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市为单位按照当地常住人口( )的比例储备足够的

如题所述

以地市为单位按照当地常住人口 60间/万人口的比例储备足够的集中隔离房间,协同周边城市统筹用好隔离资源

疫情处置

  疫情发生后,应立即激活指挥体系,迅速完成常态和应急 机制转换,以地(市)为单位成立前线指挥中心,省、市、县 联防联控机制协同联动,扁平化运行,统筹调度资源,果断采 取应对处置措施。

  (一)传染源控制。

  1.确诊病例。确诊后应在 2 小时内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或方舱医院。病例治愈出院后,应当进行 7 天居家健康监测。

  2.疑似病例。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采集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复核,期间单人单间隔离,连续两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 24 小时),可排除疑似病例诊断。

  3.
无症状感染者。参照轻型病例进行管理,在方舱医院进 行 7 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间第 6 天和第 7
天采集鼻咽拭子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采样时间至少间隔 24 小时),如两次核酸检测 N 基因和 ORF 基因 Ct 值均≥35(荧光定量 PCR
检测方法,界限值为 40,下同),或检测阴性(荧光定量 PCR 检测方法,界限值低于
35,下同),可解除在方舱医院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如不符合上述条件,则继续在方舱医院集中隔离至满
足出舱标准。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间,做好病情监测,符合确 诊病例诊断标准后,及时订正为确诊病例。解除集中隔离医学 观察后,应继续进行 7
天居家健康监测。

  4.
出院(舱)后核酸检测阳性人员。既往感染者出院(舱)后,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阳性,如未出现任何症状体征且核酸检测 Ct
值≥35,不再进行管理和判定密切接触者;如核酸检测 Ct 值<35,结合病程、Ct
值动态变化等快速评估其传播风险,如有传播风险按感染者管理,判定和管控与其共同居住、
共同工作等接触频繁的密切接触者,无需判定密接的密接;如无传播风险,不再进行管理和判定密切接触者。

  如出现发热、咳嗽等临床表现,或
CT 影像学显示肺部病变加重,应立即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根据病情进行分类管理治疗。如核酸检测 Ct
值≥35,无需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管控;如核酸检测 Ct
值<35,应判定和管控与其共同居住、共同工作等接触频繁的密切接触者,无需判定密接的密接。

  (二)流调与风险区域(人员)划定管控。

  1.

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发生后,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由报告病例的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地市联防联控机制组建的现场流调溯源专班(工作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由卫生健康、疾控、公安等部门组成的现场流调小组根据工作分工开展工作,
采取现场流调和电话流调相结合的方式,阳性人员复核确认后
2小时内到达现场,4小时内完成个案核心信息调查,24小时内完成初步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并根据疫情进展动态更新流调报告。流行病学调查的内容和重点需根据疫情进展和规模动态调整。

  对于发现早、病例数少、未发生社区持续传播的疫情,需快速开展精准流调,对病例既往接触史和活动轨迹进行详细调查,明确病例的感染来源,判定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涉疫场所暴露人员等风险人员,划定风险区域等。

  当疫情进一步发展,病例数明显增多,出现社区持续传播, 传播链难以理清,且社区已划定为中高风险区实行封管控措施管理,流调重点调整为掌握病例的基本信息、发病时间、首次核酸检测阳性时间等,用于密切接触者追踪和疫情发展态势分析。

  对于重点个案,如物资保障人员、快递人员、志愿者、社区服务人员等封管控之外人员中出现的感染者,以及当疫情得 到有效控制、处于收尾阶段的新发感染者,应进行详细精准流调。

  2.

密切接触者及其他风险人员判定与管理。根据病例行动轨迹和流调信息,利用“三公(工)”协同多部门技术手段和大数据信息支撑,由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快速精准判定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及涉疫场所暴露人员等风险人员。优先判定和管理与病例接触频繁、持续时间长等感染风险较高的密切接触者。对于人员较为密集复杂的病例活动场所(如餐厅、娱乐场所、超市等密闭空间场所),可适度扩大密切接触者判定范围。密切接触者采取“7
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
天居家健康监测”管理措施(以下简称“7+3”管理措施),居家健康监测期间不外出,如就医等特殊情况必需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第
1、2、3、5、7 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居家健康监测第 3 天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发生较大规模疫情时,为缓解集中隔离点资源严重不足,
对密切接触者可采取“5 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5 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措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第 1、2、3、5
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第 2、5
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隔离管理期限自末次暴露后算起,解除集中隔离后应“点对点”闭环返回至居住地。

  对与感染风险较高的密切接触者同住、同餐、同工作(学习)、同娱乐(如棋牌、卡拉
OK)等长时间密切接触人员判定为密接的密接。密接的密接采取 7 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每日应做好体温和症状监测,在第 1、4、7
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如密接的密接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期间核酸检测均为阴性,且对应的密切接触者在隔离医学观察期间前两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可于第 7
天解除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如密切接触者前两次核酸检测有阳性结果,将密接的密接调整为密切接触者,按照 密切接触者管理。

  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共同暴露于婚(丧) 宴、餐馆、超市、商场、农贸(集贸)市场等人员密集和密闭场所,但不符合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判定原则的涉疫场所暴露人员,经风险评估对感染风险较高的人员采取核酸检测措施。

  3.
风险区域划定及防控。发生本土疫情后,根据病例和无症 状感染者的活动轨迹和疫情传播风险大小划定高、中、低风险区
域。将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 险较高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为高风险区。高风险区原则
上以居住小区(村)为单位划定,可根据流调研判结果调整风险 区域范围,采取“足不出户、上门服务”等封控措施。高风险区 连续 7
天无新增感染者降为中风险区,中风险区连续 3 天无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将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停留和活动一定时
间,且可能具有疫情传播风险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为中 风险区,风险区域范围根据流调研判结果划定。中风险区采取“人
不出区、错峰取物”等管控措施,连续 7 天无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中高风险区所在县(市、区、旗)的其他地区为低风险
区,采取“个人防护、避免聚集”等防范措施,低风险区人员离 开所在城市应持 48
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所有中高风险区解除后,县(市、区、旗)全域实施常态化防控措施。

  疫情处置过程中,如个别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对居住地、工作地、活动区域传播风险较低,密切接触者已及时管控,经研判 无社区传播风险,可不划定风险区。

  4.
风险人员协查管控。疫情发生地发现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涉疫场所暴露人员、中高风险区域人员流出本地后,当地联防联控机制应于 2
小时内通过国家疫情防控管理平台或函件向流入地发出协查单(包括身份信息、联系电话、
接触方式、末次暴露时间等排查管控所需信息),也可通过建立的地市到地市之间“点对点”跨地区协查机制及时发送跨地区协查信息。协查方收到协查信息后,快速对有关人员进行排查,并按照风险等级分类采取发送短信、核酸检测、健康监测、
隔离等管控措施,确保每名风险人员管控措施落实到位,并于接到协查信息后 24
小时内向疫情发生地反馈初步排查管控结果,形成信息闭环。非疫情发生地,也应主动排查中高风险区域流入人员,防止疫情蔓延扩散。

  对有高风险区
7 天旅居史的人员,采取 7 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在集中隔离第 1、2、3、5、7 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对有中风险区 7
天旅居史的人员,采取 7 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在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第 1、4、7
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如不具备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条件,采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管理期限自离开风险区域算起。对有低风险地区 7 天旅居史的人员,3
天内应完成两次核酸检测,并做好健康监测。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辖区内中高风险区外溢人员管理措施由各地制定并对外发布。

  (三)区域核酸检测。

  在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根据疫情发生地区人口规模大小、感染来源是否明确、是否存在社区传播风险及传播链是否清晰等因素综合研判,根据风险大小,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
确定检测人群的范围、频次和先后顺序,制定可操作的核酸检测方案,迅速组织调度核酸检测力量(包括第三方检测机构)
和物资,确保“采、送、检、报”各环节衔接顺畅,避免检测不及时,造成阳性感染者发现延迟引起疫情传播。合理设置采样点,有序组织核酸采样,防止交叉感染。基于风险评估结果,
动态调整核酸检测的范围和频次,防止疫情扩散。在区域核酸检测能力不足时,可采用抗原检测作为补充,迅速统筹协调核酸检测力量支援。

  (四)人员转运。

  发生本土疫情后,做好转运车辆的调用。确诊病例和无症 状感染者发现后应立即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或方舱医院进行 治疗或隔离观察,转运时尽可能使用负压救护车。

  密切接触者应安排专用车辆在
8 小时内转运至集中隔离场所,做到应隔尽隔、应隔快隔。转运前要做好人员的组织管理,
按照就近原则,合理分配集中隔离点和调度安排车辆,及时掌握转运进展,坚决杜绝将感染者与密切接触者共同转运。转运过程中做到有序就座,控制同车人员数量,尽量保持间隔,严格落实个人防护及车辆消毒措施,避免交叉感染。到达隔离点
后,做好转运人员交接。

  (五)隔离管理。

  合理选择集中隔离场所,按照“三区两通道”,即隔离区、工作准备区(生活区与物资保障区)、缓冲区,工作人员通道、
隔离人员通道的标准设置并规范管理,组织院感防控等领域专家评估合格后方可启用。以地市为单位按照当地常住人口 60
间/万人口的比例储备足够的集中隔离房间,协同周边城市统筹用好隔离资源。发生本土疫情后,省级联防联控机制应立即启动集中隔离点调度和梯次启用机制。隔离场所工作人员应规范培训后上岗,落实疫苗接种、健康监测、核酸检测、个人防护和闭环管理措施。严格按照标准做好隔离场所医疗废物的处置和垃圾清运等工作。严格做到单人单间,防范交叉感染。解除隔离时,对“人、物、环境”同时采样进行核酸检测,如结果均为阴性可解除集中隔离;如物品或环境核酸检测阳性,在排除隔离人员感染的可能后,方可解除集中隔离。原则上由隔离点医务人员负责隔离人员采样工作。集中隔离点检出阳性时,及时排查隔离点交叉感染风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应在社区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单独居住或单间居住,尽量使用单独卫生间,做好个人防护,尽量减少与其他家庭成员接触,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期间本人及共同居住人不得外出。居家健康监测期间不外出,如就医等特殊情况必需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六)溯源调查。

  针对感染来源不明的病例,迅速开展溯源调查,坚持人、物、环境同查,优先排查“人传”的来源。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病毒全基因组测序、核酸筛查、血清抗体动态检测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从人、物品和环境等方面逐一分析论证,综合研判病毒来源、传播途径和传播链关系,并密切关注病毒基因变异情况。对有证据提示物品、环境是传染源的,应采用先封控、再采样、后消毒的方式,避免证据丢失。

  (七)消毒。

  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转运期间,应对其可能污染的环境和 物品进行随时消毒;转移后,应对其居住地、活动地及其他可 能被污染场所进行终末消毒;治愈出院(舱)时,应对其个人 物品消毒后方可带出院(舱)。

  中高风险区等实施封管控措施区域内,重点对小区楼栋、 防疫物资保障场所(点)、垃圾储存点、快递集散点等区域环境开展预防性消毒。农村地区和城中村消毒前,应针对当地环境和居住条件等实际情况,制定消毒方案。

  疫源地终末消毒应开展现场消毒过程评价,确保消毒过程有效;消毒效果评价可结合现场需求按比例抽查。方舱医院关 舱、隔离点结束时的最后一次消毒,需要开展消毒效果评价。具体内容详见附件 10《新冠肺炎疫情疫源地消毒技术指南》。

  (八)心理健康服务。

  各地要制定受疫情影响人群心理干预方案,梳理当地线上线下各类心理服务资源,建立健全疫情防控心理干预队伍。建
立完善由市级设立心理专班、县级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设立心 理专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立心理专干的心
理干预“三专”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心理热线服务,加强对各 类人群的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教。出现聚集性疫情时,加大心
理健康科普宣教力度,组织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对患 者及家属、隔离人员、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人员等开展针对性心 理干预。

  (九)疫情信息发布。

  发生疫情后,当地联防联控机制应于 5 小时内发布疫情、风险区域等相关信息,疫情信息应以网络直报数据为准,不得晚于次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建立每日例行新闻发布会机制。组织相关领域专家,通过接受媒体采访等形式解疑释惑、普及防护知识,及时回应热点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