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笔记005:《黄帝内经》的睡眠理论

如题所述

《黄帝内经》中的睡眠理论散见于《灵枢·营气》、《灵枢·卫气行》、《灵枢·口问》、《灵枢·邪客》、《灵枢·营卫生会》等章节。

内经认为,卫气的运行是睡眠的关键。

《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人吃五谷杂粮经过脾胃运化后,把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再由肺输送到五脏六腑,因而五脏六腑皆能接受水谷精微之气的滋养。

水谷精微之中,又根据阴阳性质的不同,分为清气(柔润之气),是为营气;以及浊气(剽悍之气),是为卫气,两者同为水谷精微所化生,周游全身,滋养、护卫人体。营气属阴,主内,运行于脉内,卫气属阳,主外,循脉外而行。

营、卫的意思都是环周运行,卫也有防卫、护卫的意思。营卫二气的运行都是往复循环,不断运行的。

白天,卫气运行于外(属阳分),循着阳经而行,起着护卫人体的作用,一共运行二十五周。“循经而行”的意思是卫气运行在经脉外部。

夜里,卫气运行于五脏(属阴分),运行二十五周。

卫气是阳气,是一股剽悍之气,它运行在阳分的时候,人就醒了,起来活动了;当它入内运行于五脏的时候,阳分的卫气变少了,人就要睡觉了。

卫气运行在外的时候,保卫机体的能力就强,例如白天卫气在外护卫人体,我们抵御外邪的能力就强;在夜里睡觉的时候,卫气入内行于五脏,体表的卫气就“变少”了,体温下降,人体的抵御能力也会随之降低,因此夜里睡觉的时候我们总需要盖一点被子,以帮助护卫人体。

《灵枢·营卫生会》:““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这个“气”,指的就是卫气。这里就指出了卫气运行于外(阳分、阳经)还是内(阴分、五脏)的状态,决定了人是醒着还是睡着。

夜半是一天中阴气最盛的时候,过了夜半,阴气渐衰,阳气初生,到了平旦(太阳出来的时候),阴就走到尽头了,卫气在阴分(五脏)的运行也结束了,要开始在阳经运行了。此时卫气在阳经的运行始于足太阳膀胱经目内眦的睛明穴,睛明穴接受了阳气,眼睛就睁开了,人也就醒来了。

日中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过了日中,阳气渐衰,阴气初生,到了太阳落山之后,卫气在人体阳分运行了二十五周,卫气在阳经的运行就结束了,该进入五脏运行了。

到了夜半,各自运行了一天的营气和卫气,将大会在手太阴,这个时候,卫气在阴,营气也在阴,因此阴气是一天之中最盛了,人就应该疲累了,该睡觉了。由于营卫和卫气在此时皆会聚于手太阴,因此此次大会聚就叫做“合阴”。

现代人已经很难做到以前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多人甚至会日夜颠倒。但是总的来说,人要醒来,卫气就要运行于阳分;人要睡觉,卫气就要运行于阴分。

引发睡眠障碍的原因很多,有从心、肝、肾等论治的。但是就失眠而言,关键部位就在于手足阳明经。因为从醒到睡的过程,就是卫气从阳入阴的过程。卫气可以顺利从阳入阴,人才能顺利睡着。卫气从阳入阴,路线是手足阳明经——阳跷脉——足少阴肾经,再从足少阴肾经注入肾脏,展开卫气在五脏的运行过程。

所以,调理失眠的关键在于调理脾胃。如果手足阳明经湿浊过多,卫气就不能顺利地通过阳明经进入阳跷脉,也就不能顺利注入五脏,人就无法睡着了。

主要方剂是半夏秫米汤、桂枝龙骨牡蛎汤、温胆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