人全部被俘。后来就用“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只是空谈,不能成为现实的事物。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项羽部下的武将;沛公,刘邦。《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刘邦到鸿门去拜见项羽,项羽留他饮宴,范增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准备乘机杀死刘邦。刘邦的谋士张良对樊哙说:“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后就用以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装作和平无事,实则想乘机害人。破釜沉舟:釜,锅。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下定决心干到底。《孙子·九地》:“焚舟破釜,若驱群羊而往。”《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暗渡陈仓: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是关中、汉中间的交通要道。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起义军攻下咸阳,秦王朝被推翻,项羽仗着力量强大,自立为西楚霸王,把巴、蜀、汉中四十一县划归刘邦,封他为汉王。刘邦听从了张良的计策,在往南郑的途中,把经过的栈道都烧了,表示以后不打算再回关中,消除项羽对他的疑虑。不久,刘邦就带兵绕道从故道(在陕西凤县西北)出兵,在陈仓打败了章邯,有回到了咸阳。以后在传说中把这一事实演义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并用以指作战时在正面迷惑敌人,从侧面突然袭击的战略;还用以比喻暗中进行的活动(多指男女间不正当的行经)。四面楚歌:《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被刘邦围困在垓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后来用以比喻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处境。约法三章:约定法律三条。《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后指约好或规定几条,大家遵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坏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宋·洪迈《容斋续笔》:“韩信为人告反,吕后欲召,恐其不就。乃与萧相国谋,绐信入贺,即被诛。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绐,诓骗)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房。三国时的诸葛亮隐居在隆中的茅庐里,刘备为了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曾经三次到茅庐里去拜访,最后一次才见到诸葛亮。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初出茅庐:茅庐,草房。诸葛亮年轻时隐居在南阳,住的是茅庐。刘备去请了他三次,他才出来帮助刘备打天下。原来说他初出茅庐就打了胜仗,但后来却以“初出茅庐”比喻才进入社会,缺乏经验。现在也比喻刚出来做工作。赔了夫人又折兵:折,亏损;折兵,使兵员受到损失。《三国演义》里说,周瑜把孙权的妹妹许配给刘备,让刘备到东吴来招亲,打算乘机扣留刘备,夺还荆州。结果刘备到东吴成亲后,设计带着孙夫人逃出吴国。所以蜀国士兵讥笑说:“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后来用以比喻想占便宜,反而遭到双重损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瘁,劳累;尽瘁,竭尽劳苦,一说即“憔悴”的意思;已,停止。不辞劳苦地、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到死为止。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七擒七纵:比喻有收有放的控制对方。传说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孟获,七次捉住了他都把他放掉,最后使孟获真正心服,不再背叛。三过其门而不入:三次经过家门都不进去。《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原指夏禹治水的故事。后形容热心工作,因公忘私。三足鼎立:鼎,古代烹煮的炊器,多用青铜制成,圆形,一般有三条腿(也有少数方鼎是四条腿)。象鼎的三条腿那样站着。比喻三方面分立的局势。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政权实力相当,三分天下,又称三国鼎立。过五关,斩六将:原为《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故事。比喻英雄业绩,也比喻克服重重困难。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三国时期,魏帝曹髦在位时,大将军司马昭专权,蓄意篡夺帝位。一次曹髦气愤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后来就用这句话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和野心。投鞭断流:把所有的马鞭投进江里,可以截断水流。《晋书·苻坚载记》记载,前秦的苻坚在带兵攻打东晋时骄傲地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后来就用“投鞭断流”形容兵士众多或兵力强大。草木皆兵:一草一木都象是兵一样。《晋书·苻坚载记》记载,公元383年,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看见东晋军队布阵整齐,“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非常惧怕。后来就用“草木皆兵”形容人在极度惊恐时,神经过敏,发生错觉,稍有一点动静,就非常紧张。风声鹤唳:唳,鹤叫。《晋书·谢玄传》记载,北方的前秦苻坚带兵来攻打东晋,在安徽淝水一带,被晋军打得大败,往回逃的路上听到风声鹤叫,都以为晋军来追击他们。后来就用“风声鹤唳”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闻鸡起舞:《晋书·祖逖传》里说,祖逖立志为国家效力,夜里听到鸡叫就起床舞剑,刻苦练武。后来用来比喻有志为国效力的人奋起行动。东山再起:《晋书·谢安传》记载谢安曾经辞官隐居在东山,后又出山做了宰相。后来就用“东山再起”指再度任职。也比喻失败后,恢复力量再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2-17
《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阖闾让伍子胥选后继之人,伍子胥独爱夫差,便选其为王。此后,勾践闻吴国要建一水军,不顾范蠡等人的反对,出兵要灭此水军,结果被夫差奇兵包围,大败,大将军也战死沙场,夫差要捉拿勾践,范蠡出策,假装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夫差也不听老臣伍子胥的劝告,留下了勾践等人,三年,饱受侮辱,终被放回越国,勾践暗中训练精兵,每日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
  一次夫差带领全国大部分兵力,去赴会,要求勾践也带兵助威,勾践见时机已到,假装赴会,领3000精兵,拿下吴国主城,杀了吴国太子,又擒了夫差,夫差悔当初未听伍子胥言,留下了勾践,死前,他只求,不要伤害吴国百姓。
《乐不思蜀》
司马文王同刘禅一起欢宴,特地为刘禅演唱刘禅故国蜀地的乐音舞蹈,在旁的人们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帮助不了这个昏庸的君主,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他要是不这样昏庸,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又另一天,司马文王问刘禅:“你很思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国。”,郤正知道了这事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等到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说完并闭上眼睛,想装出要哭的样子。司马昭于是说:“为何你刚才所说的话,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运筹帷幄》
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的宴会,喝了几轮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取得胜利?项羽为什么会失败?”高起、王陵认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与战略要地,给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业。而项羽恰恰相反,有人不用,立功不授奖,贤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败。汉高祖刘邦听了,认为他们说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胜原因是能用人。他称赞张良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古人有名,有字,子房为张良的字)。”意思是说,张良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这说明张良心计多,善用脑,善用兵。后来人们就用“运筹帷幄”表示善于策划用兵,指挥战争。
《约法三章》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不可多得 》
东汉末年,有个名士祢衡,才华出众。当时,太中大夫孔融对他特别赏识,把他推荐给汉献帝。他写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汉献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荐表交给曹操。曹操爱才,就召见祢衡。哪知祢衡蔑视曹操,对他很不礼貌。曹操就派祢衡当鼓吏,在大宴宾客时,命他击鼓助兴。谁知祢衡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使曹操十分难堪。曹操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手杀他。想不到刘表把祢衡当作上宾,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得由祢衡表态。后来祢衡又对刘表不恭。刘表就派他到部将黄祖那里当书记。祢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来,终于被黄祖所杀。

成语“不可多得”由此而来,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难得。多用于赞扬有才能的人。
《才高八斗 》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由此而来,形容人的文才极高。
《乘风破浪 》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东施效颦 》
古时候,越国有两个女子,一个长得很美,叫西施,一个长得很丑,叫东施。东施很羡慕西施的美丽,就时时模仿西施的一举一动。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双眉紧皱。东施一见,以为西施这样就是美,于是也学着她的样子在大街上走来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见了她的这个样子,吓得东躲西藏,不敢去看她。后来人们就用“东施效颦”来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处和本身的缺点在哪里,胡乱模仿。其中的“效”是“仿效”,“颦”是“皱眉”的意思。
《高山流水 》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竭尽全力 》
这句成语原作“竭尽心力”,见于《三国志·魏志·贾逵传》裴松之注引《魏略》:“竭尽心力,奉宣科法。”

东汉末年,有一个叫杨沛的人,字孔渠,当过新郑长。曹操路过新郑的时候,部队缺粮,杨沛帮助过曹操,因此深得曹操喜爱。曹操辅政以后,杨沛升为长社令。他不畏豪强,不管谁犯了法,都依法惩办,得到曹操的称许。

当时,曹操出征在外,听说国都邺城治安太乱,便发诏选一个邺城令,其入选标准是要有杨沛那样的胆略和水平。选来选去,没有合适的,于是将杨沛提拔为邺城令(当时叫京兆尹)。杨沛上任之前,曹操召见了他,并问他如何治邺。杨沛回答:“我一定竭尽心力,大力宣传法纪,使人人遵纪守法。”曹操听后十分高兴,对左右的人说:“你们听见了没有,这才是使人敬服的人。”杨沛还没正式上任,一些豪强地主和皇亲国戚听说杨沛要来邺城了,都纷纷告诫自己的子弟检点一些。

“竭尽全力”这句成语,常用来比喻用尽全部力量。
《四面楚歌》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屯兵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被汉军和众侯的部队重重包围。夜间,项羽听到汉军军营中传来的都是楚国歌声,乃大惊,以为自己的根据地楚国已被刘邦攻占,不觉泣下,并丧失战斗意志,士卒亦无心恋战,纷纷逃走。项羽率仅余的八百人突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自己写了一首诗,诗曰:“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木利啊骏马不能奔驰。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追问

谢谢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1225218.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2-19
郑人买履: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他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一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会相信自己的脚。”
负荆请罪: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余音绕梁:我国古时有一位善歌者韩娥,韩国人。一次她经过齐国,因路费用尽,便在齐国都城(临淄,今属山东)的雍门卖唱筹资。韩娥声音清脆嘹亮,婉转悠扬,十分动人。这次演唱,轰动全城。唱完以后,听众还聚在雍门,徘徊留恋,不肯散去。
三人成虎:魏国大臣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一个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恭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恭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恭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只怕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但是诽谤庞恭的人太多了,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
金石为开: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   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细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很惊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这一成语也便由此流传下来。
强弩之末:匈奴派人前来请求和亲,皇上交由朝臣讨论。大行王恢是燕地人,多次出任边郡官吏,熟悉了解匈奴的情况。他议论说:“汉朝和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不如不答应,而发兵攻打他。”韩安国说:“派军队去千里之外作战,不会取得胜利。现在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迁移如同群鸟飞翔,很难控制他们。我们得到它的土地也不能算开疆拓土,拥有了他的百姓也不能算强大,从上古起他们就不可能真心归附汉人。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况且强弩之末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从下往上刮的强风,到了最后,连飘起雁毛的力量都没有了,并不是他们开始时力量不强,而是到了最后,力量衰竭了。所以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们和亲。”群臣的议论多数附合韩安国,于是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鸡犬升天:西汉时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名叫刘安。继承了父亲的封位为淮南王。   淮南王刘安看了许多书,偏偏对道教的书籍入了迷。产生了炼丹成仙的念头。于是他四处去寻访有仙方神术的道人。   有一天,他听说有位仙翁名叫八公,有炼制仙丹的秘方,但是从不传给别人,于是就去寻找八公。没想到八公四处云游,刘安吃尽苦头也没能找到八公。可是刘安仍然一心一意的寻访,刘安的诚心感动了八公。一日,八公来到刘安家,把炼制仙丹的方法传授给他,并告诉他,仙丹炼成,吃下后就可升天成仙了。   刘安每天都虔诚的静心修炼,后来他“真的”炼出了仙丹。这时他觉得身体轻盈,飘飘欲仙。那些仙丹,晶莹剔透。他知道升天成仙的时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祷告,然后把仙丹吃了下去……刘安觉的身体轻飘飘的,低头一看,原来自己早已站在云端了。   刘安成仙后,洒落在院子里的仙丹被鸡和狗吃了,它们也都飘然升空,成了神仙。刘安在鸡和狗簇拥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
门可罗雀:太史公说:凭着汲黯、郑当时为人那样贤德,有权势时宾客十倍,无权势时情形就全然相反,他们尚且如此,更何况一般人呢!下邽(guī,龟)县翟公曾说过,起初他做廷尉,家中宾客盈门;待到一丢官,门外便冷清得可以张罗捕雀。他复官后,宾客们又想往见,翟公就在大门上写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黯、郑庄也有此不幸,可悲啊!
长袖善舞:战国时期,魏国出生的范雎做了秦国的丞相,深得秦昭王的赏识。燕国的蔡泽到秦国拜会了范雎,劝范雎急流勇退,范雎将他引荐给秦昭王后就急流勇退。司马迁感叹“衣袖长的人善于跳舞,有钱的人会做买卖。”
悬梁刺股:孙敬到洛阳太学求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废寝忘食。时间久了,也会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一头束在头发上,当他读书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扯住头发,弄疼头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了,好再继续读书学习。从此,每天晚上读书时,他都用这种办法,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是东周洛阳乘轩里(洛阳李楼乡太平庄)人,少时便有大志,随鬼谷子学习多年。为求取功名,他变卖家产,置办华丽行装,去秦游说秦惠王,欲以连横之术逐步统一中国,未被采纳。   由于在秦时日太久,以致盘缠将尽,只好衣衫褴褛地返回家中。亲人见他如此落泊,都对他十分冷淡。苏秦羞愧难当,下决心用功学习,便拿出师傅送给他的《阴符》一书,昼夜苦读起来。读书时他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便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强迫自己清醒过来,专心读书。如此这般坚持了一年,他再次周游列国。这次终于说服齐、楚、燕、韩、赵、魏“合纵”抗秦,并手握六国相印。苏秦缔约六国,联合抗秦,投纵约书予秦,使秦王不敢窥函谷关达15年之久。
曲高和寡:楚王问宋玉:“人们经常在后面议论你,对你不满意,是不是你的行为哪里不端正,要好好检讨一下!”宋玉非常聪明,而且能言善辩,回答说:“有一个人在市中心唱歌,他先是唱《下里巴人》一类的通俗民谣,人们很熟悉,有几千人都跟着唱起来。后来,他唱起《阳阿》、《薤露》等意境较深一些的曲子,只有几百人能跟着唱。后来,他开始唱《阳春白雪》这类高深的曲子时,只剩下几十人跟着唱。最后他唱起用商调、羽调和征调谱成的曲子时,人们都走开了,剩下两三个人能听懂,勉强跟着唱。可见,曲子越深,跟着唱的人就越少。”追问

缺少时间

第3个回答  2012-02-2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