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若菠萝蜜多是什么意思?

这是梵语吧?译为中文是什么?谢谢~

是梵语,译为中文意思是:智慧到彼岸了。

此句是佛教用语,六波罗波密之一。

般若”的意思是“智慧”,“波罗”是“彼岸”的意思,“蜜”指“到”,“多”是语尾的拖音,属于语气助词,翻译为“了”(有时“多”也可省略),将它们结合起来翻译成汉文则是“到彼岸了”。所以原词指的是“智慧到彼岸了“。般若波罗蜜多,智慧至彼岸。

另外,佛教经书中也有在般若波罗蜜前,加上“摩诃”两个字,也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摩诃梵文,翻译成中文汉字是“大”的意思。所以,它意思就是大智慧到彼岸。

扩展资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译为中文意思:

观自在菩萨修习般若功夫,功行已达深久而纯熟的地步,其大智如同明镜,无一物不尽显其中;其智光犹如太阳,无一物不能尽照。所谓五蕴,亦即作为物质的色境、随境的感受、因感受而起的思念、内心的意志取向以及针对世间所有万物的认知活动和观念。

在般若智慧的观照之下,无不显现本有的空相。由于相空,从而除去了一切妄念;由于除去了妄念,从而不生烦恼,不起业惑,因而得以度脱一切灾难与苦厄。

舍利子啊!那作为物质界的色本来就与空没有什么区别,那作为世间一切存在的本来之相,那作为存在之底蕴的空也与任何物质形式没有什么不同。其实,从现象反映本质的角度看,色就是空;从本质依托现象的角度看,空则就是色。

进而可以说,五蕴的其他四者,即色之外的感受、想念、意志和意识,同那作为一切事物的本相之空也是这种关系。因而也可以说,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识。

舍利子!这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皆称为诸法。这一切法的本相便是空。这空相既没有生起,也没有消灭;既没有垢染,也没有清净;既不能有所增长,也不能有所减损。空是从无始以来便无动作、无变异、无生灭的。

空是原本寂然,是在时间序列上无从加以分辨区别的。所以我说,从根本上看,这个空之中并没有物质之色,并没有感受、想念、意志和意识;也没有作为认知活动依据的六种官能,即没有有眼耳鼻舌意所代表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知觉;也不存在那作为六种认识官能的对象的色、声、味、触、法,也就是形象、声音、气味、滋味、软硬冷暖等以及可以成为思想对象的一切事物;也没有六种作为认知官能的根器;没有六种作为认知对象的尘境;也没有作为认知所得的六种意识。

这便是从眼界开始数下去,直到意识界才结束的十八界。不仅空中没有十八界,也没有十二因缘;即没有从无明开始,直到老死而再生的生命系列,也没有超越生死的老死尽这一最终环节;不仅没有十二因缘,也没有认识人生本质,超越生命局限性的四谛道理,也即没有知苦、断集、修道、证灭的圣教实践过程;没有根本的般若智慧,也没有凭籍此智慧要把握的任何东西。

由于并不存在智慧要把握的对象真理,所以菩萨修行就要实证这一无所得的境地,这也就是依止般若波罗蜜多修行法门的本意。因为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无所不了,所以心中任运自在,不再有牵挂滞碍,所以不再有恐怖畏惧,远远地离弃了关于一切事物的颠倒想,离弃了关于众生所处境地的幻想,达到了究竟的涅槃境地。

十方三世的所有佛世尊,也都是如此,因为依止了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法门,才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据此我才说,般若波罗蜜多是神妙而不可思议的诸佛之母,是破除生死无明障碍的光明之师,是无以伦比的至尊至上的总持法门,它能解除世间一切众生的苦难,它与作为一切诸法的真实而不虚妄的空相是不二而没有分别的。所以,在这里宣说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度生死的总持法门,也就是宣说如下的咒语: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般若波罗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作为佛教名词的波罗蜜

完整的发音音节是波罗蜜多(paramita),梵音“波罗”汉译“彼 岸”,“蜜”译“到”,“多”是语尾的拖音,译“了”。译成汉文合起来是“到彼岸了”。在汉语使用中,也常省掉尾音,就成了波罗蜜。

“波罗蜜多”是有很多的意思, 即是度到彼岸的修行方法有很多, 在小乘佛教有十个波罗蜜; 在大乘佛教比较常说的是为六波罗蜜。

六波罗蜜亦称为六度, 这种翻译,意含六种度我们到彼岸的方法、道路的意思。它们是布施波罗蜜度悭 贪, 持戒波罗蜜度毁犯,忍辱波罗蜜度嗔恚, 精进波罗蜜度懈怠, 禅定波罗蜜度散乱, 智慧波罗蜜 度愚痴。

4)般若

普通话念(bo rou),广州话念“波野”。这是梵文panna的音译。可以译为“甚妙的智慧”。 (如果译为智慧,往往就把它与我们自己所体会的智慧混淆起来了。世智辩聪对于学佛说起来,不是好事,是坏事。佛法把聋子、瞎子、哑巴、精神病,加上世智辩聪列入难于学佛之列。)佛法把智慧分为:世间智慧、出世间智慧,后者才是般若之智。

佛法又将出世间智慧分为闻、思、修三慧。

闻慧是从听闻佛法得来;

思慧是闻解后,再于自己心中详审观察, 如是深一层认识;
修慧是思后更依方法去修禅观,于定慧双运中仔细观察宇宙人生真理。
中国佛教把 闻、 思、 修 三 慧,安在般若上来说,就有: 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
般若波罗蜜,就是以智慧到彼岸。
5)般若心经
要尝一点般若佛法的滋味,推荐读心经。这是中国流传最广的经典之一。很多人能终生持诵。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 陀从开悟成道,到入灭, 说法49年,全部的经论被后人分门别类编辑成《大藏经》。在《大藏经》中的般若部有六百卷的《大般若经》, 总共有640万字。而 268字的《心 经》, 就包含了整部 《大般若经》的精华心要; 所以有群经心藏的意思。

读《心经》有大概两种读法。

一种就是文字解读,因为它是由 佛 教 重 要 的 般 若 名 词 撰 写 而 成, 如果顺藤摸瓜深究义理,广 释 《心 经》, 就串出整部640万字的《大 般 若 经》 了。

另一种,就是不用脑去想,思考其中理论。只是用“心”去读。就是把它背下来,常念。这是我们中国所说的读书百遍,自解其义的做法。在佛教来说,叫熏习。象常点香,身上就有香味了。总有一天,心开慧解,“开窍了”。

这部经有多个翻译版本,其中以鸠摩罗什和唐玄装的版本最风行。其中差异只是一句,一个是“远离颠倒梦想”,一个是“远离一切颠倒梦想”。

历史上的唐僧取经,的确是一路背着这部经做护身符的。当然不是西游记里的《多心经》,是《般若波罗蜜多 心经》。所以从灵异的角度,也颇多人信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