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文概要
庾信(513-581),字子山,世号庾开府。庾信早年为“宫体”和“徐庾体”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文“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庾信奉命出使西魏,自此羁留北国,再也未能南归。这段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得庾信后期的作品较前期更为成熟深刻,且“常有乡关之思”。关于庾信的后期创作,学界多认为是融合了南北两朝主题的文学风格而形成的,兼南北之长,集六朝之大成,启唐之先鞭。庾信的诗赋文章在当时的北方文坛是非常流行,而后来的诗人尤其是唐代诗人,皆受庾信作品之沾溉。
历来有关于庾信的研究,主要以论述《哀江南赋》、《拟咏怀二十七首》等为代表的庾信的“文”的作品(即纯文学)居多,关于庾信“笔”的作品(即杂文学、应用文学)的专门论述较少。所以本研究计画试图着眼于庾信的“笔”的文学,对庾信创作的包括启、书、铭、讃、连珠、碑志在内的所有“笔”的文学进行系统分析,并把“文”与“笔”的创作联系起来,结合六朝的文学传统和庾信入北之后的创作环境,分析庾信对各种文体的继承、发展和变革,以及庾信在创作中“纳笔为文”的倾向,并从庾信整个文笔的创作来看他对南北朝文风融合的贡献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在本研究计划的绪论部分,笔者想分析六朝文学传统对庾信“笔”的文学的影响。首先在六朝兴起的关于“文笔之辨”的争论以及文体的划分观念之语境下,结合六朝尚文采的文风和庾信笔的作品分析庾信创作中文体形式的普遍骈化以及“纳笔为文”的倾向。
在第一部分的研究中,笔者想在六朝文学传统中观照庾信的连珠作品。陆机发展并完善了连珠的内容和形式,庾信的四十四首连珠作品虽言简意赅,但不失连珠“微言大义”的本真。虽然在格式上还是遵守“臣闻……是以……”的体式,但是因为内容尽言南朝粱兴废之事,多为遣志抒怀的作品,使连珠从说理向抒情发展,造成一种新式的连珠变格,而这种变化也跟当时的时代风气尤其是南朝的文风相吻合。以庾信为代表的六朝后期作家充分发展了连珠的别格,提高了连珠的文学性,但是也使其越来越向骈文演变,所以连珠后来有沦为骈文“草稿”之虞,使得连珠这种文体的独特性也逐渐模糊。几种文体的趋同性,在六朝体现的尤为明显,这种现像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第二部分,笔者想研究庾信的启、书和铭文。
关于庾信的铭文,首先笔者准备考证庾信铭文的创作时间以及其他人铭文误入庾信集子的问题。其次是要重点关注庾信自己提出的“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的抒情主张在他铭文中的体现以及庾信及其同代人铭文所体现出的骈赋体的倾向。
庾信所着启文,多是赵王宇文招和滕王宇文逌等赏赐庾信物什之后,庾信写的答谢短章。所以笔者们可以通过庾信的启文分析出庾信所在文学集团的交往、创作情况,以及文学功能社会化的问题。
关于启的研究,笔者认为还有三个方面值得深一步挖掘:其一,日本学者矢嵨美都子曾《庾信研究》中提到庾信入北之后的“耻意识”,笔者想重点关注在庾信答谢滕王和赵王启文的背后,这种“耻意识”的贯穿。其二,是庾信将启的雅化过程,即赋予其文学性的尝试。将其作为社会交往的一种方式,并将日常生活加以文雅化。其三,是从历史和文学背景来看,庾信与赵王和滕王等人之间的文学交往对于促使其文风的改变以及南北文风的融合的影响。
感谢大侠,再麻烦一下嘛~
第三部分,笔者准备研究庾信的碑志文学。
笔者将重点关注在南朝碑诔文走向衰落的背景下北朝碑志文学的兴盛,以及庾信后期包括碑志文在内的“笔”的文体创作过程中形式化和模式化的问题,并将庾信的创作与北朝同期文人作对比,作为研究的切入点。
第3部分、筆者は研究のユイの手紙の碑に彫りつけた記事の文学を用意します。
筆者は重点的に南朝の碑誄文の没落に向かう背景の下で北朝の碑に彫りつけた記事の文学の栄えていることに関心を持って、およびユイは後期に碑に彫りつけた記事の文を含める“ペン”の文体が過程で形式化とパターン化の問題を創作することを信じて、そしてユイの手紙の作品と北朝の同時期の文人を敵対して比べて、研究の突入地点にしま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