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师生学习的 综述文章

内容提纲:1有哪些现象(厌学,旷课,睡觉等)2有哪些危害(成绩下降,精神不好)3反对这种现象,提倡变厌学为乐学。

  厌 学 原 因 对 策

  使学生能够愉快地学习,健康的成长,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业,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化建设人才,是每个教育者的愿望和责任,也是我们的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而纵观中学教育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不难看到,有许多因素影响着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影响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其中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在沉重的课业负担重压下,失去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不足,产生厌学情绪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有人在对当前中学生厌学的现状做了调查,有包括:“有点讨厌者”和“非常讨厌者”在内的超过50%的同学讨厌读书,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同学不讨厌读书,而其它的同学则对自己所处的状况很迷惑,选择了“不知道”。调查显示,有65.6%的“非常讨厌者”对现在的教育制度很不满意,仅有12.7%的“不讨厌者”对现在的教育制度很不满意;有87.5%的“非常讨厌者”有不喜欢的科任老师;在“不讨厌者”中竟也有69%的人有不喜欢的科任老师,并且其它两类学生在这一问题中占的比例都很高。调查还发现,有84.4%的“非常讨厌者”会经常觉得读书很累,仅有12.7%的“不讨厌者”觉得读书很累。而偶尔觉得读书很累的“非常讨厌者”有9.8%、“不讨厌者”有73.2%。这样一些有明显差距的数据倒是让我们很不解,于是我们观察一些同学,发现经常觉得读书很累的人主要是自己给自己的压力过大或学习方法不当造成的。

  中学生的厌学是一个令社会、学校、家长都担忧和关心的问题。不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这一心理障碍,将给我们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厌学的危害首先在于它的普遍性、易流传性,这对我国的教育是一个严重的威胁。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相互之间的影响,模仿要大于对成人的学习模仿。因此,如果不能尽快解决中学生存在的这一问题,其厌学将继续流传和扩大,并向下延伸至小学。后果是不可估量的。其次,厌学症将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并将对我们的民族素质产生不良的影响。因为中学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关系到全民族素质提高的大事,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如果学生不愿意学习,就不可能掌握好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具备良好道德素养,又如何承担四化建设的重任呢?再次,厌学症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只有乐学才能优学,不乐学,不愿学又怎能取得优秀的专业成绩,又怎能达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呢?厌学成了阻碍学生发展的绊脚石。另外,厌学容易导致出现很多问题青少年、社会边缘青少年,由于对学习不再有兴趣,注意力都放在了其它的方面,如网络游戏、吸烟、酗酒等,而逃学带来的与社会流散青年的接触将导致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一项研究中发现,表示不喜欢学校的青少年比较相信大多数同年龄的人有过性经验,或是每个月至少酗酒一次。

  综上所述,研究学生厌学的原因,并据此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矫治措施,对于贯彻教育方针,推行素质教育,顺应新课程改革,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什么是厌学

  (1)、厌学的定义

  所谓“厌学”,即不愿意主动学习,是一种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厌学症,顾名思义为对学生不愿意学习、厌恶学习这种消极的行为反应模式的概括。

  我们知道,无论是西方心理治疗家如马斯洛、斯金纳、弗洛姆,还是我国心理学家都一致强调,心理健康者应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够与周围的环境建立良好的适应关系,并胜任自己的学习、工作。有厌学的学生却不能较好地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而是消极对待学习,逃避学习的责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一切活动应以学习为中心,主要兴趣也应专注于学习上,这既是个体成长和社会化的必须历程,也是社会的客观要求和家长的期望。只有这样,中学生才能够顺利成长和健康发展。然而,由于多方面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份中学生却不能也不愿学习。他们人在学校心在外,或被动、消极地应付学习,或干脆逃学、旷课,甚至弃学、辍学。这成了他们对待学习的习惯反应模式,并伴随着不良的认识和情绪体验。这种行为表现就是厌学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是一种消极适应环境的学习心理。

  (2)、厌学的几点表现

  厌学学生不仅表现在对学习的行为、态度上,而且还表现在对学习的认识上,情感上,并在学习成绩的变化中再现。

  (1)、对学习存在认识偏差,主要包括对学习的价值及自我学习的能力的认识偏差。他们认为“读书无用”、“学习无用”,认为学习好坏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理想实现并无多大关系。“读书无用论”是厌学症患者调节心理平衡的精神支柱。并且,他们一般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低下,丧失学习信心,把自己看成是学习的失败者,这种消极的不良的自我认识自我形象,是学生厌学的内在根本原因之一。

  (2)、以消极的态度、情感对待学习活动。学习本来应是一种轻松愉快、又富有吸引力的活动,通过学习可以获得人类长期劳动和智慧的结晶,通过学习发展智力,增强体质,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学生勉强学习,却时常伴随着不愉快的体验。如紧张、焦虑、恐惧、羞愧、内疚、厌恶等。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好奇心。他们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学习。但是,在其它活动之中,如运动、游玩、劳动聚会等,他们却能体验到成功与快乐。

  (3)、在行为上主要表现出一种远离学习活动的倾向。他们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之中,一般不愿做作业,不认真听讲,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感到只有离开学习才能达到心理平衡,时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有的干脆弃学出走和辍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因此,常和老师、家长发生冲突,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3)、厌学不同于“双差”、学习困难、智力低下

  厌学者仅在学习中表现出适应不良,而在社交、生活、体育、艺术等方面一般也能较好适应。因此,厌学不同于“双差”生,也与学习困难、智力低下相区别。厌学主要是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绪障碍和相应的行为反应模式,而“双差”生是指学习与品德皆差。学习困难则指学生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而引起的学习成绩差,不能适应学习要求的症状,尤其指认知障碍。智力低下是指智商在79分以下,往往是由于大脑机能障碍和缺乏早期教育所造成,它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社会生活都有重要影响,厌学者也会表现为“双差”学习困难、智力低下,但它们之间并不具有一一对应关系。也就是说成绩差的学生可能厌学,而成绩好的学生也可能厌学,厌学也可能是对整个学习活动的消极情绪反应,也可能是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某一科目的学习的消极情绪反应。

  二、中学生厌学产生的原因探析

  导致学生产生厌学不是简单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相加的结果,而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既有社会大环境中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家长、教师、学生的价值观的变化诸多因素,也有学校教育思想的偏差、教学方法的不当以及学生自身学业不良等各种因素,其中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机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厌学行为与乐学行为的心理机制比较

  1、厌学行为反应的形成内在心理机制

  学生厌学不是一朝一夕的表现,而是长期学习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习惯对待学习的行为反应模式。其形成的内在机制如下图:

  2、乐学行为反应模式形成的机制

  从表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厌学还是乐学都是由于外在要求和内部需要共同作用下产生了学习动机,进而导致学习行为发生,但是由于学习动机的高低既是说“厌学”还是“乐学”,产生了不同的外部反应和内部反应,而又由于不同的内部反应产生了不同的学习行为和态度,反之又作用于学习动机,进而形成循环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我们可以把厌学的行为反应模式形成的内在机制与正常学生乐学行为模式(见下图)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主要差别是由于学生学习行为引起的内外反应不同而造成的。厌学行为内在的直接原因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偏差引起的。他们在学习中获得的是失败感、无能感、自卑感、乏味感、不愉快、焦虑、紧张等,并形成了学习无价值,自己是学不好的“差生”等观念。而其外在原因是由于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造成的。社会偏见、家长对学生学习的漠不关心、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学生成绩不好、考试经常不及格等,都对学生的内在反应起了消极的强化作用。这造成了恶性循环,以致学生形成了厌学行为反应模式。而乐学行为反应模式的形成从过程看与前者相同,但行为和内外反应的性质都与前者正好相反。

  (二)、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1、学习本身的局限性

  学习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付出很大的心智努力。而这种需要心智努力的事情,都伴随高度的精神紧张,久而久之必然会产生心理疲倦感。同时,学习也是一个长时间的周期,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无论进行什么性质的工作,时间长了,都会多多少少的令人产生厌倦情绪,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持续努力学习九年,甚至更长。所以,学习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就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倦,从而导致厌学。

  2、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

  第一、低俗文化的传播。低俗文化指低级庸俗的、浅层的社会思想和行为方式,它往往成为流行时尚,但对人们的健康生活和自我成长却产生负面影响。当前,社会上存在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思潮,其中有高尚的、健康的,也有低俗的、消极的,它们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易接受新事物、易接受外界影响,而又缺乏较高的是非分辨能力,思维水平还不够全面深刻,行为易冲动。因此,他们对社会中流行的时髦的表层文化思想和行为方式更易接受和模仿,而这些东西往往与学校教育的要求和社会所倡导的健康的文化思想相违背。当低俗文化成了学生的追求时,他们必然会放松对学习的追求和兴趣,而沉溺于低劣的武侠、言情或黄色书刊的阅读及游戏机之中,沉溺于拍拖、吸烟、吸毒、偷盗、高消费攀比之中。厌学者一般都崇尚低俗文化。

  第二、“读书无用论”的流行。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更繁荣了,但也带来了人们观念的变化,出现了多元价值观、多元文化争鸣的现象。虽然社会主义的文化仍是主导地位,但“金钱至上”的观念对人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致金钱成了相当一部分人的价值尺度。“读书无用论”又一次在我国流行。社会上“体脑倒挂”、“高文化低收入”的不正常现象成了读书无用论的佐证。然而,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实质是金钱至上观所使。这种思想观念对中学及其它各级学校的学生都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社会上对知识、学习的轻视,流传到学校之中,以致“读书无用论”在学校中死灰复燃,成了学生厌学的精神支柱。

  3、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

  第一、家庭教育方式不良。据缶冬梅等人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父母表现过多的惩罚、拒绝、否认和干涉,同时又有偏爱和过度保护,更易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采取的教养方式易走极端,或过于严厉要求,或放任不管,过度溺爱,这都对学生的学习心态产生不良影响。尤其现在中学生的父母一代人,在中学时正处“文革”之中,他们深感“无知”的痛苦,极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补偿当年自己无机会学习的损失,因此,不断地给孩子加压。这反而适得其反,他们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而自己却体验不到乐趣,以致成绩下降,而学习成绩稍一下降,父母加压更大,学生更不愿学,则成绩更差,造成了恶性循环。

  第二、父母的不良榜样。家长对学习的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是子女模仿的榜样。家长乐学好学,孩子受到这种学习氛围的熏陶,自然乐学上进。而有的家长却从不读书,不学无术,他们的主要精力都花在赚钱,花在吃、喝、玩、乐上,并流露和再现出轻视知识,反对学习的态度,即使他们对子女的学习期望大,要求严也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效应。

  4、学校教育的失误

  第一、办学思想不端正。中学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轻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仍然很大程度上存在。应试教育,片面抓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音、劳动技术教育,在智育中又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课目,教学为升学指挥棒转,导致学生畸形发展,面临升学竞争压力,心理负担加重。而且,学校只重尖子生,忽略可能无升学希望的学生,尤其是差生得不到学校老师的尊重、关心和耐心帮助,以致成绩越差越厌学,越厌学则成绩更差。

  第二、办学条件差,教师的教学水平低下。目前我国农村和部分经济落后地区,由于经济原因,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办学条件还十分简陋。有的学校缺乏起码的办学设施。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奇缺,教师素质不高,民办教师与学历不合格教师还占相当大的比例。教师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教学方法呆板、单调,“满堂灌”法、“题海战”法、严厉惩罚等方式,阻碍了师生情感交流,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只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反感,而很少体验到趣味、愉快、成功、自豪感。而中学生的行为是需要这些积极体验支持的,缺少这些体验,就丧失了行为的动力。低水平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是乏味、烦闷、失败、难堪之感,学生的学习成了机械、被动、盲目的活动,从而使学生学会了逃学、弃学、不愿学等消极行为反应模式。

  第三、教学内容过浅或过深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最愿意学,最感兴趣的内容,不是已经熟知的过浅的内容,也不是非常深奥难懂的内容。因为过浅的内容达不到学生已有心理发展水平,学生一看就懂,再学就等于是单调的重复,浪费时间和精力,学起来感到没有太多的意思。如果学生长期处于吃不饱的状态,不仅会产生厌学情绪,还会妨碍学生的心理发展。同样,过深的内容,超出了学生已经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和原有的知识不能衔接,便会使学生失去信心,甚至悲观、消沉。因此,过深和过浅的教学内容都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都会令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第四、片面追求升学率,学业负担过重。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在一些学校很严重。学校迫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为了让孩子上一个好学校,老师家长拼命给学生施加压力和学习任务,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拔高教学要求,加大训练的难度和强度、增加教学时间、编重点班等手段,寻找提高考分和尖子生成绩的出路。而学习内容缺乏趣味性、生动性和可读性,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够,以致学生完全不能承受,他们很反感老师和家长这样“无理”地对待自已,产生一种与家长、老师 “对着干”的逆反心理,于是越来越对学习感到厌倦。

  第五、学生学业不良。林崇德的调查表明,学生最不喜欢某一学科的原因是因为“基础不好”,居第一位,占40%。学生学业不良的原因很多:小学知识学得不扎实,基础较差;升入中学后,学科门类增多,学习内容加深,学习方法改变而产生适应不良;转学造成知识衔接不好而形成断层;某种原因落课太多跟不上进度;父母不和,家庭环境不好,造成情绪低落而影响学习;升入高中后,在重新组合的班级中失去了过去优越地位,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落差,缺乏学习热情而导致学业不良等等。中学教材内容内在联系紧密,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他们在课堂上常常兴趣索然,坐立不安,烦躁压抑,注意力涣散,不能专心听讲。

  由于学生的学业不好,导致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而这种消极情绪又反作用于学习,对学习造成负性影响,致使学生的学习不好和消极的学习情绪恶性循环。

  5、学生自己的不良心理因素

  (1)、不良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倾向,如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注意稳定性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学习动力等,都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2)、自我认识偏差,有些学生由于在学习过程时常碰到困难,遭遇失败,甚至老师的冷嘲热讽和轻视,家长的打骂,以致形成了不良的自我形象。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者、失败者、无前途者,于是自暴自弃,放弃了对学习的追求和热情。不良的自我意识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最大障碍。

  (3)、错误的学习观念如读书无用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太差、学习方法不当、智力低下等,都会对学生厌学症的形成有极大影响。要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障碍,最根本的是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形成健康的人格,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4)、没有足够的反应与处理能力。比如考试过分看重分数;又比如有的学生因不喜欢某位老师而不喜欢某门学科,于是就对这门课产生反感,这样就会一科差带出多科差,最后厌恶整个学习活动。同时,学生面对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无所适从,从而产生消极情绪,天长日久地积累,必然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反应。

  (5)、自信心缺乏。在前面谈到的有关厌学的调查中已经表明,自信是一个重要因素。有28.1%的“非常讨厌者”经常觉得凡是不如人,仅有2.8%的“不讨厌者”这样认为,占“非常讨厌者”的 1/10。看来,“非常讨厌者”较“不讨厌者”缺乏信心。

  (6)、人际关系差。由于性格原因,有些学生人际关系差,经常与同学们吵架甚至打架,最后同学们都不喜欢他,感到在学校没意思,产生了厌学心理。

  (7)、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有些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学习,还以为是为父母而学。当看到社会上一些没读书而赚了大钱的人时,他们更是迷茫,觉得读不读书无所谓,这样自然而然就对学习没什么兴趣,甚至厌学。

  三、针对中学生的厌学如何进行矫治

  中学生厌学情绪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单靠教育部门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互相配合,综合治理。针对上述中学生厌学产生的原因,我们提出了一些解决学生厌学的相应对策。

  (一)、创建优良的学校教育环境

  素质教育的首要标志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都要勇于克服情感障碍,真正厚爱厌学学生,注意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努力挖掘他们的潜能和学习以外的闪光点,改革不符合素质教育的一系列做法。在教学上,教师要改变不当的教育方法,学会用“分层教学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学校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设心理卫生健康课程,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和进行心理训练;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或成立心理咨询室,通过面谈、热线电话或信箱等形式进行个别咨询;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等等。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解脱各种刺激带来的心理障碍。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消除厌学学生被抛弃,被歧视的感觉,对学生有厌学感、恐惧感变为愉悦感、舒适感,从而积极、主动愉快地开始新的环境中的生活、学习。

  (二)、提高教师素质

  提高教师的素质,是教育改革个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也是制止学生流失,消除厌学情绪的关键环节,要建立一支具有良好的思想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应采取一定的政策和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大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尽快完成教师学历达标任务,着重抓好教师岗位培训,开展教师基本功训练,从整体上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上课,能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运用启发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不仅动脑,还要动手动口。因此,能够紧紧抓住学生,引起探索,培养训练学生的能力。这样的教学,不会使学生厌学,出现的是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学习局面。

  (三)、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我国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种学习方式导致学生对学习乏味,感到枯燥。新课程的颁布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多采用实验、电脑、课外书等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接受学习。

  (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下决心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才能使之身心健康发展。学校里考试不断,是学生超负荷地学习,产生严重的考试焦虑,形成极大的心理压力,这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出现厌学情绪的重要原因。有的教师课堂45分钟效益不高,却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以此来加以补救。甚至有的教师,以加大作业量的方式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这是一种失职的过失行为。教师应从转变旧的教育思想入手,深化教育改革,深入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向课堂要效益,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

  (五)、培养厌学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让学生悦纳老师。如果学生讨厌某一老师,他也会讨厌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所以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注重教仪教态,学习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学会运用这些知识来剖析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并给予满足,乐于疏导学生偏差的心理等等,使学生感到老师可敬、可亲、可信任,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

  2、帮助学生获得寻求知识的新奇感。教师既要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又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和阅读量,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与学生一同读书、评书,使学生读有所值,读有所乐,逐渐学会从知识中寻找到可令他们感到新奇的、喜欢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3、促使学生的兴趣向学习转移。厌学学生并非没有其感兴趣的知识,只不过是兴趣中心不在所学习学科知识上;或兴趣面不广,只对某些学科感兴趣;有的是兴趣的稳定性差,兴趣中心不断转移;老师在了解学生的兴趣中心和特点后,要引导学生扩大兴趣范围,并把兴趣中心转移到学习上来。

  4、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通过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善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结合实际对学习材料补充其趣味性,给学生创设一种知识的饥饿感,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另外角度解析,使深奥的、逻辑性强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便于接受;给学生创设取得成功的机会和阶梯,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功感,在不断的满足中不断提高。

  (六)、加强学生心理能力的培养

  1、培养兴趣、树立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厌学学生对自我评价有了新的认识后,随即就要开始自我实践,这种尝试结果的好坏是他们能否彻底转变自己的关键,要尽量创造环境,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

  2、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抗挫能力。当前学生多为顺境中成长的独生子女,抗挫能力低,但外界的刺激与压力却很大,所以教师要时常注意对他们进行对挫折的认识与抵抗的教育。比如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调整自己过高的期望值和目标,尽量减少挫折;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心理防卫机制,遇到挫折时会找到适当的方法(如升华法、补偿法)减轻心理紧张。在教育方式上,教师可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设置一些挫折活动,让学生得到锻炼;或者通过主题班会、活动课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知识的讲授,引导他们积极锻炼自己的意志。另外,还可通过心理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抗挫的心理咨询服务。

  3、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教师要指导厌学学生搞好人际关系,首先要有尊重、信任、厚爱学生的情感,以诚相待,这样学生才会把心扉敞开。其次,帮助学生加强自我修养,珍惜自身形象,教师取得学生信任后,着重塑造他的人格,使他摒弃旧习,重新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在此基础上,学生必然自信心大增,极力去保持这一好形象,从而可迁移到学习上。再次,指导学生正确识人和交友。厌学学生容易结交上不良人群,教师要教会学生择友的标准与原则,摆脱不良群体。最后,要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的交往技巧与常识,提高其人际交往的有效性,使之合群、乐群。

  4、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主要是让学生适应自己和适应环境。一方面,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青春期,要教会学生了解自我身心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学会处理生理发育带来的常见心理烦恼,帮助学生自我认识,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克服自卑感。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制定目标,并不断给他注入激励动力,保持高昂的情绪和积极性。总而言之,是让学生悦纳自我,相信自己是一个有能力,有前途,受尊重的人,改变自己无能的观念。另一方面,教会学生对外界积极的适应,比如从有意义的角度看待学校、老师的批评教育和严格要求,能自我控制,减少不良行为带来的影响,能在特殊情况下(如重大考试、竞赛、突发事件)会进行心理调节,成功跨越障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