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县这个称呼怎么来的

如题所述

岳西县历史[1]上分属4县,大别山主脉延伸境内的多丛山脉以北为霍山县、舒城县,以南为潜山县、太湖县。4县古时均属《禹贡》传说中的扬州之域。西周时,诸侯分治,境地南属皖国,东北属龙舒国,西北属楚国潜邑。春秋时,列国称强,楚灭皖、龙舒诸侯方国。尔后,吴克楚, 深村红叶
越灭吴。战国时,复归楚国。   秦朝,南属庐江郡、北属九江郡、衡山郡。   汉朝,初属衡山国,后属庐江郡,东北属龙舒县,西北属潜县,南属皖县。东汉建安五年(200年)魏占,十九年入吴。   三国鼎立时,南属吴庐江郡皖县,北属魏博安县、六安县。   晋代,西晋沿袭吴庐江郡制,改魏博安县复置潜县,六安县南复置舒县;东晋义熙元年(405年)改皖设晋熙郡和怀宁县,属豫州。境地北属潜县、舒县,南属怀宁县。   南北朝,刘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年)析怀宁县置太湖左县,境内东南属晋熙郡怀宁县,西南属太湖左县,西北属岳安郡岳安县,东北属庐江郡舒县。   隋朝,改岳安县为霍山县,改太湖左县为晋熙县,改晋熙郡为同安郡,舒县并入庐江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晋熙县改名太湖县。境地北属庐江郡霍山县、庐江县,南属同安郡怀宁县、太湖县。   唐朝,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析庐江县置舒城县,二十七年霍山县并入盛唐县。天宝元年(742年)复置霍山县;境内北属庐州舒城县、寿州霍山县,南属舒州怀宁县、太湖县,三州统属淮南道。   五代十国时,后梁、后唐时属吴;后晋、后汉时属南唐;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南唐献江北14州(含舒州)于后周;怀、太、舒、霍4县建置未变。   北宋时,开宝四年(971年),废霍山县为故埠镇入六安县。政和五年(1115年),同安郡改为德庆军,境内南属舒州德庆军怀宁县、太湖县,北属寿州六安县、庐州舒城县;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德庆军改为安庆军,怀、太、舒、六4县建置未变;两宋时统属淮南西路。   元朝,至治三年(1323年)析怀宁县置潜山县,境地南属安庆路潜山县、太湖县,北属庐州路舒城县、六安县。   明朝,撤路设府,弘治七年(1494年)分六安、英山2县地复置霍山县;境地南属安庆府潜山县、太湖县,北属庐州府霍山县、舒城县,两府先后上属江南行省、直录中书省、六郡、南京(又称南直隶)。   清朝,初属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裁江南省设江苏、安徽2省,境地属安徽省安庆府潜山县、太湖县和庐州府舒城县,直隶六安州霍山县。 岳西县风景(图1)
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府,各县直属安徽省。3年6月设道,境地分属安庆道潜山、太湖县,淮泗道霍山、舒城县。17年废道,各县直属安徽省。21年10月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潜山、太湖属第一专区,舒城、霍山属第三专区。25年元月,国民政府为"剿匪"需要,析潜、太、霍、舒4县边境设立新县,因区域“适居潜岳之西”,故名岳西县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13130.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04


安徽境内西部有皖公山(天柱山)。西周时期 曾立皖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南巡,登 祭皖山,封号“南岳”,(古南岳,不同于现在的南岳 湖南的衡山)皖山由此声名大噪。 天柱山在长江北岸、安徽省潜山、岳西两县 境内,其主峰海拔1751米,高耸挺立,如巨柱擎 天,因而称为天柱峰,山也就称为天柱山。唐代 大诗人李白曾写了一着赞美天柱山风景奇秀的 诗“江上望皖公山”,皖公山即天柱山,诗云:“奇 峰山奇云,秀木含秀气。清晏皖公山,绝称人 意......” 天柱山过去还有潜山、皖山、万岁山称。据 说,称万岁山是因汉武帝南巡时,亲临皖山设台 祭岳,敕封皖山为“南岳”,在祭岳时,人群高呼 万岁,所以将此山称为万岁山。隋唐以后,南岳 改为衡山,天柱山被列为国内五大镇山之“中 镇”。
所以岳是指古岳皖公山(天柱山),岳西就是古时的古岳之西。岳西境内还有个皖母山(明堂山)。
第2个回答  2012-03-04
我是岳西人。“岳西”中的“岳”是指安徽潜山县境内的天柱山。岳西在天柱山以西,所以就叫岳西。这个解释我不能确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地名的由来是某座山以西。貌似还有一个版本是皖山以西,皖山是不是就是天柱山我也不太清楚。
第3个回答  2012-03-04
古代是岳州以西地区,所以叫岳西
第4个回答  2012-03-17
潜山县天柱山就是古代南岳 岳西在他的西边 所以叫岳西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