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中名词解释“模糊效应”,谁能帮个忙?

如题所述

模糊效应,是梗塞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病理改变,一般出现于梗塞后2-3周,由于梗塞坏死区出现吞噬细胞,胶质细胞成分,脑水肿消失所致,CT可呈等或低密度,增强扫描可强化,强化最早发生时间为3天,最长可达6周,而在2-3周发生率最高,可达90%。

大多数脑梗病例在发病24小时后CT可显示均匀片状的低密度梗死灶,但在模糊效应下,CT难以分辨梗死病灶。


扩展资料

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实质上是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的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过程。

由于脑动脉有一定程度的自我代偿功能,因而在长期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并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出现。但脑组织本身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供应血流中断的4-6分钟内其即可发生不可逆性损伤。

故脑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可分为以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为主的脑动脉病变期和脑动脉内血栓形成伴有脑组织缺血坏死的脑组织损伤期。

急性脑梗死的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在发生不可逆的梗死脑组织的周围往往存在处于缺血状态但尚未完全梗死的脑区域(即缺血半暗带)。挽救这些缺血半暗带是急诊溶栓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脑梗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模糊效应期”是指梗塞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病理改变,一般出现于梗塞后2-3周,由于梗塞坏死区出现吞噬细胞,胶质细胞成分,脑水肿消失所致,CT可呈等或低密度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