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0月,在反右斗争扩大化的影响下,
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无产阶级和
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
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仍然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根本上改变了八大的方针。1959年8月的
庐山会议上,他把对
彭德怀的批判,说成是“一场阶级斗争”。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他进一步指出,在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始终存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路线的斗争。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必须年年讲、月月讲。1963年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在总结湖南、河北等地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经验时,提出“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他还号召全党“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自1957年之后,全党全国的各项工作从根本指导思想上说均以“阶级斗争为纲”,并成为后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核心内容。这些对阶级斗争夸大化、绝对化的提法,一度成为流行口号。直至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被断然否决。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提法,最早见于1964年9月中央为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所制定的《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即“后十条”)中。草案对当时形势的估计十分严重,提出敌人拉拢腐蚀干部,“建立反革命的两面政权”,是“敌人反对我们的主要形式”;认为“这次运动,是一次比土地改革运动更为广泛、更为复杂、更为深刻的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指出有些地区还要“认真地进行民主革命的补课工作”,为此,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一口号的提出,是毛泽东继1959年庐山会议和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关于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状况、主要矛盾错误的估计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并随着“左”的错误的发展被不断强化。“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提法既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也从没有起过积极的作用。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已不是主要矛盾。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
社会生产力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以阶级斗争为纲”脱离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站不住脚的。从实践情况看,它背离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方向,混淆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影响了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和策略的制定和贯彻执行,破坏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正常的社会秩序,严重打击和挫伤了广大干部、知识分子和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以“以阶级斗争为纲”和“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为依据的“
文化大革命”,使我们党和国家遭受了一场“
十年浩劫”的灾难,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总结我们党和国家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果断地停止了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并及时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它符合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具有伟大的历史转折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