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乌纱掷去不为官......这幅画的名字

为什么搜不到这幅画的名字,全是这首诗的名字
A墨竹图B新篁图C雪竹图D竹石图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我想知道图的名字,很急,很关键,加20分。不能错

这幅画的名字是:《竹石图》是清代画家郑夑七十三岁时所创作的纸本墨笔画,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画左上方题诗一首:“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题诗后款“乾隆甲戌重九日板桥郑燮画”,下钤“七品官耳”“丙辰进士”两印。

此图为庭院中的竹石,瘦石壁立,以白描的笔意为主,长折带皴勾出坚硬挺削的石质,褶裥处略施以小斧劈皴。石前新篁三枝,劲拔挺秀,以“冗繁削尽留清瘦”的简洁风格写成。画面简约明快,竹清石秀。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

“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这引起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被贬官。之后,他靠卖画维持生活。

郑板桥的题画诗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

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正如他在《兰竹石图》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竹石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11

画的名字为《竹石图》。

一、作品赏析

画左上方题诗一首:“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题诗后款“乾隆甲戌重九日板桥郑燮画”,下钤“七品官耳”“丙辰进士”两印。此图为庭院中的竹石,瘦石壁立,以白描的笔意为主,长折带皴勾出坚硬挺削的石质,褶裥处略施以小斧劈皴。石前新篁三枝,劲拔挺秀,以“冗繁削尽留清瘦”的简洁风格写成。画面简约明快,竹清石秀。

画面上修竹四竿,长短各异,各自独立,却顾盼生情。用笔遒健清劲,极具飞动之致。竹后有巨石,居中高耸。石用中锋勾勒,用笔瘦硬秀拔,皴擦较少而神韵具足。

此图中,竹用浓笔,石用淡墨,浓淡相映,妙趣横生。整体来看,《竹石图》有风神消散的傲世气慨。

郑燮不仅艺术造诣高,题画的行款亦有独到之处,不是一行直写到底,而是大小、正斜、疏密、浓淡随画面而排列穿插,十分灵巧别致,使书画和谐统一在画面上,增强了构图的形式美。这些题诗和跋语,也更加鲜明地表露了画中蕴含的思想。

二、原诗释义

我决定抛弃乌纱帽弃官而去,回家之时两袖清风,一贫如洗。

我画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在(秋天)凉风习习的江边当作渔竿。

扩展资料

与《竹石图》相对应郑板桥还有一首诗《竹石》

一、竹石(清代: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坚劲 一作:韧)

二、释义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三、赏析

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

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

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竹石图 (清代郑燮画作)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2-11
D追问

确定吗?不能错的,错了就完了。

追答

不错

追问

。。竹石是错的,不要误导。。。我去,答了2次,一次对一次错,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