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始于那个朝代?为什么叫客家土楼?

近日去了福建,看到了永定土楼建筑,很多疑问,先就问问上面的问题吧!

福建土楼始于宋元时期,因为福建土楼是客家人聚族而居,并用夯土墙承重的大型群体楼房住宅,所以又叫客家土楼

福建土楼介绍:

福建土楼主要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龙岩市、泉州市境内,包括南靖土楼、永定土楼、华安土楼、平和土楼、诏安土楼、泉州土楼等土楼群。现存的圆楼、方楼、五角楼、八角楼、吊脚楼等各式土楼有30多种23000多座。

福建土楼起源于唐朝陈元光开漳时的兵营、城堡和山寨,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是闽南地区自唐以来“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 福建土楼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经烧焙的土并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

扩展资料:

福建土楼的发展历史:

宋元时期(11世纪~13世纪),是福建土楼的形成阶段。早期土楼规模较小,结构较简单,大多没有石砌墙基,装饰也较粗糙,形式基本为正方形、长方形。关于最古老的土楼,最早记载“土楼”的文献是《重修虔台志》。

明代(14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居民愈益重视教育,置学馆,设书院,劝民入学,渐成风气。通过科举致仕不断涌现。这些发迹官宦之家,大兴土木,按中原通都大邑的建筑规制兴建土楼,建筑形式渐趋考究,功能也向多样化发展。

清代、民国(17世纪中叶~20世纪上半叶)时期,闽南地区条丝烟、茶叶等加工业蓬勃兴起,销往全国及东南亚各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生态环境认识的提高,居民对住宅的要求更加迫切,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增长,为维护家族的共同利益,势必建造更大规模的楼房,

让众多的宗亲几十人或几百人聚族而居。以适应家族的兴旺,居住的安全。于是便建造了殿堂式的土围楼以及方形、圆形等丰富多姿的土楼。其特点为规模宏大、类型多样等。在晚期,外来文化影响在部分土楼的建造中并得到了一定的反映。

20世纪50年代以后,该地居民仍大量建造土楼,一直延续现在。这时期,土楼建筑比较注重实用性,结构简练,缺少华丽的装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福建土楼 (福建省土楼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哥是不折不扣的土楼人,福建土楼,故里南靖。

让我跟你讲土楼的由来吧。

土楼的历史由来是这样的,唐朝时候,开漳圣王陈元光开拓了福建南部地区,但是由于当时土匪和海盗很多,后面陈元光让当地百姓仿照他兵营和山寨的形式,用红土松木之类做材料,做成百姓可以居住在一起抗敌的民间城堡,所以后面才有土楼的建筑,起初包括闽南闽西一带都是很多土楼的,比如在漳州市漳浦县绥安镇的一德楼和锦江楼,还有泉州南安的花岗岩和泥土混合建造的土楼,后面逐渐遗留的福建闽西南一带,包括漳州市的南靖县和华安县、龙岩市的永定县。

看土楼就是看古人的智慧,为古人的智慧而震撼,为暂别整日忙碌的城市生活而来回归优美的田园风光所感叹,为寻找往昔农家生活的记忆所嘘唏。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2-09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究其历史根源:首先客家人从中原迁徙而来的,所以叫客家土楼。
先就回答你问的问题吧!
第3个回答  2022-05-20
福建土楼始于宋元时期,因为福建土楼是客家人聚族而居,并用夯土墙承重的大型群体楼房住宅,所以又叫客家土楼。福建土楼介绍:福建土楼主要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龙岩市、泉州市境内,包括南靖土楼、永定土楼、华安土楼、平和土楼、诏安土楼、泉州土楼等土楼群。现存的圆楼、方楼、五角楼、八角楼、吊脚楼等各式土楼有30多种23000多座。福建土楼起源于唐朝陈元光开漳时的兵营、城堡和山寨,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是闽南地区自唐以来“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 福建土楼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经烧焙的土并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
扩展资料:福建土楼的发展历史:宋元时期(11世纪~13世纪),是福建土楼的形成阶段。早期土楼规模较小,结构较简单,大多没有石砌墙基,装饰也较粗糙,形式基本为正方形、长方形。关于最古老的土楼,最早记载“土楼”的文献是《重修虔台志》。明代(14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居民愈益重视教育,置学馆,设书院,劝民入学,渐成风气。通过科举致仕不断涌现。这些发迹官宦之家,大兴土木,按中原通都大邑的建筑规制兴建土楼,建筑形式渐趋考究,功能也向多样化发展。清代、民国(17世纪中叶~20世纪上半叶)时期,闽南地区条丝烟、茶叶等加工业蓬勃兴起,销往全国及东南亚各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生态环境认识的提高,居民对住宅的要求更加迫切,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增长,为维护家族的共同利益,势必建造更大规模的楼房,让众多的宗亲几十人或几百人聚族而居。以适应家族的兴旺,居住的安全。于是便建造了殿堂式的土围楼以及方形、圆形等丰富多姿的土楼。其特点为规模宏大、类型多样等。在晚期,外来文化影响在部分土楼的建造中并得到了一定的反映。20世纪50年代以后,该地居民仍大量建造土楼,一直延续现在。这时期,土楼建筑比较注重实用性,结构简练,缺少华丽的装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3-28
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晋代开始,北方战祸频频,天灾肆虐,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幕。随着人口的增多,明清以后迁徙的人没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客居他乡的迁徙者最后定居于中国东南沿海,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出于抵挡山林野兽、匪患的需求,人们建立了土楼建筑来聚居。客居他乡因此称客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