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职工在什么情况下能内退?

如题所述

内退,也可以叫做内部退养, 这种行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退休, 因为并没有办理退休手续, 国家并没有相关的规定, 它只是单位内部的一种近似退休的行为,主要根据单位自身情况而制定相应内退的办法, 当然不是所有单位都有内退,这种形式大多存在于国有企业。

办理内退后,就 不需要在单位上班, 内退期间会按单位和个人签订的协议来发放生活费, 一般保留基本工资,但奖金福利正常不会发放 ,每个月的社保由单位继续缴纳直至正式退休。内退的具体条件根据地域和单位不同会有一些差别,主要根据年龄或者工龄来执行,有以下几种情况:

1、工作年限满2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小于5年(含5年),或者工作年限满30年的人员。

2、有些单位直接按照年龄,男性年满50周岁、女性年满45周岁或工龄25年以上的人员。

现在事业单位改革, 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要转为企业, 一些省份也出台了提前离岗政策 ,比如山西省《关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人员安置和 社会 保障的指导意见》就明确,距国家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的人员,本人申请并经转制单位批准,可以提前离岗。离岗期间的工资福利等基本待遇不变,由转制单位发放。

一般来说,事业单位职工是不能内退规定的。

我们所谓的内退,实际上缘起于1993年4月20日的国有企业安置富余工人规定。在90年代初期,我们的国有企业人员越来越多,很多企业不堪重负,为了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所以出台了下岗和安置富余工人规定。

文件的第九条规定,职工距退休年龄不到五年的,经本人申请,企业领导批准,可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职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期间,由企业发给生活费。

这就是我们大家常说的内部退养。内部退养的待遇是给职工正常缴纳着 社会 保险,同时发放着不低于最低工资的退养费。拿到今天来看还是相当不错的。不过,现在实行内部退养的单位是越来越少了。

机关事业单位是没有退养一说的,因为通常我们的单位要根据组织部门的三定方案定岗定编定人,里面牵扯到一些绩效工资核定,编制人员管理等因素,不可能实行退养。所以,很多情况就会转入闲散的非领导岗位。这也是很多机关事业单位总是人手不足的原因,虽然有编制、有人员,由于多数情况是能上不能下,很多老人占据了岗位之后,由于职业疲劳,效率开始比较低下。一些年轻领导对一些老人根本指使不动,而且关系盘根错节,根本不可能对其进行开除或者清退处理。因此,会出现不少不在岗人员,但是基本工资待遇没有变化,各种奖金福利都是照常发放,甚至未休年休假补贴都是一样的。

基本上我们在加强人员管理的时候,已经不会再强制要求相关领导干部转为非领导岗位,下一步通过完善干部管理制度,逐步清理在编不在岗人员,进一步管理

因此,机关事业单位现在想办理内退,没有规定而且跟现在的干部人员管理制度相冲突,几乎是不可能的。

不过有几个过渡性办法:比如通过调整岗位避开窗口、执法等压力较大工作岗位,转为工会等闲散工作岗位。

如果我们身体确实有疾病,可以根据医院的假条和医嘱申请病假,事业单位目前的工资管理制度,很少会执行工资的。

如果确实失去劳动能力,经劳动能力鉴定部门鉴定之后,可以办理提前退休手续,年龄不足也可以办理退职。

所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了解一下相关政策,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案比较好。

平时我们所说的内退,又叫内部休养,或者叫提前离岗,是某些地方在干部管理过程中推行的干部达到一定年龄,在工资待遇不变的情况下,提前离开工作岗位,在家休息的制度。内退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内退人员年龄未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部分地方对内退人员年龄掌握的是3、5、7,即科级干部53岁内退,县级干部55岁内退,其中县级正职57内退。当然,不同地方掌握的标准不同,但大体是这个意思。

二是内退有区别于提前退休。提前退休人员执行的是退休人员工资,一般情况下退休工资都会少于退休前工资的。所以,提前退休人员的工资水平是下降的。而内退人员执行的工资待遇是跟在职人员一样的,简单的说,就是内退人员除了不用上班外,其它待遇均没有变化。待内退人员年龄达到60后,再为其办理正式退休手续,从而真正进入退休人员行列。

三是内退人员一般情况下,都会免去现任职务,不再占用原单位领导职数和编制。这样有利于空出位子和编制,安排新人进来。

这就是内退的有关情况,但是,这项政策有很大的争议,跟我们目前所打击的吃空饷有些类似,所以,在很多地方被叫停了。目前来说,这一政策已不再执行。因此,在什么情况下,一般都不会内退这种情况了。

好了,我的回答就一些,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根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相关规定,符合以下三类情形之一的,就可以办理内退。

第一类情形:因工致残的事业单位职工。

主要指事业单位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并享受以下待遇:

1、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一级伤残为27个月的本人工资、二级伤残为25个月的本人工资、三级伤残为23个月的本人工资、四级伤残为21个月的本人工资。

2、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伤残津贴,标准为:一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90%、二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5%、三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0%、四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5%。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3、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后,停发伤残津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第二类情形:非因工致残和经医生或医疗机构认定患有难以治疗疾病的事业单位职工。

主要指事业单位职工非因工致残和经医生或医疗机构认定患有难以治疗的疾病,在医疗期内医疗终结,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所在事业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由劳动鉴定委员会参照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进行劳动能力的鉴定。被鉴定为一至四级伤残的,应当退出劳动岗位,终止劳动关系,办理退休、退职手续,享受退休、退职待遇。

第三类情形:行政机关任命已到龄的事业单位管理干部。

主要指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或中层以上干部,上级行政主管机关为了给年轻干部腾岗位,让相关管理干部提前离开领导岗位(男干部在年满55周岁左右、女干部在年满52周岁左右,具体操作在各地、各部门均有所不同),大多数领导干部直接回家休息,也有部分领导干部仍会参加一些协助性工作,均保留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正常缴纳社保,到退休年龄时再办理正式的退休手续。

当然,根据事业单位职工退休管理的相关政策文件规定,事业单位职工只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本人自愿提出申请,经主管机关批准,就可以提前退休:

一是工作年限满三十年的。

二是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不足五年,且工作年限满二十年的。

但实际工作中,如无特殊情况,事业单位及主管机关基本不会批准职工提前退休。


最后,特别提醒, 具体办理流程可向当地人力资源和 社会 保障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科)、工资福利处(科)、工伤保险处(科) 咨询。

内退,是一个旧有的名词。原来无论是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国企央企,到了一定年龄,或者是身体原因,不能继续从事本岗位工作,都会拿基本工资,或者一定比例的工资,内部退休,回家休息。这不仅是对有特殊原因的职工的人文关怀,也对用人单位有利,可以腾出有限的岗位和编制,让真正能干事的人顶上。

目前,随着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规范,内退已经成为了 历史 名词,不再适用。对于公职人员来讲,公务员有提前退休制度,工龄满30年,或者距离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可以申请提前退休,宁夏等地也在事业单位试行类似的政策。除此而外,还有“病退”,因病退休,如果经县级以上人民医疗诊断证明,患有重大疾病,不能或者不适合从事现岗位工作,可以根据管理权限,向组织人事部门申请病休。病休有两种方式,如果是因病请长假,也需要县级以上医院的诊断证明,按工作年限,领取工资的比例不一样,最高可以拿到90%。如果是因病申请提前退休,由社保部门按批准之日起,核算养老金

党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由于精简编制和人中的压力,以及因机构精简,领导职数减少,各地都又重新拾起了“退居二线”的政策,领导干部满55岁或者58岁,可以退出现职,担任非领导职务,将岗位腾出来,以解决现有领导干部超员现象。但由于“吃空饷”清理整顿,即使是退居二线,也需要坚守岗位。

55可以退居二线了,上班什么也干不成。

工作期间满足要求即可内退

工作满20年或者达到一定岁数比例即可内退,或者年龄达到要求即可,不过一般内退离正式退休年龄不会相差太远,通常也就是5年到8年的样子,除非是公司建议,不然很少有人选择内退,毕竟之后的养老金会少一部分。

每个城市标准不一样,目前有些地方不在有内退这个说法了,会于一些政策问题相抵触,所以取消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