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文学作品中的宗教精神

如题所述

“宗教精神”这一概念是史铁生思想体系里的一个引人注目的闪光点,是他唯一自觉借用宗教一词来叙述自己思想的概念。那么史铁生所说的宗教精神的涵义是什么呢?史铁生有一次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说过这样一段话:“说到宗教很多人会想到由愚昧无知而对某个事物的盲目崇拜,甚至想到迷信。所以我用宗教精神与它区分。宗教精神是清醒时依然保存的坚定信念,是人类知其不可为而决不放弃的理想,它根源于对人的本源的向往,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感悟,所以我说它是美的层面的。这样它能使人在知道自己生存的困境与局限之后,依然不厌弃这个存在,依然不失信心和热情、敬畏与骄傲。”这是史铁生对“宗教精神”所做的相对完整的表述,基本概括了他在其它场合对同一概念所做的解释。
  史铁生赋予宗教精神的涵义,其实是对人的理性、人的精神的赞歌,对人的意志的力量的赞歌。在宗教那里,人生的信念来自于神,史铁生的宗教精神中也有一个“神”,但这个“神”不是别的,正是人自身,是人的精神。关于这一点,史铁生不止一次作过说明:“什么是神?其实,就是人自己的精神。”“有一天我认识了一个神,他有一个更为具体的名字——精神。在科学的迷茫之处,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惟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其根本要旨都在于对人的精神的拯救,是靠神对人的拯救,是“他救”;宗教精神也是对人的精神的拯救,但,是人依靠自己的精神力量对自我的拯救,是“自救”。这是宗教精神与宗教的最根本的区别。罗素说过,现在人们常把那种深入探究人类命运问题,渴望减轻人类苦难,并且恳切希望将来会实现人类美好前景的人,说成具有宗教观点,尽管他也许并不接受传统的基督教。史铁生的创作正努力进行这样的探究,充满了这样的渴望,他作品中包蕴的宗教精神就是明证。他的作品中有对自然的敬畏,有对苦难的理解和关照,有真诚的忏悔,有悲悯的人间情怀等等,这些思想与宗教思想又有相通之处,当然同中又有不同。宗教的悲悯在精神价值上体现为一种至善,但在现实层面却显得无力无用。史铁生的“悲悯”保留了至善的精神价值,又主张在俗界的法场上坚决地处死恶人;在凭吊战场的时候,我们可以既向牺牲的英雄默哀,也可以向战死的罪人默哀,但在现实的战场上,则必须用铁的意志消灭恶人。史铁生的博大爱心和深重悲悯架设在神界和俗界两个层面上,即所谓的宗教精神。
  史铁生作品中体现的宗教精神不是对神的信仰和死心塌地的追随,而是人的精神发展和人文精神的高扬。他把生存的意义追问到终极,眼看就要出现空白,可他这时候用爱来担当现实的艰难,用忏悔来解救困惑的灵魂,用自我救赎来唤醒迷途的人们,用悲悯和宽恕来包容罪恶的生灵。让智力的局限由悟性来补充。科学和哲学的局限由宗教精神来补充。真正的宗教精神绝不是迷信。史铁生认为文学就是宗教精神的文字体现。宗教精神和文学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相通相融的。这可以看作史铁生宗教精神的实质。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史铁生的“神性”信仰来更好的把握这一实质。
  史铁生因为对上帝,对命运的冥想和叩问,使其作品具有了一种神圣的价值诉求。于是“神性”成了史铁生一个抹不去的徽记。谈到史铁生的“神性”写作,必须联系当代另两位“神性”作家,北村和张承志。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比较中去更好的理解史铁生的“神性”信仰。史铁生一方面感知敬畏“苦弱的”“充满大爱的”上帝,另一方面,他对“神性”的理性追问从未停止过。因此史铁生的“神性”信仰具有矛盾两重性。与史铁生不同,在北村、张承志叙事中充满着对信仰地坚定表达,他们根本不追问神性存在的根据是什么,是否真的存在。只是一再强调:“我首先已经信了,这就够了;我信,这就是一切。”首先他们以现实中自我的虔诚投入来表现其对信仰的坚信和对“神性”的坚守。比如北村,他在多处明确表示,皈依基督成为其生命历程中的最重要事件。而张承志则一再强调自己文学的最高成就,乃是作为哲合忍耶信仰之集中表述的《心灵史》。并且声明与哲合忍耶相遇对他而言具有非凡的意义。这样一种个体在现实中的信仰抉择也必然体现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北村通过“沉沦与拯救”模式的反复叙述与渲染来充分展现神圣信仰的巨大威力和自己的笃信,不管是《张生的婚姻》中的张生,《孙权的故事》中的孙权,还是《施泩的河》中的刘浪等等都先是在恶的泥沼中沉沦,最后幸遇“神圣的救恩”。而张承志在《心灵史》中,极力渲染屠戮摧残与贫瘠困厄,其实也是在强调神圣信仰的必要性和不可怀疑性。与他们相比,史铁生在坚守“神性”信仰的同时,清醒的理性怀疑也从未消失过。它们时而纠缠不清,时而交错前行。理性追问与“神性”诉求使他的信仰呈现出复杂之态。一方面是生之苦痛,存在之艰难都需要一种信仰来支撑;但另一方面,这种信仰又经不住推敲,理性的怀疑常使它显现出虚妄色彩。这样一种矛盾存于他以后的许多小说之中。这种两难在史铁生的叙事方式中也展露无遗。他的叙事方式有人把它概括为“在迷宫中寻找”。”这种茫然与矛盾在史铁生的叙事中就呈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
  史铁生把怀疑与信仰交揉在一起,把追问与祈祷合为一处。怀疑无法动摇信仰,信仰却因怀疑而更加坚定。看透生活再热爱生活,这是一种理想主义,一种过程论意义上的理想主义,宗教精神恰恰与这种理想主义相吻合。总之,史铁生的宗教精神和文学艺术有很大相通之处,都是对人类生存境遇的关怀,都是对现实存在的超越,都是人间爱的精神的展示,是最后的理想主义,是最广泛意义的人文精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27
史铁生是为数不多的纯文学作家 之一, 自 20世纪 80年代初踏入文坛后便以其作品 对人之存在的深层思考、 对人的困境的深切关注而 蜚声海外, 其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丰厚的哲学内涵日 益引起文学研究者的重视。 从 21岁开始, 史铁生便身处人生的困境, 这使 他产生了要在自己的生命中发现某些值得活下去的 意义的强烈的感情需要, 正如他自己所说, 创作 就 是要为生存找一个至一万个精神上的理由, 以便生 活不只是一个生物过程, 更是一个充实、 旺盛、 快乐 和镇静的精神过程 。这促使他对生命的意义、 对存在的不断发问。这种发问构成了他写作的源头 和方向, 从而使他成为中国当代最具有自发的哲学 气质的小说家, 他的这种文学方式的哲学思考, 是从 他苦难的命运中自然生长出来的, 在对人生深刻的 体悟中, 他看到了人生的盲目性、 荒诞性, 以及人自 身对科学和宇宙认识的局限性, 于是在他的思想体 系中就产生了 宗教精神 这个概念。史铁生认为 宗教和宗教精神是有显著区别的: 宗教是人们面对 不知 时对不相干事物的盲目崇拜, 而宗教精神是 清醒时依然保存的坚定信念, 是人类知其不可为而 决不放弃的理想, 它根源于人对本原的向往, 对生命 价值的深刻感悟。 佛学思想也是构成史铁生 宗教精神 的内容 之一。史铁生说, 他并不曾皈依什么, 也没有大彻大 悟, 虽然看过佛、 道方面的书籍, 却并没有专门的研 究, 只是就人们对它们的一般理解有着自己的看法 罢了。在他的心目中, 佛 不 是一个名词, 而是一 个动词, 是一个永远达不到因而永远存在的精神之域, 是一种感召、 一种向往, 只存在于人追求它的信 念中。 一般认为, 在 20世纪的文学史上, 很少有纯粹 意义上的宗教性文学作品, 但在鲁迅、 周作人、 废名、 郁达夫等作家的作品中, 却都蕴含着浓厚的佛学色 彩。中国知识分子在与佛教的密切接触中都始终保 持着一种 智信 而非迷信的传统, 在 信 与 疑 之间始终保持着应有的张力, 一方面是对缥缈遥远 而无比美好的彼岸世界的质疑, 但另一方面, 对人生 存的根本意义, 也就是对形而上的终极关怀的探求, 又使他们在心理上依恋这些使人淡定从容、 得失无 住于心的佛学理论。作为当代作家的史铁生, 也应 在此之列。因为 佛教是一种人文思想, 是 一种主 体性的哲学。它着重从人出发, 以人为考察对象, 它 关注人的生命、 心灵、 意义和终极归宿, 关注超越生 命的终极意义 ! ! ! 解脱生死痛苦的人生最高理想境 界的实现 。这和史铁生从终极视域对人生意义 的探求是有很多的相通之处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追加下分撒
第2个回答  2011-12-28
禅学! 但是表现的不多 大多是自己悟的一些东西!
第3个回答  2011-12-27
史铁生的宗教精神主要体现在佛学方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