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的异同? 世界近代史题目,回答专业点

如题所述

1.从社会基础上说,
日本虽然闭关锁国两百多年但“兰学”(西方学说)一直从长崎传入,有一定基础;
幕府时期社会的货币化、商业化都达到一定基础,其幕府下的封建领主制使各地领主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和实力,也使商人阶级在中央和地方的互相竞争中得以壮大,“守护不入权”这一类自治权对于商人权力的保护一定程度上使商人得以安心扩大资产规模而不用担心被统治者当肥羊;
官僚制度的选择不是来源于科举一类的考试制度,使得官员对于改变思想没有太大的抵触;
日本本身没有老子天下第一的观念,长期始终处于一种允许吸收外来文化和原有文化相平衡综合的状态。
而中国由于国力在东亚地区长期处于首位,无法接受外来文化优于自身的现实,一鸦二鸦和中法战争的反思迅速被战争后的稳定恢复所吞没;
少数民族统治的特殊性导致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央权力;
维持帝国庞大国土所需要的稳定性使社会从上到下抵触商业化变革;
官僚阶层由于以科举为尊,否定儒家经典的西式教育改革就意味着否定整个阶层的合法性;
这些社会具有的巨大惯性到甲午后才改变方向,但到维新时,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大多人对于西方社会的了解都很肤浅荒谬。
2.从维新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上,
日本在维新前,整个社会已经经过十几年的广泛讨论达成日本需要深刻变革的共识,尊王派和公武派的矛盾在于谁做领导者和走什么样的途径,民族主义思想已经出现;
维新前和开始通过倒幕战争,西南战争等战争逐步实现中央集权,军队实力在维新中有重要地位,倒幕派既有战争也有妥协的灵活手段,在集权的每一阶段总是实现团结大多数,打击极少数,最后即使幕府垮台,幕府内部很多官员仍然被接受入新的体制中;
当实现一定程度的中央集权之后,日本迅速向欧洲派遣大规模使节团,最出名的岩仓使节团甚至包括了近一半的政府核心成员,这使得日本官员迅速并准确的认识自身不足,并加以弥补;
制定法规措施循序渐进,但一旦政令实行,则贯彻到底,即使如此,旧有藩士与新制度的矛盾仍然引爆多次,最大的就是西南战争。
而中国经过甲午战争的失败,变革意识也有所增强,但如洋务派那些较了解西方的都必须承认中学为体,更加保守的一批官员对于西化改革的抵触使得社会没有达成西化改革的共识;
维新派权力欲望与其拥有的政治手段和实力完全不匹配,康有为和光绪等人渴望获得权力,但在一开始就把其摆在了金字塔的顶尖,将几乎所有不同意见者(从八旗贵族、保守派清流到本来可能达成共识的地方实力派和洋务派)都逼到了自己对面,自己一掌权在还没见到成绩树立个人威信的情况下就大肆提拔同志架空原有机构,也使中立派对维新派究竟意在维新还是意在夺权产生疑虑,与慈禧的矛盾使情况更加复杂化;
康有为等对于西方社会几乎没有准确了解,其政治理念停留在口号上,又没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比如要求在短时间内罢黜大量官员,一步到位废除科举等,这些口号既如前文使大批官员投入敌对阵营,也使大批基层士绅产生疑虑;
维新派对于军队几乎没有影响,北洋南洋、陆军海军,本来均是较为务实,接触外界较多,可以成为维新派同盟的,但维新派的行动既推开了洋务派高层,自身又没有去联系军队底层,没有实力做基础,却想一步登天获得权力,失败就不足为奇;
维新派人士夸夸其谈,行事操之过急,日本维新经过数年在各阶层博弈下陆续推出的类似法律条令,维新派在几十日内一力决定仓促推出,且不说如此大的体制改变所需的新人才根本没有储备,就说他们打草惊蛇又没有后续应变法案的做派,只能说是清流书生眼高手低的一贯弱点。
总的说来,无论是从这个社会基础的战略上说,还是从推行过程的战术上说,中国维新派和日本维新派的差距就是一目了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31
相同:都是为了挽救统治阶级统治,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不同:1 发生的背景不同:戊戌变法发生在封建势力强大的中国,明治维新发生在明治政府已经建立,封建势力处于弱势时期。
2 领导者的实力不同:明治维新掌握实权,戊戌变法依附于没有实权的皇帝。
3 改革的策略不同:明治维新符合日本国情,从各方面进行了实际有效的变法,戊戌变法太过急躁,脱离基本国情。
4 目的不同:前者为了维护大清统治,后者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5 结果不同:前者失败,后者成功,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滋长了日本的对外殖民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2-31
日本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但明治维新有日本天皇支持成功了,百日维新遭到以慈禧为首的反对派的打击,最终失败。明治维新促进日本发展。百日维新虽失败了但也使资本主义思想在中国得到发展。仅供参考。
第3个回答  2012-01-01
日本的明治维新可以说是成功的,而百日维新称为“戊戌变法”,是失败的。由于慈禧力量太强,光绪帝想变法都没辙,最后还被关了起来。而戊戌变法谭嗣同等6人被斩首,称为“戊戌六君子”。领头人康有为等逃亡国外。
第4个回答  2011-12-31
出发点和目的不同,引导者也不同;在当时满族当朝他所代表的并不是所有人的利益,他仅是满族一族的,而且真正主政也不是当朝皇帝,与当时日本天皇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