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奔小康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如题所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012年提出的。
20世纪70年底末80年代初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生活的界定,类似于国际上通用的生活质量的涵义,包括:
1.物质生活状况——食品、衣着、住房、交通等物质条件;
2.生活环境状况——包括空气、交通、水质、绿化等方面;
3.社会环境状况——包括社会秩序、生活安全感、社会道德风尚等内容。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把小康社会界定为两个方面:
其一是小康的社会属性方面,即“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
其二是小康的实现水平方面,它“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拓展资料:
小康即“中产”,或中等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指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且中等层次的“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较好满足,但达不到追求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的人;由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且大部分人的财富是以家庭为单元拥有的,所以小康(或中产)也称“中产家庭”。
小康(或中产),大多从事脑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一般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追求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一般也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支配权。同时,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换言之,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的中间水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09
邓小平同志执政期间提出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