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四句,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请通俗地解释下。

如题所述

这几句话的大概表达的思想就是,人的本心天生就是善良的,当你在意念发动之时,因为有私欲的关系会产生善或恶的想法。所谓的良知是即是本心,是知善知恶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是非之心。做善事,去除恶的想法就是格物,也就是正心,恢复自己本心原来的面貌,不被恶念所遮蔽。在王阳明看来,格物致知,就是通过格物的方法来致良知,格物就是不断的内省,让被遮蔽的本心重新显露出来,恢复本性至善的初始状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26
这里的心,指的是意识的判断,是动作过程,也就是说由于心的意识思维过程而认识和理解了世界万物。
善或者恶,只是我们参与或者给予了行为目的后的结果,因此从其本身来说,并不真正具有善和恶的区分,是本来清净自然的浑然之物。
而有善意恶意的思维,是这些思维活动的过程。所谓意之动,就是这个意思,善或者恶,都是心意的作用。
而知道善和恶的区分,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这就是所谓“良知”,也就是正确的认识、正确的思维方向。
为善,目的是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这个行为则是从种种学习、分析、认知的过程中逐渐学习掌握和总结出来的,正确的行为、思维都是有其来由和产生的基础的,因此儒家心学强调格物致知,一个能治国平天下的人,必须要对社会各种事物和现象都能有亲身实践和体验的过程。
第2个回答  2011-12-26
第一句:心无善恶之分,心就是本原,完全没有所谓的善恶。
第二句:心有善恶之分了,是因为人的心动了。
第三句:区分善恶是人有了观念了,有了良知是懂得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第四句:修习善除去恶就是格物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3个回答  2011-12-26
没有一点恶的善(纯真的善)是心的本体,动了意念就有善恶之分。良知能分辨善恶,在实践上就是做善事不作恶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1-12-26
这里的心,指的是意识的判断,是动作过程,也就是说由于心的意识思维过程而认识和理解了世界万物。
善或者恶,只是我们参与或者给予了行为目的后的结果,因此从其本身来说,并不真正具有善和恶的区分,是本来清净自然的浑然之物。
而有善意恶意的思维,是这些思维活动的过程。所谓意之动,就是这个意思,善或者恶,都是心意的作用。
而知道善和恶的区分,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这就是所谓“良知”,也就是正确的认识、正确的思维方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