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量的改变及调节机制

如题所述

大量饮清水后,血液稀释,晶体渗透压降低,兴奋传至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晶体渗透压感受器,使垂体分泌抗利尿素分泌减少,肾对水的重吸收减少,结果排出大量低渗尿,将体内多余的水排出体外.
长时间不饮水,血液变浓,晶体渗透压上升,刺激血浆晶体渗透压感受器,使兴奋传至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晶体渗透压感受器,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多,促使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多,尿量减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05
抗利尿激素,也称血管升压素(vp),是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合成的肽类激素。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主要是提高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发挥抗利尿作用。此外,抗利尿激素也能增加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及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提高髓质组织间液的渗透浓度,为尿液浓缩创造条件。
调节抗利尿激素分泌的主要因素是血浆晶体渗透压和循环血量。当机体大量出汗、严重呕吐或腹泻导致失水时,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对渗透压感受的刺激增强,可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使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明显增加,导致尿液浓缩和尿量减少。反之,大量饮清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则抗利尿激素合成、分泌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引起尿液稀释,尿量增多。这种由于大量饮清水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
当循环血量过多时,可刺激左心房和胸腔大静脉的容量感受器(心肺感受器),反射性的抑制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释放抗利尿激素,水重吸收减少,引起尿量增多,使循环血量得以恢复。此外,动脉血压升高,可通过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地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心房钠尿肽可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