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人的一生会经历哪几个阶段?

如题所述

(1)第一阶段

婴儿般的自己,与生俱来的、纯真的,对人生是乐观和自信的,勇敢的,有强烈的探索这个世界和自我实现的愿望。

(2)第二阶段

家庭、学校教育所赋予自己的标准,生存需要仰赖于父母和社会,比较弱小,不具有自给自足的能力和智慧,会学习到许多满足和保护自己的策略。比如,为了寻求保护和补给,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讨好他人,满足他人的标准和要求;装可怜、装可爱,无意识的、习惯性的给自己制造挫折、失败和痛苦,看起来无能、无助,祈求他人的爱,寻求父母及社会的照顾。

很多父母对孩子采用否定、责备、嘲笑和打骂的教育方式,是在表达自己的焦虑、恐惧,宣泄自己情绪,但也有其积极的意义,如果一个少年儿童过于自信和勇敢,而又不具备足够的自给自足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智慧,他/她是很难生存下去的。当然,这样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自卑、胆怯和没有担当的人。

比较优秀的父母会在给养和保护孩子的同时,给予孩子适当的信任、肯定和欣赏,并且会适当的放手,让孩子单独去完成一些事情,以培养孩子的能力、智慧以及自信、勇气和担当。这样的孩子一般较少的会感受到自卑、胆怯以及焦虑、恐惧,在心态上更为乐观、积极和平和,行为上更为积极、主动和有效。
(3)第三阶段

已具备了足够的自给自足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智慧,并且在循序渐进的摆脱父母和社会对自己的干预和影响,寻求自我的独立和开放。敢于做真实的、与生俱来、纯真的自己。这时候,当事人会变得越来越自信、勇敢和有担当,以及轻松和愉悦。这类人就是我们在生活中所看到的自信、乐观、勇敢、积极、主动、有担当、轻松、快乐、有能力和智慧、自我满足感强的人。

心理问题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当事人固结在了第二阶段。还是感觉自己很弱小,不具备自给自足、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智慧。继续采用原来的策略寻求给养和保护。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自卑,不相信自己;胆怯,缺乏勇气;推卸,不敢承担责任……具体的心理问题就是:焦虑、恐惧、强迫、抑郁和矛盾、冲突……

很少有人会固结在第一阶段,因为那样无法生存下去。所以有的当事人告诉他想要做回从前的自己,我会告诉他那是不可能的,正是因为以前他是那样子的,才会经历那么多的挫折和失败。人是无法回到过去的,只能面向未来,就是完成第三阶段。

完成第三阶段的也是少数人,大部分的人在从第二阶段走向第三阶段的过程里。心理咨询就是帮助已经成年或者正在成年的当事人,逐步脱离第二阶段,加快完成第三阶段的过程。首先,就是用积极的关注、认真的倾听、深刻的理解、无条件的接纳,给当事人营造一个安全、温暖、轻松的氛围,让当事人可以做回真实的自己,充分的表达自己,被看到、听到、尊重、理解、接纳、认可、支持和欣赏,逐步的成为自己,并获得做自己的自信和勇气。然后,和当事人一起逐步发现、发展出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发展出更为成年化的、更为有效的给养和保护自己的策略。促使当事人逐渐的成为一个乐观的、自信的、有勇气的、敢于承担的、积极的、主动的、有能力的、有智慧的人。这样做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当事人不再那么焦虑、恐惧、抑郁或自我强迫,以及个人、家庭生活的美满,事业的成功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3
第一阶段:无意识阶段,这一阶段大致在出生后到三四岁,这个时候我们唯一的需求就是吃饱肚子,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思考,不会有什么想法。

第二阶段:一般是在3岁到小学,每天的事情就是想着法玩,想着办法逃课不学习,遇到的最大的无奈就是老师让学习,不学习会叫家长,家长会限制你玩的时间,督促你去学习。


第三阶段:认真学习阶段。这个阶段都学的贼认真,有时晚上连饭都不吃,只为了把那数学题出来,家长催促你睡觉,你却说,等会,我的单词还没背完。这个阶段其实你是不太懂这样对自己以后的作用的,可能只是因为这样可以考上高中和大学,同时对人生很多事情都不理解,认为一件事情为什么要那样呢。遇到的问题最多的就是学习上的问题,和同学相处的问题。

第四阶段:探索阶段,开始了人生和许多问题的思考,做事情也会更加成熟了,很多事情渐渐的明白了只能这样,不能那样。同时也会不断的学习,不过学习的东西是自己有目的的选择的,不再像以前,老师让学什么,就学什么,现在跟着自己的心走。这个阶段遇到的问题就是人生很多的不解,我认为应该找一些人来指点迷津,可以把这些人成为你生命中的贵人。


第五阶段:经历足够多,思考的足够多,见的人足够多以后,看问题更加透彻,也看的更加开,一般人到了这个阶段,年龄也可能不小了,当然也是有一些早熟的人,但这是少数。遇到的问题可能是很多事情都看开了,唯独不能看开生死,因为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可能会感叹人生短暂什么的。
第2个回答  2021-03-19
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可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因此人们将这个理论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第一阶段 婴儿期(0~2岁)
心理特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第二阶段 儿童期(2~4岁)
心理特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第三阶段 学龄初期(4~7岁)

心理特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第四阶段 学龄期(7~12岁)
心理特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第五阶段 青春期(12~18岁)
心理特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第六阶段 成年早期(18~25岁)
心理特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第七阶段 成年期(25~50岁)
心理特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他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第八阶段 成熟期(50岁以上)
心理特征: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心车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3-23
我觉得人一生会经历生老病死,四个阶段。
从我们的出生到我们的老年这都是一人必经的一个阶段,因为不管你愿不愿意年龄都是在增长的。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都会生病,不管大大小小的病。有可能有一些就要了,我们的命到了第四个阶段就是死亡。人生下来就是奔着死亡来的,所以我觉得人生一定会经历的,就是这四个阶段。
第4个回答  2021-03-23
我觉得人的一生经历会经历四个阶段,首先是婴儿阶段,其次是童年阶段,然后是青少年阶段。慢慢的就是成年了。成年之后的人就是大人了,他会有目标,有计划的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