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发展史

现代汉语发展史

传统音韵学曾把汉语语音数千年的语音史划分为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四个大的阶段.
据文献记载,我国早在先秦就产生了“雅言”,汉代又有“通语”,它们都是当时统一的书面语。但是在古代社会中掌握书面语的仅仅是少数受过教育的人,书面语代代相传,很容易和口语脱节,形成一种脱离口语的书面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文言”。文言最初也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后却和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这样到了唐宋时代,在人民大众口语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种新的书面语,这就是“白话”,白话始终是和口语密切联系的。宋元以后用白话写作的文学作品就大量出现了,包括《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文学巨著。它们尽管都带有各地的地方色彩,但所用的基础方言都是北方方言,它们大量传到非北方话的地区,加速了北方方言的推广。很多非北方话的地区的人也学会了用白话阅读和写作,这样白话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全民性。白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语书面形式的来源。
在白话文学流传的同时,以北京话为代表“官话”也逐步传播开去,不仅成为各级官府的交际工具。元末明初的《朴通事》和《老乞大》是两种供朝鲜人学习汉语用的会话课本,就是用北京口语写的,被公认为当时汉语口语的代表。清朝的时候,在福建、广东等地设立“正音书院”,教授官话,并且规定不会官话的人不能做官。这样,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官话”就成了现代汉民族共同口头形式的源头。
本世纪初,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上述两种趋势就合而为一了,加速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一方面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动摇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使白话文取得了文学语言的地位;另一方面,“国语运动”的开展促使北京语音成为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这两个运动互相推动、互相影响,使书面语和口语接近起来并有了统一的规范,形成了言文一致的现代汉语普通话,并取得了共同语的地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4-12

    传统音韵学曾把汉语语音数千年的语音史划分为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四个大的阶段。

    据文献记载,我国早在先秦就产生了“雅言”,汉代又有“通语”,它们都是当时统一的书面语。但是在古代社会中掌握书面语的仅仅是少数受过教育的人,书面语代代相传,很容易和口语脱节,形成一种脱离口语的书面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文言”。文言最初也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后却和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这样到了唐宋时代,在人民大众口语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种新的书面语,这就是“白话”,白话始终是和口语密切联系的。宋元以后用白话写作的文学作品就大量出现了,包括《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文学巨著。它们尽管都带有各地的地方色彩,但所用的基础方言都是北方方言,它们大量传到非北方话的地区,加速了北方方言的推广。很多非北方话的地区的人也学会了用白话阅读和写作,这样白话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全民性。白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语书面形式的来源。

    在白话文学流传的同时,以北京话为代表“官话”也逐步传播开去,不仅成为各级官府的交际工具。元末明初的《朴通事》和《老乞大》是两种供朝鲜人学习汉语用的会话课本,就是用北京口语写的,被公认为当时汉语口语的代表。清朝的时候,在福建、广东等地设立“正音书院”,教授官话,并且规定不会官话的人不能做官。这样,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官话”就成了现代汉民族共同口头形式的源头。

    本世纪初,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上述两种趋势就合而为一了,加速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一方面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动摇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使白话文取得了文学语言的地位;另一方面,“国语运动”的开展促使北京语音成为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这两个运动互相推动、互相影响,使书面语和口语接近起来并有了统一的规范,形成了言文一致的现代汉语普通话,并取得了共同语的地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7-31
传统音韵学曾把汉语语音数千年的语音史划分为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四个大的阶段.
据文献记载,我国早在先秦就产生了“雅言”,汉代又有“通语”,它们都是当时统一的书面语。但是在古代社会中掌握书面语的仅仅是少数受过教育的人,书面语代代相传,很容易和口语脱节,形成一种脱离口语的书面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文言”。文言最初也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后却和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这样到了唐宋时代,在人民大众口语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种新的书面语,这就是“白话”,白话始终是和口语密切联系的。宋元以后用白话写作的文学作品就大量出现了,包括《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文学巨著。它们尽管都带有各地的地方色彩,但所用的基础方言都是北方方言,它们大量传到非北方话的地区,加速了北方方言的推广。很多非北方话的地区的人也学会了用白话阅读和写作,这样白话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全民性。白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语书面形式的来源。
第3个回答  2018-12-05
“普通话”一词在清末就已被一些语言学者使用,据考是朱文熊于1906年首次提出的,表明“官话”的普及。“国语”一词是鸦片战争以后提出来的。吴汝纶被认为是最早提到国语这个名称的学者。1909年(宣统元年),江谦正式提出把官话定名为“国语”。
汉语标准语的历史悠久,雅言等概念,但现代汉语标准语则继承于始于北宋、定命于元明的“官话”体系。

普通话作为现代民族共同语,本身的历史并不长,但是民族共同语的概念却由来已久。
第4个回答  2021-09-02
汉儿话是 ,多民族,多地域 融合形成的,
普通话 ,也就是东北方言官话(黑龙江流域200万平方公里 和河北华北地区) ,辽金元时期形成的,元朝时期半岛上有一本翻译教材,叫做 老乞大(老契丹),上面写的文字 和发音,和现在就纪特别接近了,也就是说 ,元朝时期 东北方言官话成熟到位了。
古汉语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比如越王勾践 也叫 勾潜,其实就是南蛮方言,具体代表啥意思,谁也不知道,

更古老的,就不能叫做汉语了,因为6000多个甲骨文字 我们只认识3000多个,并且大部分甲骨文字都没有流传下来,现代人都不用这些文字了,无从考证商王朝说啥语言了, 甲骨文的语法也很特别,需要专门的学习 才能阅读甲骨文的句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