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复习资料

如题所述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
一、句子成分
1、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例如: (1)中国人民志气高。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例如: (1)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2)树叶黄了。 (3)小王今年十六岁。 (4)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5)明天星期日。 (6)什么书他都看。
3、宾语 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例如: (1)什么叫信息? (2)门口围着一群看热闹的。 (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4、定语 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 (2)(三杯)美洒敬亲人。 (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4)(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5、状语 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例如: (1)他[已经]走了。 (2)咱们[北京]见。 (3)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4)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高速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6.补语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例如: (1)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2)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得〈多〉。 (3)他生〈于1918年〉。 (4)他坐〈在桌子旁〉。 (5)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象要流下来似的〉。
二、实词与虚词
1. 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下边划线的词分别表示不同人或事物的名称。 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 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表示人名的如“孔子”“闰土”“父亲”;表示处所的如“三味书屋”;表示时间的如“正午”“晚上”;表示方位的如“中间”“下面”;表示事物的如“梅花鹿” “匾”“画”“古树”“牌位”;表示抽象概念的如“方法”。
2. 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下边划线的词分别表示不同的意义。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 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表示动作行为的如“穿”“跳”“爬”“走”“纪念”“责备”;表示存在变化的如“有”“增加”“缩小”;表示心理活动的如“想”“懊悔”;表示可能、意愿的如“应该”;表示趋向的如“下去”“上去”;表示判断的如“是”。
3. 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下边划线的词都是形容词。 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表示形状的如“小”(另外如“大”“高”“圆”等);表示性质的如“镇定”“勇敢”“乐观”;表示状态的如“朦胧”“橘红”“远”等。 形容词常用来修饰名词。恰当使用形容词,能把人或事物写得具体、生动。
4. 代词 注意下边句子中加线的词。 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 不少的人……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 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我以为30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 上面句子里加线的词都是起指代作用的,称为代词。代词包括: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如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自己、人家;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如谁、什么、怎样、哪、哪里;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如这、那、这里、那里、这么、那么、每、各。使用人称代词,要注意“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指男女兼有。还要注意“我们”和“咱们”用法的区别。“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也可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
5. 数量词 一座30里高的瑶山。 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 拿出仅有的一点米。 一尺多宽。 第一座难走的山。 五、八军团。 歇了一下。 上面加点的词都是表示数目的,叫数词。在数词中,有的表示确数,如一、二、 百、千;有的表示概数,如几、些、多数、少数;有的表示序数,前头要加上表示 次第的“第、初、老”等等,如第一、初五、老三。 上面加—的词,都是表示单位的量词。有的表示事物的单位;有的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前者较多,有表示个体的,如只、个、台、枝、条;有表示集体的,如双、副、对、类、帮;有表示不定量的,如些、点;有表示度量衡的,如丈、尺、里、亩。后者较少,如次、回、下、趟、遍、阵、场、遭、番。 数词和量词常常连用,构成数量词。表示事物单位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前边,如一本书;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数量词常用在动词后边,如去一次。
6. 副词、连词 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常用的副词如:很、更、最、非常、都、只、才、就、已经、刚刚、立刻、忽然、渐渐、终于、不、没、大概、简直,等。 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如课文里的句子:“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里连用了“仿佛”“已经”“满”三个副词,修饰表示判断的动词“是”。“仿佛”表示情势,好像、似乎的意思;“已经”表示完成;“满”表示程度深。这句话,从闻到花的甜味联想到果实累累,用虚写开拓了诱人的丰收美景。如果不用这几个副词,句子变成“树上是桃儿、杏儿、梨儿”,就不符合实际,也没有丰富想象的意味了。
注意下边句子里加线的词。
1.这篇散文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2.欣赏大自然或者读写景抒情的文章,都可以受到美的熏陶。
3.只要反复诵读,就可以把课文背熟。 第1句“和”连接“希望”“力量”,表示并列关系;第2句“或者”连接“欣赏大自然”“读写景抒情的文章”,表示选择关系;第3句“只要”表示条件,和副词“就”配合使用。这些起连接作用的词,叫做连词。常见的连词还有:同、跟、而、并且、而且、虽然、但是、如果、只有因为、所以,等。
7. 介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一介词 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例如: (1)从第一组(开始值日)(表起止)
(2)往北(走)(表方向)
(3)沿着河边(跑步)(表处所)
(4)从早到晚(不闲着)(表时间)
(5)给病人(送药)(表对象)
(6)依照他的样子(做)(表方式)
(7)由于着凉(他病倒了)(表原因)
(8)为“四个现代化”(而奋斗)(表目的)
(9)比前几天(热多了)(表比较) 常用介词及其用法:(顺口溜) 自、从、以、当、为、按照, 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 修饰“动”“形”要记牢。
二助词 助词是没有独立性,意义最不实在的虚词。
助词可分为三类: 结构助词:的、得等,其中“的”表示两部分之间的修饰关系,“得”表示补充关系。
例如:光辉的历程(“光辉”修饰“历程”) 慢慢的走(“慢慢”限制“走”) 跳得高(“高”补充修饰“跳”)
动态助词:着、了、过,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其中“着”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中;“了”表示已经完成;“过”表示曾经发生过。 例如:他走了(表示他已经离开这里) 他走着(表示正在走) 他来过(表示曾经来这里,现在却不在) 语气助词:的、了、吗、吧、呢、啊、呀,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都用在句子末尾。
例如:他会的。(表示肯定的语气) 他赢了。(表示确定的语气) 你冷吗?(表示疑问的语气) 你去吧。(表示祈使的语气) 多美啊!(表示感叹的语气) 三叹词 叹词是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叹词一般都是单用,位置比较灵活,可以在句前,也可以在句中或句末,语句的意思不变。 例如:喂,你听见了没有?(在句前) 你,喂,听见了没有?(在句中) 你听见了没有?喂!(在句末) 四拟声词 拟声词是摹拟声音的词。如:嘭、哗啦、哐啷、叮当、轰隆隆等。
三、短语 (一).并列短语 词和词之间没有轻重主次之分,彼此地位平等。
1.类型:
1)名+名文化教育今天或明天(名词短语)
2)动+动调查研究愿意并实行(动词短语)
3)形+形光辉灿烂庄严肃穆(形容词短语)
4)代+代我和他这样那样(名词短语)
5)数量+数量四面八方千秋万代三斤五两(名词短语)
2.并列短语一般前后可以互换位置,如:工厂、农村,我、你、他。 但有些并列短语是不能前后颠倒位置的,因为它有一定次序。
时间顺序:春、夏、秋、冬 大小顺序:省、市、县
年龄顺序:老、中、青
逻辑顺序:
继承和发展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 语言习惯:男女老少金银铜铁油烟酱醋
1.并列短语一般要求词性相同,但个别也有不同。 如:姐姐和我(名词+代词)勤劳、勇敢、不怕苦(形+形+代) (二)、偏正短语 前偏后正:“偏”修饰、限制“正”。 1)定+中(名、代),如:(祖国)大地(一朵)茶花(前进)的步伐
2)状+中(动、形),如:[很]好看[独立]思考[慢慢]地走旧语法:“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 新语法:统一为“的”。
(三)、动宾短语 动宾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关涉与被关涉的关系。动词+宾语 宾语是回答动词“谁”、“什么”、“哪儿”的。 如:消灭敌人、放下包袱、丢下它、发展生产、进行斗争、骗取信任、恢复平静、爱热闹、下决心、有幽默感、像珍珠
(四)、动补短语 动+补。动补短语中的补语不能回答动词“谁”、“什么”“哪儿”。 如:看清楚、去一趟、拿起来、引在脑子里
(五)、形补短语 形+补,以形容词为中心时它的后面只有补语,因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如:跑得快、走的急、机灵得很、密得不透气
(六)、主谓短语 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 主语可以回答谓语“谁”、“什么”;谓语可以回答主语“怎么样” 如:觉悟提高、思想解放、阳光灿烂、心情舒畅 特殊主谓短语:名词做谓语。如:今天星期三、明天国庆节、他中等身材 四、复句 (一)复句类型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紧密联系,结构相互独立的单句即分句组成的句子称为复句。组合复句的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分句之间有短暂的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或分号表示。分句之间的关系常用连词、副词以及一部分起关联作用的短语来表示,复句中的分句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根据分句之间不同的逻辑事理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解说、目的等类型。
1、并列复句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并列组合而成的,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或说明相关的几种情况,分句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即A,又B”。例如: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不是意识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决定意识。
2、承接复句 也称顺承复句,连贯复句。几个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彼此顺序不能动。常用的关联词语有“A,于是B”“A,然后B”、“A,接着B”、“A,便B”。例如: 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头、回到草房。
3、递进复句 由两个有递进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个分句表示意思比前一个分句进了一层。常用的共联词语有“不但(不光、不只)A、而且(还、又)b”、“而且”、“并且”、“尚且a,何况b”、“别说a就连(就是)B”。例如: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工作好,尤其是思想好。
4、选择复句 几个分句分别说出凡种情况,要求从中选择一种,表示“或此或彼”、“非此即彼”、“与其这样不如那样”等意思。常用关联词语有“或者(或)a、或者(或)b”、“不是a就是b”、“是a还是b”、”与其A,个如b”。例如: 不在沉默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5、转折复句 由两个有转折关系的分句组成,几个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来一个转折,转到相反的意思上去。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a但是b”、“a不过b”、“可是”、“然而”、“却”等。例如: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6、因果复句 由两个有因果关系的分句组成,分句之间是说明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a所以b”、“既a就(那么)b”、”因此”。例如: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所以遇到困难从气馁。
7、假设复句 由两个有似设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明由这种假设的情况产生的结果,常用关联词语有“如果(倘若)a就(那么)b”、“即使(纵然)a,也b”、“再A,也b”、“假如”、“假使”、“假若”、“要是”,例如: 假如产品质量不好,数量再多,也没有使用价值怕。
8、条件复句 由两个有条件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常用关联词语有“只要a,就b”、“只有(除非)a才b,“无论(任凭)a,都(也)b”。例如: 只有党风正,才能事业兴。 多重复句是指分句之间的关系在两个层次以上的复句。 分析多重复句的层次和关系,可采用“划线法”用“|”划出第一层,并注明关系:有“||”划出第二层,并注明关系:以此类推。 分析多面复句的步骤:第一步要统观全局,从总体上分析,找出全句第一层的有关分句。弄清分句之间的关系;第二步再对第一层次的各个分句作分析,看它们是不是复句、如果是复句,再找出这些分句构成这个复句的分句,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便是第二层次:以此类推,直到分析到所有的分句都是单句为止。 分析多重复句,要一看分号,二看关联词语,三看逻辑关系。有分号,就在分号那划一层。如果一个复句没有关联词语,那就看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 有一些人怀念他们的过去,(转折)但是过去的东西永远不会再来(因果)因此他们感到将来的渺茫。(因果)从不把希望寄托在将来。(陶铸《崇高的理想》) (二)单句和复句的区别 单句和复句如何区别?
一般常从以下三个方面区别:
(1)定义法。 单句,只有一个主谓语部分;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句组成,组成复句的单句叫分句。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例子1
(2)抓主干法: 再长再复杂的单句都可用此法简缩成非常简洁明了的句子。且句子主干中只有一套主谓语部分。例子2
(3)外部标志法: 复句构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按照一定的次序直接结合起来,这个复句没有关联词语。另一种复句是借助关联词语组合起来的,对这种复句,只要划出表示各种意义的关联词语,就可知它是一个复句,这些关联词语就成了复句的外部语言标志。例子
3 不过使用此方法有时还需要结合使用前两种方法,才能准确区别单复句,因为有些单句的某些成分有的也是由复句充当的。例子
4 例1:“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 3个单句组成的一个复句,用“也”连接前两个分句,同第3个分句表示并列。 例2:“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主干:这是教训。 例3:“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关联词:不但……而且……(递进关系) 例4:“我们只是认为:无节制地信手乱花,即使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也是有背于节约精神的。” 这个句子,“认为”的宾语是由一个二重复句充当的。如果看到有关联词就判定它是复句,那就错了。但只要结合前两种方法去判断,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18
备战中考语文作文 打造高分作文开头6大技巧

作文是语文考试的重头戏,几乎一半的分值就表明了它的分量。它的成败极大程度上影响着语文的成败,而语文的成败又牵动着全局。所以洞悉中考作文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表达能力,成为众多学子的迫切愿望。在此,结合历年月考及期中期末统考的考场作文中学生的优秀写作范例,就中考作文的开头,提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技巧一:开门见山,迅速入题。
例1:起点对于人生有一种神圣的美。是这种美,给了人前进的动力,力量的源泉,进取的心灵,搏击的勇气。一个个新的起点,如同缀连着的美丽的珍珠,延伸着生命的价值与辉煌。(《起点之美》)
例2:当小树从黝黑湿润的土地破壳而出的那一刻,它知道,是土地给予了它生命。于是,它便跨过重重艰难险阻,想要长成参天大树,来报答他的土地母亲。心存感激,我们就能像这棵小树一样,跨过生命中种种沟壑。(《心存感激》)
点评:文章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统摄全文,有提纲挈领之功效。
在考场上,好的开头大多是言简意明的。它的目的在于给人以清楚明白而又不同凡响的印象,激发阅卷人强烈的阅读欲望。但是由于考场作文的写作,受时间和篇幅的限制,所以一般以开门见山,落笔入题为好,让人一读开头,便能感受到你的观点、思想或者情感。切忌故弄玄虚、兜圈子,有意让人捉摸不透,进入“迷魂阵”,不愿将意思直截了当地写出来。仿佛这就是文章新颖巧妙的所在,见水平、见功力的地方。其实这种故弄玄虚的作法,恰恰是写作的弊病。
就字数来讲,开头结尾不宜过长,一般说来,标准的考场作文纸,100字左右即足够,三四行左右为宜。
技巧二:文采斐然,引人入胜
例3:从山川,到大河,从古诗,到俗语。生活中无处不体现着语文的存在。思壮阔,则有金戈铁马,虎峰烟举;想清新,则有小桥流水,江南红杏;说凄婉,则有泪洒潇湘,秦淮风月;论哲思,则有庐山真面,柳暗花明……语文,轻轻地来到我的身边,又轻轻地从我身边走过。(《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例4:大韵中华,浩浩五千年文明;大情华夏,荡荡九百万平方。纵横贯古今,捭阖通南北。韵海情天,诗词传承了中国人的血脉,顶起了中国人的脊梁。(《韵海情天》)
点评:这两则开头,巧用排比和对偶,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文采飞扬,而且从大处落笔,气势磅礴,直率刚健的语言风格,显示出了深厚的语言功底,让人为之一震,激发了强烈的阅读兴趣。例3中古典诗词的恰当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有关的古典诗句,信手拈来,挥洒自如,内容充盈,语言有意蕴,彰显了文化品位。
例5:廊内的春风轻轻拂过,窗外的绿色流光溢彩,我的视线不由被你的风采吸引,走近你,我的心顿时轻舞飞扬。莺雀嬉闹,彩蝶飞舞,雁排长空,虎啸深山。大海上一片静谧,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在平静而深黯的海面上,月光辟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灯,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远处灯塔上红光镶在黑暗之间,像一颗红玉。(《别样青春年华》)
点评:开头清婉亮丽,纤美多姿,流光溢彩,美不胜收。这样的开头,给全文营造了一股浓浓的抒情氛围,充满诗情画意。
练就好的语言,犹如拥有一把锋利的武器,让自己的作文在考场上纵情驰骋、所向披靡。短短的阅卷时间,一般也就3分钟左右,如何吸引评卷人的眼球?对于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来讲,语言是最大的突破口。所以在语言上下功夫是写作的重中之重。在平时应该多积累好词佳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要让作文扮靓,尽力给语言美美容。
技巧三:巧用修辞,增强文采。
例6:人生的乐趣莫过于微笑着面对一切,它缘自佛祖拈花微笑的智慧,于是,微笑便成了一种态度,一种领悟,一种修行。因为它,你可以自信而不傲慢,悲伤而不颓废,年老而不僵化,青春而不轻狂……(《微笑着面对生活》)
例7:语文宛若一束香草,时时浸润着人们的心脾,使人陶醉其中;语文宛若一阵小雨,时时甜美着人们的心扉,使人们迷醉其中;语文宛若一根支柱,时时支撑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沉醉其中。这就是语文,它总是轻轻地从人家身边走过,从我的身边走过。(《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例8:小时候,父母把一位老人领到我身边,告诉我他叫语文。我打量着他,他满头白发,却老当益壮,风采丝毫不输年轻人。后来我才知道他已经上千岁了,从夏商西周到21世纪,他脑中的智慧一辈子也听不完,于是我央他授予我智慧。(《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点评:修辞是语言运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巧妙而又贴切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常能使语言增添许多风采。在考场作文中,考生若能熟练运用修辞手法扮靓语言,定能得到良好的效果。上面几例中,例6运用排比手法,例7运用比喻、排比手法,例8采用拟人手法,生动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语言亮丽多彩,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开头如此不凡,自然会给阅卷老师一个良好的印象。
技巧四:巧妙发问,引人深思
例9:老实说,刚看到这个题目,我心里有点犯难。微笑着面对生活,现在的初三生活中,课本如高山,习题如海洋,生活已把我们压得气喘吁吁,疲惫不堪了,又如何让我们微笑着面对生活呢?(《微笑着面对生活》)
例10:微笑很美,它胜过世上任何其他表情。蒙娜丽莎的微笑宁静神秘;奥黛丽?赫本的微笑清丽亲切;茱丽叶?罗伯茨的微笑自信并充满活力……面对这些微笑,我不仅要问:她们的微笑为什么美?(《微笑着面对生活》)
点评:欣赏一支优美的乐曲,曲虽终但余音缭绕,给人留下无穷的韵味。同样一篇好的文章也应该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要有启发性。例9从学生生活的实例出发,对题目提出了质疑,这样反而能激发人的阅读兴趣,想看看作者独特的想法,自然也就吸引人阅读下去;例10开门见山,在列举了数个名人迷人而倾倒众生的微笑之后,提出了疑问“微笑为什么那么美”,巧妙地扣题,并激发人的想象空间和阅读欲望。
技巧五:广泛引用,多姿多彩
例11:古人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哲人说“站得越高,看得越远”;而我说“半山腰”的风景独好。因为它展现的是过程中的美丽。(《半山腰的风景》)
例12:在短暂的生命里寻找永恒。柏拉图如是说。——题记。(《翅膀载梦向远方》)
例1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英雄?诗》)
点评:让语言美起来,引用不失为一个良策。古今中外,名言佳句、俗语谚语很多,若能巧妙引用,定能使文章增色许多。这里列举几例分别引用了诗文佳句、名人言论,还有影视剧歌词,既增添了文采,还可以加深文章的意境或者增添思想的深度。
技巧六:首尾呼应,凸显主旨
例14:(首)时间流逝,光阴飞转。十四岁的春秋,我已与父母走遍数载花开花落。从我生命的始初以同一速度不可挽回地向未来飞速冲刺。待偶尔停驻,才发现:季节轮替的十四年里,我一直与父母同行。苍老的,是岁月,是父母;而与之相反的,我长大了。
(尾)我想我们还会一直走更长的岁月,大概要有他们的一辈子那么长。我们会感叹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以后的几十载,我与父母同行。苍老的,是岁月,是人;而不变的,是爱。(《我与父母同行》)
点评:首尾呼应是考场作文中最实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情况是作者先在开头提出文章的中心,然后在结尾时再次强调,照应开头,从而使文章的中心鲜明突出。例14中,开头和结尾都用朴实而深情的语言,将绵绵的亲情娓娓道来,虽然不是文采斐然,可字里行间的浓浓的真情使得本文情思饱满,而且首尾的最后一个长句,都用了相同的句式,仅仅是用词的巧妙变换,形成了前后照应,激起了内心的感动、深情的勃发与和情感的共鸣,凸现了本文的主旨——和父母一生同行,永生相爱。
以上几点是我在平日的教学和学生的练笔中所感所得。并非“灵丹妙药”,也不是什么“高分秘籍”,但是倘若能够帮助中考学子做好重点突破,掌握开头写作的要领,训练有方,相信文章的靓点会越来越多。也希望广大学子能够熟读更多优秀篇章,学习更多的写作技巧,蓄满自己的备考库,让写作不再成为拦路虎。一定要铭记:方法总比困难多!

网上这些资料很多的
要想要更多的可以给我留言 这里发不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5-24
备战中考语文作文 打造高分作文开头6大技巧

作文是语文考试的重头戏,几乎一半的分值就表明了它的分量。它的成败极大程度上影响着语文的成败,而语文的成败又牵动着全局。所以洞悉中考作文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表达能力,成为众多学子的迫切愿望。在此,结合历年月考及期中期末统考的考场作文中学生的优秀写作范例,就中考作文的开头,提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技巧一:开门见山,迅速入题。
例1:起点对于人生有一种神圣的美。是这种美,给了人前进的动力,力量的源泉,进取的心灵,搏击的勇气。一个个新的起点,如同缀连着的美丽的珍珠,延伸着生命的价值与辉煌。(《起点之美》)
例2:当小树从黝黑湿润的土地破壳而出的那一刻,它知道,是土地给予了它生命。于是,它便跨过重重艰难险阻,想要长成参天大树,来报答他的土地母亲。心存感激,我们就能像这棵小树一样,跨过生命中种种沟壑。(《心存感激》)
点评:文章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统摄全文,有提纲挈领之功效。
在考场上,好的开头大多是言简意明的。它的目的在于给人以清楚明白而又不同凡响的印象,激发阅卷人强烈的阅读欲望。但是由于考场作文的写作,受时间和篇幅的限制,所以一般以开门见山,落笔入题为好,让人一读开头,便能感受到你的观点、思想或者情感。切忌故弄玄虚、兜圈子,有意让人捉摸不透,进入“迷魂阵”,不愿将意思直截了当地写出来。仿佛这就是文章新颖巧妙的所在,见水平、见功力的地方。其实这种故弄玄虚的作法,恰恰是写作的弊病。
就字数来讲,开头结尾不宜过长,一般说来,标准的考场作文纸,100字左右即足够,三四行左右为宜。
技巧二:文采斐然,引人入胜
例3:从山川,到大河,从古诗,到俗语。生活中无处不体现着语文的存在。思壮阔,则有金戈铁马,虎峰烟举;想清新,则有小桥流水,江南红杏;说凄婉,则有泪洒潇湘,秦淮风月;论哲思,则有庐山真面,柳暗花明……语文,轻轻地来到我的身边,又轻轻地从我身边走过。(《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例4:大韵中华,浩浩五千年文明;大情华夏,荡荡九百万平方。纵横贯古今,捭阖通南北。韵海情天,诗词传承了中国人的血脉,顶起了中国人的脊梁。(《韵海情天》)
点评:这两则开头,巧用排比和对偶,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文采飞扬,而且从大处落笔,气势磅礴,直率刚健的语言风格,显示出了深厚的语言功底,让人为之一震,激发了强烈的阅读兴趣。例3中古典诗词的恰当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有关的古典诗句,信手拈来,挥洒自如,内容充盈,语言有意蕴,彰显了文化品位。
例5:廊内的春风轻轻拂过,窗外的绿色流光溢彩,我的视线不由被你的风采吸引,走近你,我的心顿时轻舞飞扬。莺雀嬉闹,彩蝶飞舞,雁排长空,虎啸深山。大海上一片静谧,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在平静而深黯的海面上,月光辟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灯,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远处灯塔上红光镶在黑暗之间,像一颗红玉。(《别样青春年华》)
点评:开头清婉亮丽,纤美多姿,流光溢彩,美不胜收。这样的开头,给全文营造了一股浓浓的抒情氛围,充满诗情画意。
练就好的语言,犹如拥有一把锋利的武器,让自己的作文在考场上纵情驰骋、所向披靡。短短的阅卷时间,一般也就3分钟左右,如何吸引评卷人的眼球?对于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来讲,语言是最大的突破口。所以在语言上下功夫是写作的重中之重。在平时应该多积累好词佳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要让作文扮靓,尽力给语言美美容。
技巧三:巧用修辞,增强文采。
例6:人生的乐趣莫过于微笑着面对一切,它缘自佛祖拈花微笑的智慧,于是,微笑便成了一种态度,一种领悟,一种修行。因为它,你可以自信而不傲慢,悲伤而不颓废,年老而不僵化,青春而不轻狂……(《微笑着面对生活》)
例7:语文宛若一束香草,时时浸润着人们的心脾,使人陶醉其中;语文宛若一阵小雨,时时甜美着人们的心扉,使人们迷醉其中;语文宛若一根支柱,时时支撑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沉醉其中。这就是语文,它总是轻轻地从人家身边走过,从我的身边走过。(《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例8:小时候,父母把一位老人领到我身边,告诉我他叫语文。我打量着他,他满头白发,却老当益壮,风采丝毫不输年轻人。后来我才知道他已经上千岁了,从夏商西周到21世纪,他脑中的智慧一辈子也听不完,于是我央他授予我智慧。(《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点评:修辞是语言运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巧妙而又贴切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常能使语言增添许多风采。在考场作文中,考生若能熟练运用修辞手法扮靓语言,定能得到良好的效果。上面几例中,例6运用排比手法,例7运用比喻、排比手法,例8采用拟人手法,生动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语言亮丽多彩,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开头如此不凡,自然会给阅卷老师一个良好的印象。
技巧四:巧妙发问,引人深思
例9:老实说,刚看到这个题目,我心里有点犯难。微笑着面对生活,现在的初三生活中,课本如高山,习题如海洋,生活已把我们压得气喘吁吁,疲惫不堪了,又如何让我们微笑着面对生活呢?(《微笑着面对生活》)
例10:微笑很美,它胜过世上任何其他表情。蒙娜丽莎的微笑宁静神秘;奥黛丽?赫本的微笑清丽亲切;茱丽叶?罗伯茨的微笑自信并充满活力……面对这些微笑,我不仅要问:她们的微笑为什么美?(《微笑着面对生活》)
点评:欣赏一支优美的乐曲,曲虽终但余音缭绕,给人留下无穷的韵味。同样一篇好的文章也应该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要有启发性。例9从学生生活的实例出发,对题目提出了质疑,这样反而能激发人的阅读兴趣,想看看作者独特的想法,自然也就吸引人阅读下去;例10开门见山,在列举了数个名人迷人而倾倒众生的微笑之后,提出了疑问“微笑为什么那么美”,巧妙地扣题,并激发人的想象空间和阅读欲望。
技巧五:广泛引用,多姿多彩
例11:古人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哲人说“站得越高,看得越远”;而我说“半山腰”的风景独好。因为它展现的是过程中的美丽。(《半山腰的风景》)
例12:在短暂的生命里寻找永恒。柏拉图如是说。——题记。(《翅膀载梦向远方》)
例1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英雄?诗》)
点评:让语言美起来,引用不失为一个良策。古今中外,名言佳句、俗语谚语很多,若能巧妙引用,定能使文章增色许多。这里列举几例分别引用了诗文佳句、名人言论,还有影视剧歌词,既增添了文采,还可以加深文章的意境或者增添思想的深度。
技巧六:首尾呼应,凸显主旨
例14:(首)时间流逝,光阴飞转。十四岁的春秋,我已与父母走遍数载花开花落。从我生命的始初以同一速度不可挽回地向未来飞速冲刺。待偶尔停驻,才发现:季节轮替的十四年里,我一直与父母同行。苍老的,是岁月,是父母;而与之相反的,我长大了。
(尾)我想我们还会一直走更长的岁月,大概要有他们的一辈子那么长。我们会感叹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以后的几十载,我与父母同行。苍老的,是岁月,是人;而不变的,是爱。(《我与父母同行》)
点评:首尾呼应是考场作文中最实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情况是作者先在开头提出文章的中心,然后在结尾时再次强调,照应开头,从而使文章的中心鲜明突出。例14中,开头和结尾都用朴实而深情的语言,将绵绵的亲情娓娓道来,虽然不是文采斐然,可字里行间的浓浓的真情使得本文情思饱满,而且首尾的最后一个长句,都用了相同的句式,仅仅是用词的巧妙变换,形成了前后照应,激起了内心的感动、深情的勃发与和情感的共鸣,凸现了本文的主旨——和父母一生同行,永生相爱。
以上几点是我在平日的教学和学生的练笔中所感所得。并非“灵丹妙药”,也不是什么“高分秘籍”,但是倘若能够帮助中考学子做好重点突破,掌握开头写作的要领,训练有方,相信文章的靓点会越来越多。也希望广大学子能够熟读更多优秀篇章,学习更多的写作技巧,蓄满自己的备考库,让写作不再成为拦路虎。一定要铭记:方法总比困难多!

网上这些资料很多的
要想要更多的可以给我留言 这里发不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