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意思

如题所述

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为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该句出自唐代杜甫的作品《望岳》

《望岳》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扩展资料

《望岳》这首诗写得气魄雄浑,语言峭拔,笔调高昂,语句凝练,生动地表现了杜甫的博大胸怀及雄伟抱负,在古代众多山水诗中闪耀着奇丽的光彩。下面是《望岳》的诗歌赏析:

杜甫的《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真是传神。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却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决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思是“一定要”。我们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岳指高山,在这首诗中特别指的是泰山。中国有所谓的“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岱宗夫如何?”“岱宗”指的就是泰山。因为它曾得到孔子的赞美,所以被奉为众山的一个宗主、领袖。“岱宗”即泰山的尊称。“夫”是语助词,没有什么重要的意思。好像我们现在说“那就这样好了”,这样就这样,“那”是加上去的一个字。“夫如何”是说:那怎么样?表示一种说话的口气。

以前说过赋、比、兴三种表现方式,比兴用形象来打动人,给人以直接的感动;赋是直接写,要看你说话的口气。杜甫生在河南,他总听人家说泰山如何如何,尤其念《论语》,知道孔子曾经“登泰山而小天下”,所以对泰山特别神往,而今天他果然来了。他说:“岱宗夫如何?”你看他的口气,泰山还没有出现呢,他期待的感情就写出来了。

接着他说:“齐鲁青未了。”春秋战国的时候有很多诸侯国,齐是一个,鲁是另外一个。泰山虽然没有黄山那么漂亮,可绵延得很远,杜甫说:那一片绵延的青苍的山色,一直经过齐、鲁两国的边界,都看不到尽头。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头两句,不但有气象,而且有感情,杜甫那时还没有看过别的山,他觉得泰山很了不起,所以说:“造化钟神秀。”中国人所说的“造化”与基督教所说的“造物主”差不多,指创造天地宇宙的那个神灵;

“钟”,我们常说一个人情有独钟,“钟”是把感情的重点放在什么地方;“钟神秀”者,是说天生来的,不是人所能做成的,是与天地精神合而为一的那种秀美。杜甫说:泰山这么美丽这么广远,好像是造化情有独钟,把天地之间的灵秀之气都给泰山了。

他从还没有看见泰山时那种期待的感情写起,然后一步一步越写越近,到“造化钟神秀”一句还只是一个整体的印象,到“阴阳割昏晓”就走得更近了,这一句他写的是泰山之高。如果你写山高,你说山很高,这太概念化了。究竟怎么个高法?“阴阳割昏晓”。我们中国人喜欢说阴阳,什么是阴阳呢?如果用阴阳来说山水,山的北面背着太阳叫阴,山的南面向着太阳叫阳;而水正好相反,水的北面是阳,南面是阴。

“昏晓”,昏是说昏暗,晓是说天亮了。他在“阴阳”和“昏晓”之间用了一个“割”字,所以有人赞美杜甫用字真是“坚而难移”,他往往能找到最鲜明最恰当最有力量的一个字,用在那里你决不能给他改动。他说泰山那么高,有时候太阳出来,山那边已经很高了,可这边还很昏暗呢。一明一暗,中间好像被一刀切开了。

现在看见了泰山,看见以后你光在那里远远地看看就可以吗?他看到泰山,岂有不爬之理?于是他登上泰山了。“荡胸生曾云”,他说:我就往上爬,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处后,觉得有层层叠叠的云彩在我胸前飘荡。

杜甫说,眼前是“荡胸生曾云”,再往远处看,是“决眦入归鸟”。“眦”是眼角,“决”是张开,你尽量睁大眼睛向远看,看到了什么?看到了飞去的归鸟,一直看到它消逝了踪影。杜牧诗曰:“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登乐游原》)有时候,天并不很蓝,你放眼只见一片苍苍茫茫的天空,这时有一只鸟飞来,然后远远地消逝在天边了。

有人做了考证的功夫,说杜甫的《望岳》到底在哪里作的,是在山底下还是在山上头?我觉得他是在半山腰写的。何以见得?他从没有看见山,说“岱宗夫如何”;然后远看那“齐鲁青未了”;接着再走近一点,便开始爬山了。那么现在到了山顶没有?还没有到。他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讲柳永的《凤归云》那首词,他说:“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

无论“会须”还是“会当”,都是说我一定要怎样做,属于表示将来的形式。所以杜甫可能爬到半山腰,觉得这还不够高,然后才要“凌绝顶”,“凌”就是上去的意思。杜甫说:我一定要爬到最高的山顶上,那时候“一览众山小”――往下一看,所有的山峰都像俯伏在脚下了。

这首诗虽然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内容,也不是杜甫最好的诗,但我们从中仍然可以看到这位诗人的本质。什么本质?他真的向上,真的努力!《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望岳》正体现了中国儒家的这种精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1

站在山的最高顶,看那远山都比它小啊,比喻一个人要瞻高远瞩,看问题才会深远。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会当凌绝顶”表达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慨,使全诗的意境格外雄阔高昂。“一览众山小”则以虚拟笔法,显示诗人高瞻远瞩和俯视一切的雄心。

扩展资料: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

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3-10

\n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018-12-13  树深书馆

  我数次爬过泰山,我这里用了“爬”,大人物登泰山叫“登”,我当时确实可以称做“爬”,到南天门前十八盘那一段时,我确实是手脚并用,爬上去的,这种爬的感觉,在西岳华山也有过,在其他山则没有遇到过,在直觉的真实感觉上,泰山是真的高!

  泰山在五岳里并不是最高的山峰,按照海拔来排,它只能排到第三名,西岳华山和北岳恒山都比它高,但泰山却被人称为“五岳独尊”,原因是两方面的:一个原因是泰山坐落在山东省,泰山平地拔起,相对于山下的平原地貌,相对落差更大,因此显得格外高;第二个原因更重要些,泰山在中国的政治、文化历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源头是它被孔子赞美过(孔子是山东人,所以赞美泰山,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因此格外被尊重,于是它是历朝统治者祭天的场所,据统计,目前山上有古寺庙22处、古遗址97处、历代碑碣819块、摩崖石刻1018处。

  唐诗里跟泰山有关的诗最有名的就是杜甫的《望岳》,这首诗选入了中学课本,是必背诗,少年时人的心理是逆反的,越是让背,就越抵触着不去认真理解它,所以,当时会背,反倒不记得这首诗的好处,今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首诗,全诗如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这首诗的准确时间应当是公元736年,这时,杜甫还年轻,只有24岁,风华正茂,虽然刚刚经历了科举失败,但大志未衰,因此,气魄还是不小的。再加上他的父亲此时还在兖州司马任上,他还基本不为衣食犯愁,于是他在山东境内做了他的人生第二次漫游(第一次是20岁上下去了吴越),游到泰山时,他写了这首诗。

  诗题里说“望”岳,全诗没有用一个望字,只是写了望到的事物。开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上面我们说了,在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夫:读作“fú”,在古代汉语里是语气词,没有实在的意义,就是强调疑问的语气。齐和鲁是春秋战国的两个国家,位置都在现在的山东半岛,两国当时以泰山为界,齐在泰山北,鲁在泰山南,现在我们还用“齐鲁大地”称呼山东;青未了,有两种解释,一是说青山连绵在齐鲁大地,无边无际;一说泰山之高,即使到了齐鲁的边境之外,仍然能够看得到青色的山顶。两句连起来的意思就是:泰山美景怎么样呢?它又高又广,走出齐鲁,青青山色仍然历历在目。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一般指大自然的力量,对一个人来说,是命运的安排。钟:聚集的意思。神秀:指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阴阳两字,在地理界意义上,可以用来分别南北,一般太阳照到的一面就称“阳”,太阳照不到的一面就称“阴”,那么,对于山来说,它凸出地表,山的南面被太阳照到,因此山之阳指山的南面,山之北指山的北面;河流凹于地表,因此,河流的北岸太阳可以照到,称水之阳,河流的南岸太阳照不到,称水之阴,所以用山和水来分别的阴阳是有差别的,总之,这两句连起来的意思就是:神奇的大自然,汇集了千种美景于泰山,泰山南北由此分割出来了黄昏与清晨。如果你在泰山看过日出,那么一定会对这一句诗有真心体会。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荡胸:指心胸摇荡。曾:同“层”有很多版本就只接写作层,就是重叠的意思。决眦:眦(zì):指眼角。决眦,指眼角(几乎)要裂开。那么合在一起就是:山中的层层白云,荡涤着我的胸中丘壑;翩翩飞鸟,飞入我的的眼界范围。我们登上高山之巅,远望着层层白云就在腰间,自然会觉得心胸开阔,而天边的飞鸟,也常常需要我们睁大了眼睛才能看清,只是杜甫用精准的语句表达了出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谓的会当,是终当,定要的意思。凌指的是登上。凌绝顶,就是登上山的最高峰的意思。小,指“认为……小,以……小”的意思,前面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登东山之后,认为鲁国就变小了,登了泰山之后,天下也变小了的意思。诗人说,我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变小。这两句是这首诗里最有名的句子,诗人已经不甘心于只是望岳了,他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这句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泰山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同时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和气魄。

  通常我们提到杜甫的《望岳》,就是指的这一首望泰山的“望岳”,其实杜甫还写过另外两首,只是写作的地点不同,中年时在华山写过一首,老年又在衡山写过一首,三首境界各异,唯有东岳泰山这一首脍炙人口,是因为它的气魄宏大,青年地杜甫虽科考落榜,但并未灰心,他心里装的仍然是家国天下,他仍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杜甫是唐诗的集大成者,他之所以能够集大成,首先就是由于他具有集大成的胸襟和容量,这使他能够兼采古人和今人的长处,“对各种诗体融会运用,千汇万状,无所不工”,当然,还有他在修养和人格上也达成了集大成的境界,或许这正是杜甫最终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一个伟大诗人,在他的青年时代就已经注定了。杜甫,早在他二十多岁的这一年,就已经踏上了他的伟大诗人人生之途。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20-05-26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诗句出自杜甫《望岳》。表达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慨。

全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文解释】

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5-25
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为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该句出自唐代杜甫的作品《望岳》。

《望岳》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扩展资料

《望岳》这首诗写得气魄雄浑,语言峭拔,笔调高昂,语句凝练,生动地表现了杜甫的博大胸怀及雄伟抱负,在古代众多山水诗中闪耀着奇丽的光彩。下面是《望岳》的诗歌赏析:

杜甫的《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真是传神。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却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决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思是“一定要”。我们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岳指高山,在这首诗中特别指的是泰山。中国有所谓的“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岱宗夫如何?”“岱宗”指的就是泰山。因为它曾得到孔子的赞美,所以被奉为众山的一个宗主、领袖。“岱宗”即泰山的尊称。“夫”是语助词,没有什么重要的意思。好像我们现在说“那就这样好了”,这样就这样,“那”是加上去的一个字。“夫如何”是说:那怎么样?表示一种说话的口气。

以前说过赋、比、兴三种表现方式,比兴用形象来打动人,给人以直接的感动;赋是直接写,要看你说话的口气。杜甫生在河南,他总听人家说泰山如何如何,尤其念《论语》,知道孔子曾经“登泰山而小天下”,所以对泰山特别神往,而今天他果然来了。他说:“岱宗夫如何?”你看他的口气,泰山还没有出现呢,他期待的感情就写出来了。

接着他说:“齐鲁青未了。”春秋战国的时候有很多诸侯国,齐是一个,鲁是另外一个。泰山虽然没有黄山那么漂亮,可绵延得很远,杜甫说:那一片绵延的青苍的山色,一直经过齐、鲁两国的边界,都看不到尽头。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头两句,不但有气象,而且有感情,杜甫那时还没有看过别的山,他觉得泰山很了不起,所以说:“造化钟神秀。”中国人所说的“造化”与基督教所说的“造物主”差不多,指创造天地宇宙的那个神灵;

“钟”,我们常说一个人情有独钟,“钟”是把感情的重点放在什么地方;“钟神秀”者,是说天生来的,不是人所能做成的,是与天地精神合而为一的那种秀美。杜甫说:泰山这么美丽这么广远,好像是造化情有独钟,把天地之间的灵秀之气都给泰山了。

他从还没有看见泰山时那种期待的感情写起,然后一步一步越写越近,到“造化钟神秀”一句还只是一个整体的印象,到“阴阳割昏晓”就走得更近了,这一句他写的是泰山之高。如果你写山高,你说山很高,这太概念化了。究竟怎么个高法?“阴阳割昏晓”。我们中国人喜欢说阴阳,什么是阴阳呢?如果用阴阳来说山水,山的北面背着太阳叫阴,山的南面向着太阳叫阳;而水正好相反,水的北面是阳,南面是阴。

“昏晓”,昏是说昏暗,晓是说天亮了。他在“阴阳”和“昏晓”之间用了一个“割”字,所以有人赞美杜甫用字真是“坚而难移”,他往往能找到最鲜明最恰当最有力量的一个字,用在那里你决不能给他改动。他说泰山那么高,有时候太阳出来,山那边已经很高了,可这边还很昏暗呢。一明一暗,中间好像被一刀切开了。

现在看见了泰山,看见以后你光在那里远远地看看就可以吗?他看到泰山,岂有不爬之理?于是他登上泰山了。“荡胸生曾云”,他说:我就往上爬,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处后,觉得有层层叠叠的云彩在我胸前飘荡。

杜甫说,眼前是“荡胸生曾云”,再往远处看,是“决眦入归鸟”。“眦”是眼角,“决”是张开,你尽量睁大眼睛向远看,看到了什么?看到了飞去的归鸟,一直看到它消逝了踪影。杜牧诗曰:“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登乐游原》)有时候,天并不很蓝,你放眼只见一片苍苍茫茫的天空,这时有一只鸟飞来,然后远远地消逝在天边了。

有人做了考证的功夫,说杜甫的《望岳》到底在哪里作的,是在山底下还是在山上头?我觉得他是在半山腰写的。何以见得?他从没有看见山,说“岱宗夫如何”;然后远看那“齐鲁青未了”;接着再走近一点,便开始爬山了。那么现在到了山顶没有?还没有到。他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讲柳永的《凤归云》那首词,他说:“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

无论“会须”还是“会当”,都是说我一定要怎样做,属于表示将来的形式。所以杜甫可能爬到半山腰,觉得这还不够高,然后才要“凌绝顶”,“凌”就是上去的意思。杜甫说:我一定要爬到最高的山顶上,那时候“一览众山小”――往下一看,所有的山峰都像俯伏在脚下了。

这首诗虽然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内容,也不是杜甫最好的诗,但我们从中仍然可以看到这位诗人的本质。什么本质?他真的向上,真的努力!《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望岳》正体现了中国儒家的这种精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