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名称及简称的由来?

需要比较详尽的解释

  安庆之名始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德庆军为安庆军"作军号名称出现,由“同安郡”(隋代大业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庆军"(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怀宁,今潜山古皖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庆"意。到庆元元年(1195)“升舒州为安庆府"(治所今潜山古皖城),又作府名。安庆古名“盛唐”,见于文献记载最早为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至此,“作盛唐枞阳之歌"。今安庆城区登云坡即为盛唐山故址所在,山下临江为盛唐湾古渡口。相传东晋诗人、堪舆家郭璞登盛唐山有“此地宜城”语,故安庆别名“宜城”。
  安庆城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年(1217)知府黄干“城安庆以备战守";后因战乱,安庆府于端平二年(1235)移治罗刹洲、杨槎洲;及至景定元年(1260),沿江置制大使马光祖“复筑宜城为新安庆府”治(今安庆市),并迁怀宁县治附郭。从此,府治稳定不移,“安庆"才作城镇地名,并与行政区名称(府、道、专区等)相一致,沿用至今。安庆建城以后直至清末,均为安庆府和怀宁县治,民国时期为专署驻地。明末以来的巡抚亦持节镇守于此。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同时又是安徽省会,长期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建国前夕安庆市即成立,此后一直是安庆专区、安庆地区行署的驻地,是皖西南的中心城市。但安庆的行政规格和行政区划发生多次嬗变。
  1949年4月成立安庆市,5月成立皖北行署安庆行政区人民专员公署,辖安庆市和怀宁、桐城、桐庐、潜山、岳西、太湖、宿松、望江8县,专区行署驻地安庆。1951年10月皖南行署和皖北行署合署办公(1952年4月并置安徽省,安庆专区隶书安徽省)。1952年1月池州专区撤消,贵池、青阳、铜陵、东流、至德5县划归安庆专区。同年,安庆市升为省辖市。1956年又改为专辖市。1961年升为省辖市。1965年复降为专辖市。同年恢复池州专区,贵池、东至、铜陵、青阳4县划出安庆。1968年改安庆专区为安庆地区。1979年4月改安庆地区革命委员会为安庆地区行政公署。同年安庆市再次定为省辖市。1980年1月撤消池州行署所属贵池、东至2县并入安庆行署,至此安庆行署辖怀宁、枞阳、桐城、潜山、岳西、太湖、宿松、望江、贵池、东至10县,行署驻地安庆。1988年9月按照《国务院关于安徽省调整安庆地区行政区划的批复》精神,撤消安庆地区和安庆市,地市合并后成立新的安庆市,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辖桐城、怀宁、枞阳、太湖、宿松、望江、岳西、潜山8县及大观、迎江、市郊3区。
  安庆为周代古皖国(及其东邻桐国)故地,境内有皖山(天柱山,古称南岳)、皖水(皖河),安徽简称“皖"即由此而来。故安庆乃安徽之源。
  安庆自古就是长江中下游水路交通枢纽,商业比较发达。早在建城之前就逐渐成为黎庶聚落、商贾集市、官府驿站。唐宋时期即形成区域性物资集散中心,蚕丝、茶叶、生漆、桐油等多经此运销外地。熙宁八年(1075)在同安桥设置舒州同安监铸造铜币。南宋在此建城,这里已有着自汉晋以来逐渐形成较为发达的经济、文化基础。明清之际,徽商云聚,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成为皖西南和皖鄂赣边界的最大商埠和长江重要港口。
  安庆地处要津,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人称之:“上控洞庭、彭蠡,下扼石城、京口,分疆则锁钥南北,坐镇则呼吸东西,中流天堑,万里长城于是乎在”。三国(吴)时期(2 14—237)有军事重镇皖口城,吴、魏在此相争,南宋为抵御金兵而筑城,元末、明季均发生过激烈争战,“安庆保卫战"谱写了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史上英勇悲壮的乐章。
  同时安庆自古还是佛事禅场之处。 东晋咸和年间(327—334)童师和尚在万松山麓建造太平寺(今仍有太平寺街)。南朝梁天监四年(505)宝志和尚在渌水乡(今北郊)建造石山寺。隋代开皇年间(58 1—600)即有菩提庵后改名三祖寺(今仍有三祖寺街)。北宋的建隆(960)、开宝(974)和崇宁(1 102—1106)年间,先后有伏虎禅师、涵万和尚等建造三城寺和宝善庵。禅学思想是佛法与中华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最能体现中国佛教的特殊性,安庆在禅宗发展史上发挥过承上启下的作用。南朝初期达摩来到中原,将禅宗心印和《楞伽经》传于禅宗二祖慧可。二祖慧可晚年|“入司空山”传播禅宗思想,并找到传人三祖僧璨,僧璨传至四祖道信,道信再传五祖弘忍,如此代代相传,薪火不断,禅宗才得以广泛传播和发扬广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0-24
安庆具有悠久的历史。潜山薛家岗和市郊张四墩等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见证了安庆的祖先自古就生息、繁衍在这片美丽而富饶的土地上。 东晋诗人郭璞说“此地宜城”,故别称“宜城”。南宋绍兴年间置安庆郡,始得名“安庆”,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始筑安庆城。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至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为安徽省省会所在地和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安徽就是“安庆”和“徽州”首字的合称。因安庆境内有座皖山,又有皖河绕流其间,春秋时期这里曾有过一个皖国,安徽简称“皖”即出于此,因此,人们常说安庆为安徽之源。

------------------
南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舒州被赐“军额”,置节度使,这个“军”叫德庆军。绍兴十七年(1147年),因广东的康州改名为德庆府,德庆军与之同名,遂取同安郡的安字,改称安庆军,“安庆”之名从此始,合称舒州安庆军。孝宗淳熙十七年(1185年)皇太孙赵扩任安庆军节度使,封为平阳郡王。他就是后来的宋宁宗,舒州是他的潜邸之一。他即皇位后,庆元年(1195年)10月,改舒州为安庆府,从此,安庆府代替了舒州,安庆军节度使的建制未变。

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四月,金兵南下破光州(今河南潢川)。安庆知府黄干奏请朝廷,在“盛唐湾宜城渡之阴”(即今市区)建筑新城,以备战守。此为安庆建城之始。同时,安庆府治从怀宁县(在今潜山县)移于安庆新城。怀宁县治亦迁皖口(今怀宁县山口镇)。后由于金兵威胁减轻,建城时辍时续。端平三年(1236年)蒙古军南进,府治移罗刹州又移杨槎州(均在今贵池境内),府城渐荒废。景定元年(1260年)三月,为防御蒙古军,沿江制置大使马光祖复筑安庆城,怀宁县始迁附郭。安庆城从此府县同城而治。

安庆城位于长江北岸一片独立的丘陵台地之上,古名盛唐山,三面临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在频受洪水侵袭的长江岸边,是屯粮驻兵、集市经商的理想地。盛唐山下的盛唐湾是一个天然的避风良港,加之长江江面又以这里较窄,自古就成为一条沟通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孔道。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疑,登潜天柱山,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枞阳盛唐之歌。”这件事《史记》、《汉书》都有记载,也是发生在安庆这块土地上最早有文字可查的一件事。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安庆府为安庆路。属蕲黄宣慰司。至元二十三年,罢司置省,安庆路属于河南省。至治三年,在原怀宁县清朝、玉照两乡的基础上增设潜山县,安庆路领怀宁、桐城、太湖、宿松、望江和潜山6县。永乐元年(1403年)安庆府直隶南京。清代实行省、府、县三级制。顺治二年(1645年),安庆府属江南省(治江宁)。十八年(1661年)安庆府改属江南省左布政使司(治江宁)。康熙元年(1662年)因*江军务并归江南总督,安徽巡抚驻安庆。六年(1667年)成立安徽省,寄治江宁。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迁安庆,自此至1938年的178年间,省会设在安庆。当时安庆府属安徽省安池太道。同治四年(1865年),安庆府改属安庐滁和道(治安庆府)。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属皖南道(治芜湖)。太平天国期间,太平军改安庆府为安庆郡。咸丰十一年八月,清军陷安庆,仍改为安庆府。

民国2年(1913年)安庆府废。次年安徽省分设安庆、芜湖、淮泗3道。安庆道下辖怀宁、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合肥、庐江、舒城、无为、巢县,和县、含山、滁县、全椒、来安16县。省、安庆道均驻安庆城。民国17年安庆道撤销。

民国11年(1922年),设安庆市政筹备处。民国16年,安徽省政务委员会决议,筹建安庆市。11月安庆市成立,直属省政府。民国18年2月撤销市政府,改设市政筹备处。次年11月改为省会工程专员办事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